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洋  雷雳  柳铭心 《心理科学》2006,29(4):947-950
研究发现在对PIU的影响上,责任心人格与互联网社交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反向预测效果,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责任心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卷入程度是一种正向的关系,而在责任心低分组中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采用问卷法,以339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拘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影响;(2)在神经质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都是最强的;在神经质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最弱,而互联网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甚至呈现出微弱的反向关系;(3)即便是高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卷入PIU;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来说,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也不容易卷入PIU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雷雳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互联网社交”快速兴起,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相当多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青少年也是这种服务的热心使用者。澄清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有益于教育者有重点地引导青少年的网上社交行为,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趋其利,避其害。该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了339名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外向性、神经质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4)外向性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社交焦虑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5)神经质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尚,如何使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在这个虚拟的娱乐世界中“玩物丧志”,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使用互联网娱乐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进行疏导.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负向作用;(2)宜人性、外向性均可以通过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间接地影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铭心  雷雳 《应用心理学》2005,11(3):247-253
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地进行网上冲浪,使他们在冲浪的过程中增强自律意识,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在哪些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要。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开放性、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2)宜人性和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的三个方面间接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产生影响。(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 (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 (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973名中学生被试完成基本人口学问卷、网络成瘾量表、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结果:(1)人格特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其中,情绪性人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2)家庭功能在情绪性、责任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宜人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治疗中,可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轻其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161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冲动性人格、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影响。经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与非网瘾青少年相比,网瘾倾向青少年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更高,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更差;(2)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而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3)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认知冲动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但父子沟通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行动冲动性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低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但对于高行动冲动性青少年而言,母子沟通对其网络成瘾具有正向但不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和情绪管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父母冲突和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而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其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冲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青少年的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直接作用更为明显。(3)相比青少年的冲突评价,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起着更为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亲子依恋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检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理论观点。结果表明:(1)家庭环境和亲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成显著负相关;(2)家庭环境中家庭亲密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父子依恋中的父子信任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母子依恋中的母子疏离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3)家庭亲密度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母子疏离和父子信任所起的中介作用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不仅说明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支持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过程-个人-情境-时间”模型提出的相应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注意偏向、认知加工倾向、抑制控制和感觉寻求以及网络成瘾的神经通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些研究结果在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明确网络成瘾与高级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整合现有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指标,突出研究成果在网络成瘾鉴别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