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寺院建筑、丛林盛事、艺术精萃和人文景观,而且留下了许多震古烁今、传之不朽的戏剧佳话。闻名中外的普救寺和著名戏剧《西厢记》,便以其神奇典雅的建筑艺术和美丽动人的戏剧故事,在中国佛教史、文学史、艺术史上写下了浓浓一笔。普救寺和莺莺塔,座落在山西永济县城西北12公里的峨嵋岭高垣之上。南邻古薄坂遗址,东依西厢村落,西临波涛奔涌的黄河,东接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脉,四周松柏环绕,绿树掩映,登塔远眺,河声岳色、沃野桑田尽收眼底,一派富庶祥和的福地胜境。普救寺创建于唐代武则天时(公…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工作多年的地方。在我工作期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不少寺观庵堂。有的座落在繁华的城市,有的座落在偏远山村,有的座落在高高山巅,有的座落在深山老林,有的座落在井溪湖畔,大多则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些名胜古建中保存着不少彩塑、壁画、经籍、器乐、金石、雕刻和楹联牌匾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科学文化的硕果、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文化与精神信仰。因  相似文献   

3.
陈星桥 《法音》2006,(3):34-46
三、关于“佛教是文化”的反思清末之际,佛教衰败至极,几乎被时人视为民俗信仰和僧人谋生的工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空前质疑,不仅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四起,而且佛教、道教多被贬斥为封建迷信,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愚民工具,保守势力与落后习俗的代表,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似乎百弊而无一利,革命者不仅大兴庙产兴学之议,而且有“人其人,火其庐”之势。正是在这种舆论、思潮和佛教危机的形势下,一些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竭力寻找佛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试图重新定义佛教,以为佛教开辟一线生机。有的说“佛教是宗教”,…  相似文献   

4.
8月12日,记者拍摄到山西五台山龙泉寺西宋代名将杨业的墓塔,从墓塔上可以看到精美的宋代磨砖雕刻,在千年之后风采依旧。但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塔顶已经开始坍塌,成为蒿草的“园地”;塔身已经多处裂痕,将有摇摇欲坠之势。  相似文献   

5.
“无缝塔”在中国佛塔形制中,是比较独特的一类,它与印度的率堵婆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而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僧侣逐渐演化出“无缝塔葬”这一安骨方式,但目前关于“无缝塔葬”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禅宗文献,事迹也几乎都与禅僧有关.所以对无缝塔葬的研究,只能探讨禅僧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数百里边题,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群塔争晖头彩。全州100多座大小平等的塔,每座都不一个传奇的故事,每座载都有独特之处。塔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据傣文史籍记载和文物考查证明,塔在德宏傣族地区最早兴起是明朝初期,伴随着小每次佛教传入,很短时期内,德宏“佛塔如林,蔚为壮观”。如今,不少塔的本身及周围景观,已成为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驻足游览之地,有的则辟为天然公园。到德宏边境游览,仅塔林就够宾客们一饱眼福。坐落在芒市城内的“树因塔”·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古塔之一。这…  相似文献   

7.
(一) 改革的大潮,开放的大潮,商品经济的大潮,不仅震动着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而且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生活与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面对着这巨大的冲击,有的人为之兴奋,有的人为之担忧,而更多的人则陷入深深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奋起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沈曾植《杨仁山居士塔铭》)居士起晚清中国佛教之衰,肇现代中国佛教之兴,其于中国佛教之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复中国佛教之前的“序分缘起”,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只有引起我们更多的疑情──造就一代大师的一方水土的本地风光到底如何?徜徉在花木扶疏的金陵刻经处内、深柳堂前、杨仁山墓塔下,我们时时涌动着拂之不去的愿望:去杨…  相似文献   

9.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0.
习细平 《法音》2012,(3):24-28
唐末以后的中国禅宗,慧能开创的南宗禅逐渐流布全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南宗禅的曹洞宗一脉,自曹山本寂之后,不仅宗风的弘扬上乏善可陈,而且法脉的承续上也不绝如缕。这种情况直到芙蓉道楷才有所改观,尤其是宏智正觉的出世,曹洞宗风于是大振。据《正觉宏智禅师塔铭》、《敕谥宏智禅师行业记》等记载,宏智正觉(1091-1157),隰州(今山西隰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把老子的史官背景和老子治道的历史渊源从一个侧面比较具体地展现出来。本文首次设定并求证了传说中的远古“垂拱之治”同老子道家“无为而治”之问的内在关联。首先是从早期的文献中确认“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是中国远古的一种为政之道和经验;继而论证“垂拱”和“垂衣裳”之治的基本意义与“无为而治”的相近性;最后考察了“无为而治”同“垂拱之治”的关联,认为“无为而治”主要来源于“垂拱之治”。本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比较具体地认识老子治道的历史来源,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具体认识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观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儒法互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着儒道互补、儒释互补,而且存在着儒法互补。儒家是要“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法家则要“正君臣上下之分”,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手段和途径不同而己,即所谓“同归而殊途”。儒家标榜仁政和德治,着重从血缘伦理方面来区别亲疏贵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和印度灵鹫山相媲美的世界佛教圣地之一。因此,它不仅是山西的五台山,而且也是中国的五台山,乃至世界的五台山。五台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大宝藏。  相似文献   

14.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文稷 《法音》2000,(1):48-49
名驰海内外的福州怡山西禅寺座落在福州西郊祭酒岭山脉怡山之麓,此处素有“飞凤落洋、第一福地”之称。寺为六朝古刹,古号“信首”,至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867),福建观察使李景温礼请长沙 山高僧大安禅师前来驻锡,寺遂中兴。成通十年(869),改名“清禅”,不久又改为“延寿”。五代后唐长兴间(930-933),闽王王延钧奏名“长庆”。五代末,寺遭南唐兵蹂躏,主要建筑物多被焚毁。北宋天圣中(1023——1032)僧宗元重修。景祐五年(1038)敕号“怡山长庆寺”。后以寺位于福州西郊,且郡城外有南禅、北禅…  相似文献   

16.
本义乃为自然森林的“兰若”成为佛寺早期之名,与修行维度的森林意识密切相关,但此类森林意识在印度“精舍”“伽蓝”与中土“寺”“庙”等佛寺名称中,皆出现不同程度疏离。及至中土禅宗以“丛林”作为禅寺别名,则不仅与“兰若”在森林之本义、精修之态度、开放之属性等多方面呈现精神相似的呼应,而且还最终实现中国化的突破——象征森林意识超出修行之生命维度,同时趋向生存、生产与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观念形态 ,既为文化系统中的诸种学科作逻辑上、理论上的论证 ,又为其提供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民族精神”之荟萃 ,从而居于文化系统的最高层次。毫无疑问 ,不同的民族 ,自有不同的哲学。在富有早熟、丰富、深刻之特征的中国古典哲学中 ,不仅可以触摸到华夏民族思想发展的脉搏 ,亦可探索到华夏民族思维的特色。中国古典哲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石。中国古典哲学以其独特的范畴体系 ,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之网…  相似文献   

18.
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即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仁爱爱人。济世救人的理想。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然而,尽管历代医家也提出过一些医学伦理准则和规范,但并未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方医学史上“希波克拉底誓词”那样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公认的誓言和准则。“医乃仁术”的普遍原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强调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性命双修”的视野对乾嘉时期山西著名高道刘一明的“道”“德”论进行了剖析,得出“性命双修”既是刘一明“道”“德”论的前提,又是其归宿。这对当代道德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既要注重生命的教育,又要注重精神的提升;此外,刘一明的“德”论表明,德行的践履不仅要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而且还需要注重外在力量的约束。 白娴棠,女,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20.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