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AssociationofChinesePhilosopherinAmerica,简称ACPA)是一个主要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哲学界人士(包括来自两岸三地及长期在北美的华人哲学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在北美的中国哲学界人士的联络和合作及其与北美哲学界主流社会及中国和世界各地哲学界的交流。协会成立于1995年12月。近3年来在北美哲学年会(APA)、世界哲学大会及其他重大哲学学术会议上已举办了近20个专题学术研讨会,成为北美哲学界一支极其活跃并引人注目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2.
“双波包”与易哲学:关于量子力学的一种本体论诠释RichardA.OConnel(康灵童)1引言近年来,许多人著书立说,认为当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包括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在本文中,作者将着重讨论它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哲学的共同点。易哲...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述评潘德荣诠释学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再次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向着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蔓延开来,一批海外华裔学者首先对此作出了反应。他们或是发掘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特征,或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诠释学,成绩斐然。近来,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问题。凡此种种,拉开了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之序幕。中国思维传统中的诠释特征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傅伟勋先生认为,中国的经学注疏有类似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特征。他指出,“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国思想史乃是一部我所云创造的解释学史(ahistoryofcreativehermeneutics),譬如儒家与大乘佛教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分别对于早期儒家的原先观念(如仁义礼智,天命天道)与原始佛教的根本理法(如法印、四谛、缘起等)所作‘解释再解释,建构再建构’的思维理论发展史。””他通过对老庄、郭象与禅宗的比较研究,凸显了中国禅道哲理中隐含的诠释传统产出于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体认,傅先生创立了“创造的解释学”。创造的解释学共分五个步骤:()“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2)“原作者真正意味什么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四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赵璧如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过程中出现的用我国传统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中的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英文recognition,法文recognition,德文wiederkentnis,俄文узнаване)这一专门术语(用来表示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取代认识(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n,德文Erkenntnis,俄文поз…  相似文献   

5.
孟旦(Donald J.Munro):哈佛大学学士(195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4),密西根大学哲学、汉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教授、唐君毅讲座教授。求学时期,他曾师从刘毓望先生、唐君毅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哲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人性和人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21日,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P·Ricoeur)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进行学术访问。利科先生现年已80多岁,但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他曾担任法国国际哲学学会会长,巴黎现象学—解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哲学等。利科先生的这次中国之行,对中国哲学同仁了解当今这位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访问中,中国社科院的部分学者就利科的哲学思想和现代西方哲学,包括当今法国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提问,利科教授当场作了有针对性的回答。现将其问答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讨会简介金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00875)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讨会”于1998年4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约30人与会。会前,会议筹备处先将周桂钿教授的“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8.
《世界哲学》2009,(4):F0004-F0004
2009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传人洪谦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洪谦先生,为推进国内青年学者在分析哲学领域的工作,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在2009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分析哲学会议上决定,在武汉大学哲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启动“洪谦哲学论文奖”(简称“洪谦奖”)。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京都“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及对21世纪的展望”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教授在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访问期间,日文研以方先生的研究领域为中心,集中了日本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国哲学研究专家和学者,于1996年5月16日至17日,主...  相似文献   

10.
《虞愚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5月16日,来自哲学界、佛学界、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虞愚先生生前友好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近百人,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虞愚文集》编辑委员会联袂召开的《虞愚文集》出版座谈会。为了纪念虞愚先生,丰富我国现代文化宝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先生和虞愚之女虞琴女士等不辞辛劳,从虞愚先生遗作中精选一百余万字,按内容编成三卷,即因明名学逻辑卷(刘培育编),佛学哲学文化卷(邵波编),文论诗词卷(刘辶西元、虞琴编),汇成《虞愚文集》;幸赖甘肃人民出版社鼎…  相似文献   

11.
英国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蒙特菲亚尔先生访谈录冯俊,肖巍阿兰·蒙特菲亚尔(AlanC.Montefiore)先生是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BalliolCollage)的研究员和导师(FellowandTutor),继罗素、摩尔、丁·赫胥黎、莱...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早期的主要成就都集中于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这两个范畴。这些年来,分析哲学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有更多出身于分析哲学的学者们投身于心灵哲学、伦理学和社会科学,像D.丹尼特(Dennett)、J.佛多(Fodor)、B.威廉斯(Williams)、T.霍德理查(Honderich)和C.泰勒(Taylor)等一大批学人就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成绩。以往有许多的人误解了分析哲学,现在也逐渐改变了看法,不再把分析方法视为把弄概念的雕虫小技,开始认识到分析哲学和其他的哲学一样,所关怀的超出了概念和理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当年,奥格登(G.K.Ogden)在把维特根斯坦的大著《逻辑哲学论》译为英文时,曾拟采用《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logic)这个书名,为此征询维特根斯坦的意见。维氏的答复是:“……哲学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的早期佛教史,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不能不看,这可以说是学界的共识。汤著出版于三十年代,到了五十年代,荷兰汉学家许里和(ErichZürcher)又推出一部该领域的力作,取名为《佛教征服中国》,副标题为“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与同化...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初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STS研究中心举行系列学术活动本刊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于1993年5月正式成立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研究中心以来,已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方松华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准备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阶段,而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尚未展开,因此真正开启和创立20世纪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17.
雷思温 《现代哲学》2022,(3):120-122+125
<正>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境性。这些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所展开的日常经验,成为哲学概念的源头活水,而非相反:“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就必须承认当代哲学自语言学转向后所形成的后形而上学的思维背景,(context),并在这样一个背景条件下,参与国际性的哲学对话。主体哲学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兴起,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主体哲学所肩负起的社会历史任务还没有完结,因此,也许提出传统意义的主体哲学在中国的终结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社会发展背景所形成的这个哲学思维上的时间差,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中国哲学的思维。中国的哲学家们只有自觉地突破它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谈冯契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契先生是受人敬仰的一位学者,是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很大贡献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无价值、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二重性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价值即智慧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哲人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认识的总结者。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尤为关注,他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因素陈正夫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哲学)对现代化的价值如何,一方面要看它本身有否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它的选择、改造和利用而定。中国传统哲学内容丰富,思想精湛,对构建和发展未来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