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卷帙浩瀚而义理幽深,这又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复旦大学中年学者陈士强历时八年撰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一部用来指导佛典阅读的实用性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大部)、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子类)、附(附见)五级分类编制。各大部收录的情况是: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7,(12):39-39
本刊讯汉文《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汇。它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经文句艰涩、义理幽奥、术语独特而且繁多,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书是汉文《大藏经》的总目解说。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4.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5.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佛典集成》简介新书评介《中华佛典集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编辑而成。其目的是为热心於宏扬佛教文化,开展佛教研究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佛学界、学术界朋友们提供一部必备的佛典资...  相似文献   

7.
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随着佛典汉译的逐渐成熟,对佛典的传译、研习和阐释等活动也方兴未艾。僧众对教理的理解逐渐加深和佛教教义的弘传,讲习之风兴起,这促使南北朝时期许多著名的学派和僧人,围绕着佛性论、当常、现常等理论焦点问题展开讨论,诸学派间呈现出一种博弈消长的关系。中国佛教的解经体例在高僧们对佛典的注疏中逐渐形成并体现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僧人们的解经体例大都遵循着各自学派的判教思想;另一方面,解经体例伴随着理论焦点的转移也有所改变,在继承原有解经方法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与创新。如《观经》四家注疏就体现了这种解经体例的演变,从"五要"→"五重玄义"→"六门要义"→"七门料简"。尤其这四家注疏的高僧又分别是地论学派净影慧远、三论宗吉藏、天台宗智顗与净土宗善导,四位高僧各自分属不同的学派系统和判教系统。通过研究同一部经典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僧人中的解经方式,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南北朝到隋唐之际解经模式的演变过程及佛教中国化的径路。  相似文献   

9.
释法上,梵名达摩郁多罗,为北朝高僧,西魏、北齐僧统。他撰有多种著作,所纂佛教经录即《达摩郁多罗录》,简称《达摩录》,由杂藏录、修多罗录、毗尼录等8个部分组成,著录佛教文献凡700余部,总计2000余卷。惜其亡于《长房录》后,只能通过古人引述稍见其著录内容。兹据隋唐五家现存经录,裒辑《达摩录》所见汉译佛经及其疑伪凡81种。抑又基于文献辑佚和考证分析,得见该书著录文献虽存在着某种不足,然因其佛典分类和体系构架,位处《僧祐录》和《长房录》之间,曾对《法经录》产生重要启发,不仅在晋唐佛教经录中有承前启后之功,还在佛教文献学及学术史中呈现出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储 《法音》2023,(9):46-52
<正>《释迦谱》是中国僧人撰写的首部释迦牟尼传记。作为杰出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存世的三部著作之一,其无疑能反映僧祐的佛教思想与态度,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释迦谱》收录的阿育王相关内容,正是东晋南朝阿育王经典与文化流行下的结果。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僧祐对时代思潮的观照与把握,也能窥见阿育王文化在当时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1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12.
文殊信仰是佛教中的菩萨信仰之一。它是随着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由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和月支国僧人支娄迦谶等传入中国。安世高始译出阿含部、宝积部、经集部等三藏典籍56部62卷,其中多是小乘典籍,但亦不泛大乘经论,且还有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2部2卷。因此说,安世高不仅是中国佛典翻译事业的创始者,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开拓者、文殊信仰的始传者。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14.
《百喻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孺童 《法音》2007,(10):32-37
《百喻经》为佛教"十二部经"中,"譬喻部"的著名经典。因其书中,收录百篇譬喻而得名。下面,就《百喻经》本身的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17.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与咒语相关的"咒藏"及与菩萨本生、修证相关的"菩萨藏"皆有大乘特色。故对其经典进行考察,对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经典的分类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稍多介绍一点毛泽东对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比较重视。代表中国佛教几个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阅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