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达的文字学思想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很深的思想关系,它们都强调区别是语言系统的根本原则.这种相似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德里达所谓区-别的思想不过是索绪尔区别(或差别)原则的改头换面,并批评德里达对索绪尔的解构式解读是将自己的思想从外部强加给索绪尔文本的结果,根本没有文本根据.因此,如何看待德里达对索绪尔结构主义思想的解读,将关系到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思想区别以及德里达解读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魏小萍 《现代哲学》2005,1(1):103-1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朱尔斯·汤森(Jules Townshend)于2004年4月在英国政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宣读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文,该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本来并非清晰的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同时在回顾十年反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德里达解构的意义和局限性即德里达对"幽灵"的解构有助于我们从坏的"幽灵"那里解放出来;不过德里达在解构幽灵的同时同样被幽灵所困扰.本文通过对汤文的评介指出我们从德里达的解构中能够获得从传统思维方式中难以获得的启示,从而拓宽和深化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存在的历史境域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在真的追求中研究时代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尚杰 《世界哲学》2005,(1):16-21
通过关于德里达逝世一份意味深长的讣告,2004年10月下旬,以《纽约时报》为载体,引发了一场关于德里达的哲学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在于,德里达的解构精神究竟是一种一味摧毁形而上学的力量,还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分析,指出"一分为二"式的"二元论"的片面性,以致所导致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一种固执的思维定式.德里达试图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和古典辩证法传统在把一对和多对范畴相互对应、提升、同化过程中,势必排除或遗漏掉许多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是使事物得以出场和传播的更为真实的方式.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摧毁,不是在消灭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应该把解构理解为事物在出场或传播过程中其结构的某种实际上的变形,一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先从词义入手,解释了我们这里译作“解构”的“deconstruction”这个词的意思。这就是说,作为一种习惯,我们常常是从书写的语言入手来理解问题的。他说,这个词在法中和英中的拼法是一样的,都有对于结构性的东西予以否定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张小星 《世界哲学》2012,(1):33-47,161
在《存在与书写》①一文中,德里达针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②第82节注释中对哲学史流俗时间观的梳理,对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的文本进行了重新的阅读。本文将把德里达的批评重构为三组,并依次指明其中的弊病。  相似文献   

9.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刚 《世界哲学》2010,(3):55-67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黄旺 《哲学动态》2023,(1):52-60
德里达和利科分别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源初时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哲学立场。比较这两种批判思路,能使解构哲学和解释学展开对话,从而激发进一步的哲学思考。德里达认为源初时间还不够本源,在源初时间之先还有更古老的延异在运作;利科认为源初时间同时要以派生时间为基础,后者能构成对源初时间的丰富和增强,两者相互奠基。这两种批判的共同之处是都借助某种中介或派生性事物来反对源初时间的绝对优先性。区别在于,德里达更强调其中的差异、不一致的记忆一侧,而利科更强调辩证法对差异、不一致的再次克服的叙事一侧。  相似文献   

12.
刘钢 《现代哲学》2008,(3):101-10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的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完全不同的、非互惠的友爱和关心的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的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之上的传统的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的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的平等观念之上的现代法律的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的道德观,并指出了他的这一带有解构意图的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的建构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里翁(Jean-Luc Marion)是继德里达之后法国新一代现象学家。他于1989年出版的《还原与获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把康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变换为“事物是如何出场的”问题。从胡塞尔到马里翁,围绕着这个“如何”,留给我们一笔十分宝贵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的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的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的观点是基于对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的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的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文本的"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的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的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的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的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的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方式是不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对德里达的“解构”,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偏见: 认为解构就是摧毁, 就是破坏, 是“十足的虚无主义”。鉴此, 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做一番梳理。本文的论点是: 德里达的“解构”有着双重面孔, 即否定的一面和肯定的一面, 而且否定肯定都是针对同一解构运动而言的。一、解构的来源德里达的“解构 (Déconstruction)”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法语里本身有这个词, 只不过很少人使用。下面引证的是德里达抄录的《里特尔》词典中的条目:解构: 解构活动。 [语法] 打乱句子结构。解构: 谈论结构的常见方式, 勒玛尔著, 《语言学习法》, 第 17…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之间有着何种关系?他们的同异何在?他们的差异正如德里达所说,是两位哲学家、两种哲学或两种书写之间无限小的差异,但也是带根本性的实质的差异。尽管这两位我们将要对之进行比较和对照的哲学家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还是找得出来的。这些差异也许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认,而那些相同之处又可能是被完全忽略或忽视了的差异。首先,我要对“摧毁”(destruction)和“解构”(deconstruction)作一番比较和对照,并把其  相似文献   

17.
模仿是重要的传统哲学概念,也是卢梭独特的符号和语言哲学中的核心论题。德里达认为卢梭通过发展这一概念而奠定了现代的在场形而上学。然而德里达的解读存在着关键的疑难,本文试图阐发模仿在卢梭哲学中的复杂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彦文 《哲学动态》2007,(11):26-31
在西方哲学史上,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部门,存在论甚至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来使用。勒维纳斯以其思想的强力把两者分离开来,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一个异乎寻常事件。但这一异乎寻常事件之最异乎寻常者在于,西方思想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其异乎寻常,而只在德里达那里获得了反响(即使德里达不是第一个对勒维纳斯思想进行研究的,但其《暴力与形而上学》无疑是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研究著作)。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勒维纳斯对以海德格尔为靶子的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来澄清其赋予形而上学一词的特殊意义。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它规定为对作为…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本文尝试采取中间立场,力图揭示二人对现象学基本问题之理解的差异及差异的根源。德里达对胡塞尔理解的偏差表现为这几方面:首先,赋予口头表达以特殊地位,以至于把意识等同于"声音";其次,把含义引入符号的规定之中,导致了符号与客体、能指与所指的混淆;最后,轻视了滞留与再现作为两种意向性的根本差异,导致他不再坚持滞留与再现、意向与意志的严格区分。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偏差,最终被揭示为德里达以所谓"原初辩证法"为出发点的结果。这说明德里迭自始就运思于现象学之外,也正是这种致思路径的分野最终决定了他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0.
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