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骨龄与儿童的身心发育关系密切,它作为反映儿童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指标,它是否能作为反映儿童智力情况的一个指标呢?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于1988年在我国北方地区考查时发现,流传沿用于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的“沙袋养育”方式至今仍很盛行。“沙袋养育”是指在婴儿出生后10天左右,便将他放在盛有细沙的布袋内,以沙土代替尿布,每天换土一次。平时孩子仰卧在沙袋内,母亲除按时喂奶外,既不抱他,也不理他。这样喂养一段时问后,孩子不哭、不闹,十分老实、安静。一般袋内养育时间在一年以上,  相似文献   

2.
年轻的父母,当你注视襁褓中的婴儿时,你一定会发现,尽管小家伙还不会说话,但他会笑。有专家说幼儿每天笑的次数是成年人的几十倍;不知是否可信,但我相信,即使再爱哭的孩子也是笑的时候多,因为需要和喜欢快乐是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3.
土语     
一有一位作者请我给他起笔名,他姓田,我说,就叫"田土"吧,世界上的人、动物与植物,谁能离得开土呢?人们每天离不开的除了阳光、空气、水之外,就是土了。每天,我们的每一步都得踩在土上,每一个脚印都要留在土上。即使坐在车里,车也要行在路上,路也要铺在土上;即使走在桥上,桥墩也得立在土上;即使住在高楼,其根基也离不开土;即使飞上天空,也得从土地上起飞,最终也要落在土上……谁的脚能一直踩在半空,谁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永不沾地?你伟大,是因你站在土  相似文献   

4.
山上的寺院里,走出来一位年轻的法师,下山去办事,路过山脚下的小河边。看见河边大树下一草丛里,有一把倒放的红雨伞,伞里有一包裹在蠕动。法师出于好奇,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出生才不久的婴儿,黑黑的眼睛,红红的脸,出于恻隐惜弱之心,他慢慢走过去,轻轻拿开压在孩子包被上的小砾石,下面一张纸条上写着小孩的生辰八字,法师看了纸条,知道这可怜的孩子出生才一个月,却不知为什么被父母遗弃?法师的慈悲怜悯心使他顾不得多想,就俯身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也不下山去办事了,径直回到寺院,向老方丈报告了这件事。方丈招大众商量…  相似文献   

5.
和婴儿聊天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和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好聊的?岂不知,和婴儿聊天大有学问。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初生婴儿喜欢听父母的声音。虽然他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从父母的声音中,他能明白父母的存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与他交谈,不仅仅是观察和扶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瑞士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电子户籍卡的国家。在这里,婴儿一出生,医院便会立即打开计算机,通过户籍网络查看他(她)是这个国家的第多少位成员,然后以此为编号开始在户籍卡中输入这个孩子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和家庭住址。由于婴儿和大人用的是统一的户籍卡,因此每一个孩子,尽管刚出生,他们也有财产状况这一栏。  相似文献   

7.
正聪明人因为太聪明,容易耍聪明。聪明人向来不屑于做"无用功"。学习由两个字组成,学是模仿,习是练习。聪明人总是模仿快,却不耐烦练习。不耐烦练习的人,也往往没有耐心做事、做人。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老艺人,他拥有这样一门技艺,就是用两只手玩三只球,有时候还不止三只球。有人找他求师,老艺人的方法很简单,他让徒弟用沙袋练习这个技术,沙袋有一个好处,就是放在地上它不滚走。来跟他学艺的人,前几天学习的内容是把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或听人唱戏、看人相骂等均可收于笔下。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男孩子不能掉眼泪"是我们常常听见父母教育男孩的信念,更有一次听见有人说:她每次听见孩子哭的时候不去抱他,当他笑的时候再去抱,这样强化就可以让他从此少哭多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法很奇怪。哭声是我们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如果没有哭声,我们会担心这个婴儿的情况;哭泣对于婴儿来说是天经地仪的行为。这不禁让我对于哭声产生了好奇。我们为什么会哭呢?动物也许会呜咽、嚎叫,即使猿类有泪腺,但也只是用于清洁、呵护  相似文献   

10.
智慧语丝     
正有一个孩子每天朝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美国诗人惠特曼一个好社会的标志是:除了规则一切都是零;一个坏社会的标志是:对于规则制定者来说,一切规则都是零。——时评人石述思  相似文献   

11.
与自己较量     
拳王阿里在自己还不是拳王的时候,经常击打一个重量和形状都和他自己差不多的沙袋。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么一个沙袋呢?”“为了与自己较量,”阿里如实相告,“我只有一次次地从技能、力量和心理上不断地战胜自己,才有可能战胜别人。”后来,当他的拳头终于可以叱咤风云时,他也没有忘记较量自己、战胜自己的信条。阿里在拳击生涯中一共输过两次。据说,在他第一次失利后,他一气击碎了自己的“肖像”沙袋;在他第二次失利后,竟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打出手,结果弄得满手是血,狠狠地给自己一次教训。与自己较量,一次次地战胜自己,也许就是阿…  相似文献   

12.
慕道 《天风》2012,(6):11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这看似很简单,但真诚而不是敷衍地表达你对他的爱对孩子很重要。2.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时间不多,但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父母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相似文献   

13.
开发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潜力呢?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谊余夫等指出:应答性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应答性坏境就是能对孩子的活动作出适当反应的成长环境,即客观的环境能对孩子主观努刀作出应答.事实证明应答性环境不仅对孩子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而目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一、应答性坏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1.创造应答性坏境有助于儿童智力早期开发.著名心理学家沃森通过对两个月的婴儿实验友现:婴儿摇动使玩具也随之转动的体验,对婴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这还会增加儿童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但物理坏境本身并不具有应答的意图.如果儿童的社会坏境——周围的大人们能对儿童的活动给予积极的应答就能产生极大的作用.比如,婴儿对你笑,你也对他笑;若他凝视你的脸,你就作出明显的回应,并抚抱他;若他发出什么声音,你也就同样发  相似文献   

14.
“神童”,即健美、早慧、性格品质好,各方面发展优异的创造型、高素质儿童。 引子 上一个世纪,有个德国牧师叫卡尔·威特,他有惊人的独特见解,并抱定一种信念: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进行教育,即儿童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但上帝很不公平,这位牧师的第一个孩子很快就死了,第二个孩子有些痴呆。卡尔并不失望,他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教育。 结果小威特到八、九岁就熟练地掌握了德、法、英等六种语言,并擅长物理学、数学等五门学科。9岁那年,他考入莱比锡大学。不满14岁就发表了数学论文,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西年后,他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后成为上一世纪欧洲法学界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前言:你希望父爱是一种深沉如山、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还是希望父爱能够外在地表现出来,像海浪一样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呢?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爸爸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基本上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了。有一次回家稍微早一点,看到5岁的孩子站在门口等他。孩子:"爸爸,你能告诉我你一个小时挣多少钱吗?"爸爸:"儿子,这你不需要知道。"孩子:"可是我想知道,爸爸。"爸爸:"好吧,我一小时赚20元。"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智慧     
(一)拨快10分钟 在美国的新奥尔良,有位小孩无论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又喜欢迟睡迟起。因此,他几乎每天上学都迟到。这叫他的父母头痛不已。用心良苦的爸爸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既不是惩罚孩子,也不是采用死板的教育方式,而是把孩子床头的闹钟拨快10分钟。 自从拨快10分钟以后,小孩再也没有迟到过。 小孩后来成了全球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相似文献   

17.
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5岁上四年级,7岁上初中,未满14岁进入清华大学,是年龄最小的清华新生。父亲说:“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不迷恋电视、手机、电脑,而学习上从没松懈过。”有资料显示,现在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4小时,这样书恺每天就比别的孩子多学习4小时。  相似文献   

18.
她怀上了双胞胎,因为身在异国他乡,有些紧张。7个月的时候,婴儿早产了,两个稚嫩的小家伙被送进了医院的特护中心。当被允许去特护中心看孩子时,她发现在每个婴儿的身边都有一个小本子。本子封面上贴着婴儿的照片,写着他们的名字。好奇地打开,发现上面写着一些字,记录了婴儿自诞生以来每天的变化,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注意到了。  相似文献   

19.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我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特地向您请教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 我的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我想一定要让他成大器。可是自从他上学后越来越让我失望了。现在已经三年级了,成绩逐年下降。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贪玩,每天都得让我和他母亲逼着他写作业,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应付了事。看着孩子如此“无药可救”,我也痛苦不堪。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一个能成功地控制大小便的三岁孩子,当他的一个小弟弟出生后,他又开始尿床了;十几个月的婴儿自从对猫害怕以来,也开始对带有毛皮的其它东西,如毛皮领害怕起来;某人没被邀请参加舞会,他却说:“即使受到邀请,我也不去,我不喜欢那一伙人。”有些人特别嗜爱烟与酒……这些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其背后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原因。人生旅途漫漫,坎坷与困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阻碍着我们的行程,这样,在我们向既定目标前进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障碍,此时,挫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