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传统文化是否具备现代转换的基础这个问题,似乎已被归结到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这一点上来。正因为此,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认为传统文化富有“人文精神”的观点相当流行。这些观点尽管见仁见智,有褒有贬,但均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重人事、追求道德理性的文化,是现代“转换”或“开新”的出发点。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明显避开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只抓住元典的某些“开明”言论进行主观诠释,因而有较大的片面性。故拟探源溯流,在总体把握古代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考察所谓“人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以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 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应看作是一种缺点。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而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端有害的。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李伟 《佛教文化》1996,(4):46-47
读《佛教文化》1996年第二期“当机者说”一栏主持寄语,谓“我们现在都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可是一种根本不关心宗教文化的文化,或者说根本漠视现代宗教文化人文意味的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深有同感,社会上确有这么一种观点,视佛教文化为正统学术文化未流或不入流之文化。笔者认为,持此观点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所致。不过,我们不必在意佛教文化在不在“人文”之列。因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注重的应是佛教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事功上的作用,而不是其名声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李军 《管子学刊》2007,1(2):66-70
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和核心精神?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礼”或“礼治”。具体认识又有两种。一种基本上是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指出,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由礼培育的等级隶属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的思想原因,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维护忠孝的三纲五常。这种隶属关系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人只有在隶属他人的关系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它使个性的压抑达到最大强度,很难有自主意识的萌发。这是“礼”的消极面,另一方  相似文献   

6.
对于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众多议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斯大林同志把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内的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伟大贡献”,应该坚持该定义;另一种认为,斯大林的论述欠妥,所有制形式不是生产关系内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这两种观点各有偏颇。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  相似文献   

7.
近读赵吉惠新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时,努力地把宏观文化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该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问题颇多,这里不便一一评述。现仅就有关儒学、齐学与传统文化等问题,略作评论。一、关于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关于儒学命运问题,海内外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儒学是老朽的文化,早已过时”,一种高唱“儒学复兴”。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思潮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儒学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8.
贵刊今年第六期,许金声同志《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一文,以所谓“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立论颇为新颖,而且从文化与人格关系的角度来进行文化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该文的某些观点则是有待进一步商榷与探讨的。兹谈点笔者的看法,以求教于许金声同志。首先,许文中两处立论的方法是欠妥的。(一)许文认为,“理想人格设计”是相对于“狭义的文化”——“人生哲学、伦理学等构成的价值系统的”。“所谓理想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文明,并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中总结耻的内涵:耻与道德相联系;耻不信;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其次对知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发;再次,对现代社会的“无耻”倾向进行了反思并申明研究耻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最后针对中国文化为耻文化还是乐文化问题,对两种观点作一粗浅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种文化的目标都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的作品中包含两种自由概念,一种是无所谓的自由,另一种是自发的自由。对于无所谓的自由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解释成能力,另一种是将其解释成状态,而对于自发的自由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其本质,另一种则认为自主性是其本质。对两种自由的前一种解释是不相容论的观点,后一种解释是相容论的观点。不相容论和相容论的解释方式一直相持不下。通过分析笛卡尔作品中的思想可知,笛卡尔自由意志的相容论解释更能贴近笛卡尔本意。笛卡尔的意志自由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二阶概念,通过这种二阶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即使意志受某种人类本性的必然性的制约依然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文化的“剔”与“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自己的社会政治背景及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亦不可免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打上它的烙印。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泛。但是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学说。故而,探讨传统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应以儒学为探讨的主要对象。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是,自从进入Zo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兴起,为推进中国经济进步而努力的志士们察觉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中旬,由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和山东大学于青岛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SO余名学者与会。会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一、如何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第~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尽管多次改朝换代,儒教基本上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是整个传统.文化网络的核心层。其他各种民问世俗文化则以“异端”形式存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体系。还有人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传统哲学似乎基本上是一种“非逻辑”的哲学。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确有直觉和非逻辑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它的基本特征;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逻辑的而不是直觉的。以下略述拙见,不揣浅陋,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的所谓"国学热"中,有两种较为引人注目的观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其中之一概括而言可以表述为:ZI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届时中国传统文化将在拯救全球性的人类危机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也将因此而生成;其二则可以表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能拯救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不能寄托在传统文化的复兴上,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我认为对上述两种观点,不能简单而武断地表示赞同或者反对。我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她的精华还是她的糟粕,都…  相似文献   

16.
“礼”与“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有其各自的内涵特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两者逐渐发生合流,在经历发端期、发展期与成熟期之后,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春秋决狱”是一种凭借春秋大义断案的独特的司法制度,开启了儒家法制化的进程,对于礼法合流的促成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7.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一、凡是非自然的和社会的东西都属于文化吗?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东西,是同天然产物相反的社会产物,“凡是非自然的和社会的东西都属于文化”。这种说法对吗?切斯诺科夫·认为,前两句是对的,因为文化确实“是与不受人影响的自然物和自然界的物质相反的东西”,但最后一句就错了,那是“新康德主义者、马赫主义者、经验论者以及其他唯心主义社会学家得出的结论”,因为经济、政治也是“非自然的和社会的东西”,然而决不能把整个经济和政治都归属于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37-642
空间偏向意指人们在注意刺激物时普遍具有方向上的偏好.对其成因,目前主要存在“大脑说”和“文化说”两派观点.前者认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决定因素,而后者则认为阅读和书写习惯等文化因素是主要成因.本文在综述空间偏向研究后指出,以上两派学说在解释力上各有得失,但并非完全对立,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大脑-文化说”才能更好地解释空间偏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