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七年春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春秋晚期墓(编号 M1)中。该素面鬲为夹砂红陶,素面,方唇,侈口,束颈,鼓腹,缓平弧形矮裆,微显浅袋足,略有乳突状足尖。口径一十四点五厘米、外腹径一十七点二厘米、高一十六厘米。它与潍坊寒亭乐都古城采集的素面鬲形制相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2.
红陶鬲     
出土于临淄桐林——田旺遗址,龙山-岳石文化层的红陶鬲,高38.5、口径30.3厘米,夹砂红陶,表面隐约可见有细篦纹。直口,方唇,折沿,束颈,直腹,羊乳状袋足,腹部有两个小型拱形纽。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袋足下部。该遗址位于临淄齐故城西北约12公里的桐林村西南、田旺村东北,是一处龙山-岳石文化遗址,呈高台地地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20米。淮阳河绕过其东边和北边,西边  相似文献   

3.
陶甗     
夹砂黑褐陶。侈口,圆唇,折沿,沿内有浅槽,束颈,深腹,腹壁斜直,下收为细腰。袋足肥硕,尖足。有盖,形似覆缽,盖上有桥形纽。腹部有几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的附加堆纹,足尖处各有一条竖附加堆纹。腹上部有两个横向宽带状(析金),(析金)上有三道弦纹。上部之甑与下部之鬲连为一体,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算子。通高115、口径44.5厘米。  相似文献   

4.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6.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7.
1996年,淄博市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有铭铜戈,援长12.5,宽3.1,内长6,宽3,胡长10厘米。援略上扬,前锋作弧形尖削,内部平直,中有一长方形横穿,胡部阑侧有三穿,援胡均有刃。胡部铸铭文一行五字:“叔孙氏监戈”。(图一)该戈与临淄敬仲镇白兔村高墓...  相似文献   

8.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9.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10.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11.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最近,张店区沣水镇梁鲁村村民梁天宝在其房屋东侧的土崖上,挖出铁釜一件,并捐献给淄博市博物馆。(见封三)这件铁釜为双范合铸,呈圆形,方唇,敛口、短颈、斜肩、鼓腹、尖底,口径30厘米,腹径50厘米,高42.5厘米。器壁较厚,从口沿至腹底厚1——0.4厘米...  相似文献   

13.
彩陶鼎     
该鼎系1980年因潍博公路拓宽,在东营市广饶县付家遗址东部出士,由广饶县花园乡西十里村侯保坤等人捐献,同时捐献的有彩陶罅、彩陶壶、红陶鼎等十几件,均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该鼎为细沙红陶,侈口,大翻沿、圆唇、唇饰黑彩,折腹,平底,肩部饰不对称錾耳一对,折腹线以上及口内上部饰红陶衣,上服用白、赭色绘两组浪涡纹,鋬耳下部饰白色网  相似文献   

14.
西顾庄遗址     
西顾庄遗址位于淄博市沂源县大张乡西顾庄东南一公里处。遗址地处山区丘陵,南北约一百米、东西约六十米、面积约六千平方米。经考古调查,遗址文化层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东部文化层厚约一点五米。在遗址断崖处发现有墓葬遗迹,估计可能是一处墓葬区。  相似文献   

15.
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属典型龙山文化时期器物。口径10.6厘米,底径4.6厘米,高15厘米,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整个器形可分为两段,上部为一敝口杯,下部为一筒形镁空座。矮圈足,整个器物有四层底纹,两层镂空。口沿最薄处仅为0.01厘米,杯体最厚处0.03厦米。该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张越 @王滨  相似文献   

16.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17.
(8)静嘉堂文库藏本(八卷三册)线装本。高二十四点六厘米,宽十七点三厘米。此本,原为青木信寅氏所藏,后为松井简治博士所藏,现为静嘉堂文库所藏。卷一和卷二为一册,卷三、卷四、卷五为一册,卷六、卷七、卷八为一册,以上八卷缀合为三册。外题和内题为“参天台五台山记”。每面九行,每行十八字。各卷页数:第一卷四十五页,第二卷三十五页,第三卷四十四页、第四卷三十八页、第五卷五十三页、第六卷四十五页、第七卷四十五页、第八卷三十七页。各卷第一页均为扉页,记有题名和卷数。卷一扉页里附记有如下的《扶桑略记》,此点与其他各本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64年该镜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商王村西南,北距齐国故城5.3公里,南约三百米是济青公路。出土地较高,经钻探未发现地下有遗迹现象,为零散窖藏出土。此镜为圆形,直径29.8、厚0.7厘米。素平缘,镜背外缘鼎立三环钮,饰云纹,整个构图作四等分,双双对称。在缘内饰一周卷云纹,主题纹样为呈方形的勾连云纹,以所嵌松绿石为地,线条(?)以金丝,并在通过镜中心的四等分线上嵌九枚银质乳突,其中四枚嵌于云纹  相似文献   

19.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20.
一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板饰建筑构件,属战国遗物,已断为两截,粘接后完整。高20.2cm、最长处40.5cm、厚2.7cm,色灰,质坚,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磨光并有凹线纹饰,主纹为粗线型对称旋涡纹,有边框,空白处分布六个乳钉纹。板饰外形与主纹共同构成了一只鸱枭(即猫头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