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而是生命朝向永恒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定义是现代生命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对死亡定义或死亡概念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60-70年代,由于脑死亡问题的出现,这种讨论达到其顶峰,它涉及到医学、社会学、法律学、公共政策等各个方面.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死亡定义,然而,在这样的探讨作出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定义死亡的原初理论,而这个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我们这里要特别提到罗伯特·威契(Robert Veatch)的死亡定义理论[1].  相似文献   

3.
孙和平 《哲学研究》2012,(8):81-89,113,129
本文写作之时传来美国"死亡医师"科沃基恩(J.Kevorkian)的去世消息,他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平静离世。①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在先验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揭示自杀的风险性质。在蕴含式A→B(如果A,那么B)中,若只有当A为"真"而B为"假"时A→B才是  相似文献   

4.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5.
范成斌 《天风》2015,(4):40
当婴儿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那哭声,既是对生的庆贺,也是对死的抗议。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驾驶着生命之舟,行驶在各自的航道上,但人人都将奔赴一个神秘的地方——死亡。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既诠释了生命的辉煌灿烂,也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我们曾眼见或听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或许自己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然而,又有谁在面  相似文献   

6.
吕纯山 《世界哲学》2017,(2):141-147
本文首先分析了陈康对"普遍的复合物"的解释,指出把这一概念理解为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不相容的做法值得商榷。进而指出,"普遍的复合物"即普遍的质形复合物就是种属,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形而上学》Ζ10—11中,但肯定它是定义的对象则是在一般为人所忽视的《形而上学》Η3中,在这一章节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定义的对象不能只有形式,因为定义里需要表达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谓述。进而亚里士多德指出,定义就是由形式对质料的描述所构成,因此,Η3在解决定义的对象和方式问题上贡献都很大。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  相似文献   

8.
1968年常被说成改变了我们对什么是政治的感觉.对于巴黎和西方数不清的其它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年轻示威者来说,政治突然从马克斯·韦伯所喜爱的那种比喻,即在硬木板上缓慢地打孔,变成了像对这样一种能力的再投资,即使人的生命可与感知现实的束缚相抗争:"成为现实主义者,就是要求不可能之物",这是另一个流行的口号.从那时起直至现在40年间,总的来说,也许除了1989年11月的柏林墙倒塌以外,政治往往是在缓慢地打孔,而不是处在想象的潮起浪涌之中.然而,尽管政治的确是一个不断出现在我们话语当中的对象,我们却很少稍事停留,对它加以定义.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想做的事:在对社会性(the social)的某种理解的基础上,我将首先尝试尽力完成为政治提供一个定义这项任务.然后,我将按照四种能够使其得以阐明的哲学范式,即商谈(dis-course)、判断(judgmerit)、承认(recognition)和赠予(gift),对政治的某些构成性要素(constitutive moment)进行观察.最后,我将回到政治对想象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来,把它从作为1968年的一个起点的那种直接的简化(short-circuit),重新塑造为一种反思性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海波 《法音》2012,(10):56-60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在生命领域的一个新气象就是国人由原来的重视"优生"开始重视"优死",即关注死亡的质量。死亡,也前所未有地伴随着灾难的频发和人口的高度老龄化越来越直接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由传统社会一直禁忌的话题进入寻常百姓的闲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作为医学人文和生命伦理学的专著,紧扣现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医学根本使命的生死主题,以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为视野,围绕"尊严死亡"这一核心议题,对于人的"好死"愿望和现代医学如何让人"不得好死"的现实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对现代医学如何利用医学技术消解死亡的尊严及生命的尊严进行了反省,并探讨了在现代医学情境下一个人"好死"如何可能的理念和技术策略,是一部当代生死学和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成了     
唐卫民 《天风》2008,(5):26-26
"成了" (约19:28-30),这是十架七言中的第六句,在人看来,主耶稣被钉十字架、门徒的背叛,母亲的哭泣、彼拉多的审判、兵丁的擒拿与鞭打、强盗的讽刺,甚至连天父都离弃了他,而且以死亡告终,一切希望都成为泡影.人生最大的悲哀与不幸莫过于死,战场上最大的危险是流血和死亡,因为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结束.然而主耶稣在死亡之时却说: "成了",真是奇妙的宣告、得胜的宣告!现在从四个方面思想这简单又不简单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7)
<正>(五)君子体仁而长(zhang)人"仁",生之始也,如桃仁、杏仁,草木之仁,等等,包括生殖细胞在内。"体",体贴、体量、体谅、理解等。君子"体仁",即体贴、理解上帝创造生命、维护生命、延续生命之大恩、大德,大爱者,必能"长(zhang)人",即助人灵性成长、长大。(六)君子进德修业"进德",是在内在的德性上、灵性上追求长进,追求进深。同时,可以修业,即在外在的行为上、品德上、事业上,不断修建、建造。欲及时也。欲,"总要"。及时,抓紧时间,抓紧时机,即  相似文献   

13.
王庆节 《世界哲学》2012,(4):5-23,161
本文试图从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的三处基本定义,即"导论定义"、"系统定义"与"界限定义"的分析和梳理出发,将之分别解释为对康德Transzendental philosophie的起点、进程与界限的表述,并将后康德哲学的三个主要发展和"传承",即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与超越论现象学对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的解释,视为主要是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创造性批判、发掘和拓展延伸。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下,作者强调,理解现象学哲学的康德批判的关键就不仅在于施行或者限制在某种经验认知客体和绝对主体之间的"返转"或超越,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来说明这样的"返转"或"超越"活动本身是如何可能和发生的。借助这一澄清,论文最后对康德transzendental概念在汉语语境中历时已久的译名之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一个关于“人”定义,即“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二十世纪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勒却给“人”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人是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这个定义的新意就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上述“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而且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扩大与补充了上述定义。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也正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符号,其中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人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对灵魂部分的划分,他认为灵魂的各部分在空间上不可分,仅在定义上可分。"灵魂在定义上可分"指的是各个部分的定义不包含彼此,因此,灵魂仅有三个真正的部分:营养、感知和理性。然而,灵魂的多部分如何构成统一体对于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生物体的灵魂都是单一的形式。《论灵魂》第二卷第三章解释说灵魂的统一性是由于"低级部分潜在地存在于高级部分之中"。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不清晰的,灵魂的统一性辩护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虚拟潜在性"概念,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将生命活动作为整体目的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ICU治疗,而其中许多患者在临终前接受了他们所不愿接受的积极治疗.伦理学上并没有要求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而不顾及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让临终患者能够选择有尊严的、无痛苦的死亡,成为当前ICU治疗与护理的出发点和目标.在美国及欧洲ICU临终患者,限制生命支持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模式,但差异显著.为真正理解"好死"的定义和判定患者生命质量、判定积极治疗的参考因素,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各国由于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临终决策,综述了各国近年来有关ICU临终患者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存在心理学认为焦虑具有本体论的特征,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根源的。佛教认为"无常"是生命存在意义上最根本的矛盾和荒谬。从"无常"角度看,生命的现象界中并无可独立存在、自在不变的"感受",这与生命在精神不同层次中所界定、固化的"我"之体验构成矛盾,由此成为存在性焦虑的根源。通过对"无常"的禅观,领悟到关于"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即"无我"(空)、非永恒、自在的实体,从而缓解乃至超越这种存在性的焦虑,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命本质问题是生物学、哲学、物理学等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回顾人们对生命本质问题的认识历程,依据一个新的物理学原理(最大流原理),尝试给出生命的新定义.  相似文献   

19.
美是人类生命进步理想的形象表现,关于美的定义关乎生命美学的定位,不可忽视。而要开拓和深化生命美学,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提出和研究"生命美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二)生命美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三)生命美学该怎样研究?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厘清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卡拉汉教授对海斯廷斯中心的运作是多学科交叉和合作的方法,其研究团队由哲学家、神学家、律师、神经学家、医生、社会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史学家等组成.多学科研究的两个特征是以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命、生活及死亡的问题,并将生命伦理问题的研究提高到政策和法律水平.海斯廷斯中心对生命伦理学的影响和贡献主要就是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卡拉汉教授的一生也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生涯.说他是一个哲学家绝对不正确,定义他是一个以多学科交叉角度研究生命伦理学的"生命伦理大家"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