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自觉地去解决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发愤创作一个新理学的综合哲学体系,而且在人生哲学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客观全面地评述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对树立新的人生况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儒家向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力图把立德、立功和立言统一到“仁”上来,认为“仁”不仅…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可分为青年时期和后青年时期两个阶段。青年时期毛泽东基于对个人地位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个人的主观道德修养,并将此称之为“精神的个人主义”。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毛泽东形成并发展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谋利益及与之相适应的种种奉献精神为最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形式上说,魏晋玄学是汉末清议的延续,这一点已得到学界大部分人的肯定。我以为,汉末清议与魏晋玄学之间不仅存在形式上的联系,而且有实质上的关联。汉代的清议和魏晋玄学实质都是士大夫阶层在感到人生价值失落情况下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立,二者的区别在于清议是以一种新的尚未提到哲学高度的人生价值准则去评议具体人物,而魏晋的百谈则力图从抽象的哲学层面确立一种新的人生价值准则。一、魏晋之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准则基本上是由儒家确立的。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心与道为一。孔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  相似文献   

4.
儒学和佛是几乎同时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的思想学说。儒佛所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对于人生价值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说明。两家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生价值观。儒佛的人生观表现出现实主义与出世主义的鲜明对立,在人生价值观方而的差异是: (一)对于人的地位高下看法不同。他们所取的参照系不同。儒家是就其他“物”尤其是一般动物的比较而论人在天地间的意义。佛教则主要就“佛”而言人在世间的地位。 (二)对于人的生命——空有观点的对立。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重要地  相似文献   

5.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孙显元:实现人生价值中心的转变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必须实现人生价值中心的根本转变,即“以个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人本主义者以人为本位,总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来研究人生价值问题。他们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将“人”的概念仅...  相似文献   

6.
李刚 《中国道教》2009,(3):10-14
一、得道成仙--道教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目标 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价值观,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构图,这幅图画,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人为之倾倒.神仙形像可以说正是道教人牛观的一种折射,神仙们过的日子说到底是一种归真返朴的生活样态,道教在神仙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之所在,寄托了自我人生的理想目标.神仙自由自在,天真如婴儿,棋琴书面,潇洒似行云,或玄珠无心,或坐忘返朴,或林下论道,或海阔天空,往来无拘束,谈笑有高朋,适性忘情,圆满自足.这种神仙过的日子,也正是道十们所向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集体主义原则和人的价值 张海仁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撰文指出,要实现人的价值目标,首先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追求的价植目标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因此,集体主义是人们选择和确立人生最优价值目标的原则。集体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需要的满足。由于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都是在社会集体中  相似文献   

8.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是青年社会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青年成长的方向问题。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他们将成为21世纪的中坚力量,在世纪之交,其人生价值观上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及影响。那么,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应怎样对他们进行引导以在适应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同时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呢?  相似文献   

9.
方立天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撰文指出,儒学和佛学所探讨的对象都是人,他们都对人生价值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说明。人生价值观是儒佛两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主张现实主义,佛教主张出世主义,因此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表现为一系列的差异,尤其在对待人的地  相似文献   

10.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种种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生价值现、孟子以"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和荀子以"礼"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对当代人全面理解价值、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人生的核心价值现以及对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青年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青年人生发展的方向、道路的选择。因此,从提高青年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出发,教育引导青年确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是青年教育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道德哲学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它是人生创造与享受的统一。人生理想是人们将  相似文献   

15.
●从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不关注人的个人价值的人生价值观,转变为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个人价值的人生价值观。 ●从只讲无私奉献、不谈合理取得的人生价值观,转变为既追求努力奉献,又讲合理取得的人生价值观。 ●从只重视人的政治价值或道德价值,不重视人的其他价值的人生价值观,转变为重视人的综合价值,强调人的专业价值的人生价值观。 ●从只强求利他、不讲爱己的人生价值观,转变为既要利他,也要爱己的人生价值观。 ●从把人仅仅作为手段或目的的人生价值现,转变为既把人作为目的也作为手段,目的与手段辩证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督宗教以基督“非以役人 ,乃役于人 ,为人赎价”的精神而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业。中国教会曾有过基督徒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究竟应为“先知”还是应为“仆人”的讨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教会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中国基督徒所达到的基本共识是 :在信徒仍作为少数“信仰群体”的中国现代社会中 ,其使命首先并不是以“先知”之姿去君临、而应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 ,即以服务精神来发挥光和盐的作用 ,体现基督徒的人生质量和意义。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其社会结构及体制正在改组、重构 ,作为这一社会细胞的人也因此而…  相似文献   

17.
卢彪 《学海》2002,1(3):18-2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科技并非“科学人”纯粹“理性”自恋的产物 ,也并非是为了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 ,经验科学抹杀了人与非人事物的区别 ,现代科技导致了人性的客观化 ,出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因此 ,“科学人”应从“为科学而科学”、“为实力而科学”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确立“为人类而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臧乐源主编的《人生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是一部探讨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态 度、人生价值问题的专著。 人生是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人生哲学是一 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在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时 期,在我们不但需要澄清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 帮”在人生问题上所制造的是非不清、善恶颠倒、 美丑不分,并且需要认真分析开放、改革、搞活以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20.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