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2.
一位母亲急匆匆走进咨询室,满脸悲伤地说:“医生!你要救救我的女儿呀,要不然,她这辈子可就要毁啦!”我听得一头雾水,忙递给她一杯水劝她慢慢说。“我女儿过去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最近却不知什么缘故成绩突然下降。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与同桌的思思整天形影不离,连上课也是埋头在一起说悄悄话。前一  相似文献   

3.
王颂 《心理学报》2017,(1):116-127
本文提出了组织内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探究了员工工具性交往的风格,并检验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对员工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1通过对20位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分析,阐述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风格,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构建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2基于对12个部门整体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工具性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横向交往对员工的网络中心性具有正向的作用;横向交往调节了纵向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倒U型影响。即,当员工表现出横向交往以及适度的纵向交往时,员工的网络中心性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中的员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员工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梅  辛自强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11,34(2):354-360
社会认知复杂性是描述个体社会认知结构特点的个体差异变量,作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却鲜有研究关注它与同伴交往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初一至高二234名中学生考察了社会认知复杂性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并辅以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就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关联的路径。结果表明:(1)青少年社会认知复杂性与同伴接受、同伴拒绝、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认知复杂性高的学生获得了较多的同伴接纳、较少的同伴拒绝,并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就。(2)青少年社会认知复杂性以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就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同伴的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5.
6.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交往的距离     
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井维华  韩仁生 《心理科学》2003,26(3):457-460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06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和期望特点。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交往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成败结果差异显著;成功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失败情境。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通过对网络交往行为的调查,考察了性别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网络名的使用、与网友的交往情况、对交往对象的知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网络交往行为中性别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显。很多交往方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惯性影响,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因素的作用,已经使传统的影响慢慢变弱。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讲,人的品性可分为: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和不同品性的人交往,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方面调查,高中生有55.5%的人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笔者从多年来的高中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不知道怎么与人大家打交到,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加之高中生自尊心明显增加,大多数人很变得敏感起来,所以很多人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因为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而造成人际关系差,感觉到难受、困惑甚至是孤独。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论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未来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主力——青少年能否适应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能否立足未来社会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依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及相关的理论都表明,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术进而形成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关键。因为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对青少年身心健全发展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儿童交往归因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维  赵海钧 《心理科学》2004,27(3):757-759
交往归因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认知因素。近来.随着认知研究的深入.交往归因日趋成为交往机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已有资料看来,儿童交往归因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多元视角研究的进行;研究方法力求科学化;改善交往归因不良状况的归因训练开始受到重视等。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交往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仁生 《心理科学》1998,21(5):467-469
1问题提出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对中小学生的交往归因进行系统研究的资料。但是,在相关的领域,研究者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Passer等人对婚姻冲突所觉察到的原因进行两维划分,提出了原因源和有意性两个维度.Michela等人对孤独的13项原因进行评定,认为原因可以分为原因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Folkes在一项模拟的研究中,要求参加者想象他们曾经拒绝过一次约会的邀请,要求被试回答拒绝的原因。结果显示,受拒绝的原因与他人的感情受到伤害的程度有关。Weiner以Folkes的方法为指导,对小学儿童进行研…  相似文献   

17.
人情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本文从人情的社会文化背景开始讨论,欲通过对一则影视作品个案的描述,进一步展现出人情交往中的欠与报,以及关系、面子因素与其的联系和从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也期望反映出人情社会中的一些日常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交往范围内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仁生 《心理科学》2003,26(4):735-737
1 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是西方心理学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逐渐成为社会认知理论的主流。近年来,心理学家认识到,归因理论要增强其活力,就要充满实践性。于是,归因心理学家开始将视野转向归因理论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是在成就范围内的,有关交往范围内的研究比较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者的恋爱经历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年轻人随着身体的发育与性的成熟,越来越关心和向往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他(她)们与异性的交往心理及其表现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我国在实行开放政策的当代,年轻一代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必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研究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各阶段学生与异性交往心理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