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傩坛戏,也称傩堂戏、傩戏、傩舞,贵州傩坛戏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傩戏的神系、科仪等,都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3.
川北剑阁及周围各县民间流传的道教戏很多,当地人称作傩戏。其内容丰富,流传甚广,凡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祭祀求神,治病免灾,甚至于修新房、开荒山都离不开傩戏。那些庙会、香会、朝山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过去,有人将傩戏写成“裸果”或“覼缕”是一种误解。傩戏、傩神、傩文化实际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原始巫觋鬼道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古代賨人的鬼神文化、鬼神崇拜演变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相似文献   

5.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的地方戏。五音戏传统剧目的音韵特征与剧种的音乐特点密切相关。五音戏的语音系统由25个声母,37个韵母,4个声调构成;五音戏的韵律特征是韵辙与戏曲十三辙一致.方言入韵;韵位的安排一般在双句句末,韵式的安排以两句一韵为主;声律特征是每唱段的韵位除最后一个单句安排一个象征性的仄声,其余为平声韵;节律特点为七字句以二二三为常。  相似文献   

6.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在繁花似锦的对联园地里,曾产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戏联。它或讴歌、或讽喻、或劝诫、或戏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正戏匣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于收音机的俗称,那时候乡村消息比较闭塞,唯一了解外界的渠道,是通过被人们叫做戏匣子的收音机来接收消息。小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听戏匣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那时候的戏匣子还是一个奢侈品,最初的戏匣子是村支书家里配备的工作必需品。长方形的一个木头盒子,有几个突出的旋钮,旋开了就能听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相似文献   

9.
乡村戏事     
正走出乡村,记忆中总会留下什么。我最忘不掉的,便是乡村的戏事。乡亲们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闲下来,生活中就缺少很多东西。晚上打谷场上要唱戏了,老老少少安闲的时光里,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便沸腾了。那时乡村都是这个样子。乡村戏事在乡下是个挺大的事儿,我们那儿称唱大戏,规模再小,也都这么叫。在我们村,我可没少看大戏。我们村常常有戏看,日子也过得闹,外村人起名戏村,他们自然也会跑过来过戏瘾,因为村  相似文献   

10.
正一、《渭阳》序的文献基础《诗经》中的《秦风·渭阳》写一位贵族在渭阳赠别舅父,诗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毛诗》认为《渭阳》作者是秦康公罃。康公时为穆公太子,其舅氏晋公子重耳流亡至秦国,在秦穆公的  相似文献   

11.
"墨戏"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墨戏"画的主体是文人,可算是文人画的一类。"墨戏"画虽然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美学特征,不能和文人画混为一谈。宋代是"墨戏"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墨戏"画的美学意蕴与绘画评论中流行的"逸"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地方戏语言研究既是地方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学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五音戏在词义上有其突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同义词、反义词古今词形共存,与共同语同形异义、逆序义同词语的保留,类义词不同历史层次的相关义位的类聚以及鲜明的地域特点、口语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朱刚的墨戏     
正朱刚,编审,一级美术师。195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刘海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书画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影视作品获"电影华表奖""白玉兰奖"和"金熊猫奖"。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出版多部著作。"戏"虽来自现实生活,但似乎更强调与现实的区别。西方戏剧结构不只要求"三一律"来高度浓缩对某一事件的再现,而且这种再现所呈现的事件与人物,无不以矛盾性构成"戏"的意味。中国戏曲不仅靠曲谱、唱腔和程式化动作来完成对事件的叙述,而且"戏"的内涵更突出其  相似文献   

14.
近日,打开电视机,常见玉皇、狐仙、阎王、小鬼在活动.有人戏称,戏不够,鬼神凑.对此,观众啧有烦言.……  相似文献   

15.
元代神仙道化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盛是金元时期社会环境、宗教环境影响的产物,与全真教的兴盛有着直接关系。元代神仙道化戏从剧作内容、度世主角、度脱方式等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全真教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临县道情戏作为流传于吕梁山沿黄河一带的地方剧种,既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鲜明的乡野气息。高山阻隔、河流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老的山西戏曲文化。临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西侧,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不多,因此临县民俗文化中朴实、原始、丰富的基本特征得以保存,临县道情戏就是其中的代表,2006年临县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婴戏图是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这一题材的绘画在宋代迅速发展,成为了独立画种。婴戏图中孩童专注游戏的神情让人喜爱,观者被他们天真烂漫的形象感染,却容易忽略婴戏图背后隐藏的血与泪。婴戏图在宋代盛行的原因不单纯是画家个人喜好的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风俗文化的兴起,婴戏图留给世人的也不仅仅表现在绘画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婴戏图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十分流行.瓷器婴戏图的流行一方面受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当时政治、民俗心理和幼教观念的影响.婴戏图原本是绘画的表现内容,后来为制瓷匠师们借鉴用在瓷器装饰上,从而成为自宋而始的、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儿童日常生活及成长活动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宋代育儿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整体精神与生活面貌,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宋代瓷绘婴戏图的画面简洁生动,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也印证了宋人崇尚自然、注重意味的普遍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9.
扬高戏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原古陕州)一个濒危的地方性剧种,目前仅存于陕县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市大王乡南阳村。扬高戏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从表面来看,演出行当缺乏,经济拮据,文化部门淡漠,学术界无人关注,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乡村机制的整体转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都是扬高戏不能承受之重。笔者认为,对扬高戏的保护需要多方协同才能完成,如来自各方的认同感,以及政府与研究者的关注,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影戏"例戏"剧目之演出场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影戏在上演正戏之前,一般都要先演出一段仪式性的例戏.例戏的剧目比较多,其中有的可以通用于各种喜庆场合,但也有不少是专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