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运动信息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们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来研究这一过程,同时也建立了一系列模型。其中早期模型通过研究昆虫和兔子等动物的视觉特征,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描述视觉运动信息加工过程(Reichardt和Barlow等的模型);在早期模型基础上,近期模型则采用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把运动信息量化,以便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这些模型包括时间协变模型、空间-时间梯度模型、线性运动感受器模型和空间-时间能量模型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把社会历史过程作为一般的客体运动过程来看待的,社会运动形式被看成了与自然运动形式并列的一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运动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一切自然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主体的运动形式;社会  相似文献   

3.
历史逻辑学如果包括传统逻辑的古典内容的话,那末它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试创的最初系统以来就具有漫长的历史。这种传统逻辑一直被看作是属于哲学的基础学问,但是这门学问和漫长的历史相比较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实质性进展。后来人们发现逻辑学属于数学,就把它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了,因此正如今天所见,逻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显著发展。于是当把作为数学的逻辑学同传统逻辑学突出区分开来的时候,就将其称为符号逻辑或者数理逻辑。但是也有许多时候只称它为逻辑学或现代逻辑学。  相似文献   

4.
R.希尔毕宁(Risto Hilpinen)是当代著名的芬兰科学哲学家,芬兰土尔库大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学会(DLMPS)秘书长。本文介绍他的学术思想。从哲学的角度考察科学,既可以把它看作结果,也可以把它看作过程。30、40年代的科学哲学主要探讨理论结构和证明条件等问题,这是把科学看作结果。当哲学家对理论变化与科学进步、科学的合理性等问题发生兴趣时,就开始把科学看作过程。这样,价值和科学目标问题就无法回避,而且必然要采取科林伍德(Collinewood)的一般立场,即研究的目的是为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寻找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哲学思考何曼杰非线性最初是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出现的,它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象正比那样的"直线"关系。这种非线性数学模型能够说明或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采用了非线性模型以后,可以说明为什么同一前提会导致几种不同的后果,可以说明什么时候两种效应不能"叠加",这两种现象会怎样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近年来,人of又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和非线性理论推广到生物和社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是,非线性成了各门科学普遍使用的概念。非线性是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一切实际系统所固有的动态属性,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因而,非线性是各门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独立性;(2)均匀性;(3)对称性。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非独立的相干性;(2)在时空中的非均匀性;(3)多体间的不对称性。现代科学对系统非线性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研究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科学概念和范畴,必然要发生方法论的作用,促进科学和人类思维方式,认识图景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简单到复杂;(2)从机械决定论到辩证决定论;(3)从封闭、被动到开放、能动。(  相似文献   

6.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若有人的能动活动参于,则该事物可以看作为人化物,它的存在有主体性。而在天文观测中看到的天体,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能谈主体性;就这类自然物自身存在的属性来说,是谈不到什么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相对论和量力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成就也只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远古时期和古代社会就已经用混沌的整体性和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古代的“阴阳八卦”学说,把自然界看作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8.
谈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的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15页》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这种解释常常招致批评,在批评者看来,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描绘成单一的目的论过程,因为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将最终达至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批评是合理的吗?如果马克思的哲学中存在目的论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马克思本人对此语焉不详。我们通过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观点的批判性讨论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好被看成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目的论,它描绘了人类主体的历史性突现。通过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是一件令人感兴趣的事。了解这一过程,葛兰西提出的统治、领导权、外在机遇(conjunctural)和内在机制的(organic)等概念是有用的。就像恩格斯把上层建筑分成两个不同层次:一个是政治—法律机构及其合法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的意识形态构成的较低层次;另一个是由哲学等类东西构成的较高层次。很显然,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的军事上的胜利只看作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开始。用葛兰西的话说,他知道,这样的胜利具有机遇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常常是侥幸的、短暂的,因而也是可逆转的。尽管这种军事上的胜利所带来的基础和上层建筑(在较低的层次上)方面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重视同等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那么社会主义的持久性同样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党的作用是“思想改造”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毛泽东也知道,尽管知识分子可以被强迫接受引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但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真正接受这些变化则是另一回事。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取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或领导权(即意识形态的霸权)将比强制(即支配)更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哲学论哲学的"终结"陆杰荣1.哲学是以问题的转换作为其理论展开的背景框架的,哲学总是面对着某种问题,解释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来分析考察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的话,那就不难看到它们都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既然归属于哲学,又要强调哲学的"终结",那就需要以超越的角度去界定哲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对哲学的规定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更多地采取了否定的口吻,更愿意说哲学不是什么。古典哲学确定了对哲学肯定式解答的理论背景,常采用哲学是什么的独断论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则力图借助于否定式的回答与西方古典哲学相对立,尽管这种否定式的结论仍然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现代西方哲学所体现的这种理论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其关于哲学的"终结"论述之中。2.哲学已经"终结",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得出的基本回答。哲学不仅已经"终结",而且理应"终结",然而"终结"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具有特定时间指向与问题取向的哲学,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宣告的"终结"的哲学是以全称的形式表明其特指的东酉,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把事物的发展过程,看作是量的增加而引起质的飞跃,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不同,飞跃的形态自然也就各异。那么,在这五花八门的事物飞跃中,还有没有更精确更细致的共同规律呢?我们应该进一步地摸索研究,以便认识掌握它。有一些同志认为质变的开端形态可以由面到点。对于这种说法,我持相反的意见。有人以蒋介石的败退为例,说他是由广阔的大陆败退,而龟缩于台湾一点,由此证明质变可以由面到点。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蒋介石的失败,不是突然的由面到点。他的腐败统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痛苦逐渐加深,这是他的量变过程。人民起而革命,这是质的飞  相似文献   

13.
注重历史问题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一大特征。但细究起来,这种关注又可依其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其一是从赫尔德到黑格尔的运动。它试图对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做出说明,试图指出历史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历史哲学。”其二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思想运动。它的经典命题是,“历史科学如何成为可能?”仅从这个问题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它是要比照康德,为历史科学或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其三是以海德格尔为宗师的存在主义—解释学运动。它所关心的是,人的此在和人的知识的历史性质问题,即所谓的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意向对象与摹状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哲学史可以看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运动: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学术形态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裂程度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广泛,或者远没有其社会学形态(两大哲学运动)所显示的那样广泛。它们经历了早期的相互启发、中期的相互对立(真正的时间不过20年)以及后期的相互融合,而分析的心灵哲学研究导致了后期融合的广泛和深入,这种新的学术形态有时被称为“分析现象学”,一个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使用过但意义十分不同的名称(Husserl,p.92)。在这里,我们打算对两个运动之奠基性的概念———胡塞尔的意…  相似文献   

15.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世界     
伽利略确信地球在运动。这种运动观是哥白尼关于宇宙构成和天体运动的理论的推论。C.贝拉明(Cardinal Bellarmine)作为教会的权威代表人物,负责日历以及各种宗教节日日期的计算,他迫切希望能采用一种天体运动的模型,以便使这种预测比当时所使用的托勒密体系更简明和更精确。哥白尼体系至少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改进。但是正象在此之前的托勒密体系一样,它也不过是一种方法,一种由天文学家发明的数学模型,可用来描绘进而预言所观测到的天体相对位置的顺序。正是由于伽利略坚持把天体模型看成是描绘天体的实际运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都侧重于其客观规律的表述,力求把人类历史当作一种能够以严整科学的方法加以规定和把握的客观运动过程来进行透视和描述。这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较普遍采用的研究视角。这种研究视角,近来人们把它看作“历史辩证法的客观向度”。但是,历史毕竟是人类本身活动的结果,在致力于揭示和探索一向隐没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深处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忽视这些规律终究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通过人们为追求和达到自己的自觉意图和理想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才得以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因此,客观的历史规律一方面作…  相似文献   

18.
今日欧盟,在许多方面可算是一个准国家,且影响日益增强,它的许多重要政策都是以整个欧洲为基调做出的。这便要求过去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西欧女权运动不再局限于地区或国家这一狭窄范围了。这种转变对仅专注于本国妇女问题的西欧女权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她们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适应形势的需要。西欧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回顾西欧新女权运动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就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中都可以看到早期女权主义者活跃的身影。到19世纪,欧州许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区别为基础和上层建筑,这种区别是把历史看作社会经济形态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观在理论上的一个决定性的出发点、只有作这种区别,才有可能在科学上严格地、唯物主义地研究和理解社会生活。必须从唯物主义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从理论上说明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之间的特殊社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结构论何晓明文化结构可以认为是一个由外而内四层次组成的整体圆心图式。第一层次: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器物,即‘物比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从这种文化层次上看,中国文论是一种农业文比。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