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赫尔德和歌德,诺瓦利斯和格尔瑞斯都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东方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虽然他们知道东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事实上,欧洲只是在那个时候才通过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文献真正发现了东方,但这些人透过东方各民族有差异的外表看到了那统一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欧尤其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分析框架,但这一框架本身就要求纳入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对德国观念论、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社会、古典自由主义等传统的批判,即蕴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得以确立的莱茵-日耳曼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以及在近代以来支撑或解释欧洲中心主义的法兰西激进传统、犹太教传统的多重批判。马克思中期以后从西欧"小小角落"拓展到更为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将对西方资本主义及其阶级的分析自觉引入对东西方矛盾关系的分析批判,通过前资本主义定位和批判东方社会,并特别致力于探索东方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乃是批判和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没有宗教。宗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宗教,只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的种类不同。由于宗教普遍存在,有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说,信仰宗教出自人类的天性,和人的本能一样,只要有人类,就有宗教。这种看法没有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开始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历史上几个世纪以来教会改革的延续,但它引起的是宗教更新而不仅仅是教会改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德意志民族立身欧洲民族之林的开端,但它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继续散裂而不是统一.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教会历史上和德国世俗历史上的悖论式影响,基因于运动的主体——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他们是马丁·路德呼唤的对象,他们应该并能够改变神圣罗马帝国的欧洲性和基督教会的普世性,进而彰显德意志民族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5.
张政文 《世界哲学》2005,(1):107-111
全球化既是当代世界最具时代性的特质,又表征着欧洲传统文化价值和追求.在希腊人的心中,希腊的就应该是世界的.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主义既表现为它是一种以福音学说为核心的普世哲学,又是15世纪前欧洲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欧洲人最根本的自我认同感和最基本的生活存在方式.在欧洲传统的世界主义文化演进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的历史过程中,康德是第一位对如何实现世界一体化问题做出理性回答的人.欧洲世界主义传统更多的基于贸易交换,康德世界公民理论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当代全球化的世界主义意向却生成于当代人对意义交换的理解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去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威廉·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和杰里·本特利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强调了东方或不发达民族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在此观点之下,麦克尼尔在《世界史》中把大量篇幅给予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活动,认为艺术活动同样是人类对时代生活的深刻反映。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仍然把主题放在传统的政治军事活动上,他对人类历史的分期也以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分界点。作为后来者,本特利对两种趋向取中间态度,但在对人性光辉的关注上,他在《新全球史》中以更巧妙的方式强调了无差别的生命之贵。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世界或人类社会与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在社会发展规律系统中,既有在局部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特殊规律,也有在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欧洲中心主义"和"拉美例外论"是破坏拉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两种不良倾向。本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分析,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主导思想的剖析,令人信服地证明"拉美例外论",特别是"欧洲中心主义"教条的破坏性,进而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拉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达成辩证统一,才是促进拉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全文简明扼要地梳理了拉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就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1.
人所未知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是中国和西方种种成分的独特综合而成的。“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创造发明和发现可能有多一半来自中国。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为什么? 中国人自己和西方人一样也不知道这一事实。17世纪以来,中国人一度忘记了他们自己的重大成就,日益为欧洲的科技发展而目眩。当耶稣会传教士给中国人看机械制的钟时,他们充满敬畏。他们竟忘记了第一个发明机制钟的是他们自己。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感到十分惊奇,原来现代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自觉与不自觉地都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活得幸福、安全和美好;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应以什么新理念、新原则、新方式来建构新关系、新秩序,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3.
学诚在《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撰文认为,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而非选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同时又可能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局势,进而加大了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难度。面对这些问题,人类社会需要有一个全球伦理准则作为基础,让个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人和所有生命之间、人和大自然之间能够共同尊崇的一个伦理法则,即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关心生命,这是世界各大宗教共同拥有的基本教谕,被称为“黄金法则”。越来越多的人看到,20世纪以来的世…  相似文献   

14.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15.
耶稣会士在北京李申编译从16世纪到18世纪天主教会与中国的关系有着一段完全有利于欧洲国家的政治和商业关系的历史①。由于他们非政治和非商业的身份,天主教传教士不仅成功地深入中国内地,而且也能在北京朝廷长期安身,从而成为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往来传递信息的主...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对东方世界的奇妙兴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哲学研究生涯晚期对东方精神世界和中国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突破"基督教历史哲学的世界史观",较为接近"文化多元论"的哲学史观。与传统欧洲中心论哲学史观不同,雅氏跃出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我们生活的世界进入了深刻转变的时期。在转变过程中,我们的全部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变化。诚然,在整个即将结束的这个世纪里,人们所实现的改革,就其规模和理由而言,在世界历史上不是均衡地进行的。可是毕竟是在今天,变革的车轮似乎在以最高的速度旋转。这些转变这样或那样地触及到人和人类生存的各个极不相同的领域:人类与它赖以生存的行星及其所征服的一部分宇宙空间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8.
滕守尧 《学海》2001,(1):42-4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威胁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反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一代人针对工业化倾向展示了全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种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更为突显.新一代人千方百计地要恢复和发展自己已被工业化组织剥夺和损害了的"感受力".他们认为,当自己的精力健康地、建设性地发挥出来时,产生的不是"暴力"而正是作为审美文化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珍惜生命 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即将共同进入21世纪,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将携带着以往全部文明成果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开辟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当世纪之交,逢贞元之会,人类不能不站在一个新时代、新理论、新思维的起点上,反省、总结20世纪两次震撼人类心灵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纪末冷战向后冷战转化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寻求21世纪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命运。世界上不少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也因之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21世纪的人类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合理,更美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