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谈及医学伦理思想的中医医籍 我国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中容易犯的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扁鹊(秦越人)是齐派医学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前人有关扁鹊其人其事的研究,大都偏重在里籍之争或泛论其学术思想,而对其医疗实践尚缺少足够重视,个别问题还存在一些误解,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资料缺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从下简称《扁鹊传》)中只记...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树德所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其籍中的自然、知识和意象》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黄帝内经》基本观念和哲学思想的著作.研读这本著作的结构及内容,挖掘这一重要的文本语料,有助于《黄帝内经》文献和翻译的研究,进而促进中医文献和中医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从青年时拜长桑君为师起,他一生研究医学,具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有一年,他经过虢国(在今河南陕县东南),得知太子病重多时,巫觋不断为他祈禳,根本无效,半天前已经死去。扁鹊进去一看,认为这是“尸蹶”(一种假死的症候),并非真的死亡。于是,他用针砭和药物等法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史书《左传》提及了公元前581年的医缓和公元前531年的医和,《史记》为其后名医扁鹊和仓公编了列传,提到上古名医俞跗。《黄帝内经》记载岐伯、黄帝、鬼臾区、少师、少俞、伯高、雷公等的对话,提到上古发明色脉的僦贷季。因此,有记载的上古名医当属僦贷季与俞跗,历代文献仅有零星记录。以近年古人类学考古、三星堆考古、中国早期文明等为依据,认为僦贷季是来自中近东文明的Judas,俞跗是成都平原的鱼凫。他们是早期中近东文明与华夏文明在成都平原汇聚、碰撞、交融的痕迹,形成《黄帝内经》初期某些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扁鹊的里籍,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记扁鹊过虢时,扁鹊的自我介绍:“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汉魏以前的学者,对《史记》的这个记载是深信不疑的。到了晋代,徐广认为旧郑在关中,新郑在河南,勃海无郑,郑当为鄚之误。自《史记集解》引用徐广这一说法之后,扁鹊里籍就发生了争执:一说在今天山东省的长清;一说在今天河北省的任邱。争论了一千多年,一直得不到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试论扁鹊     
关于先秦齐国名医扁鹊,我们准备分三个问题来进行探讨。一、扁鹊与东夷人的原始医学扁鹊是战国时期山东齐国名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他列出一传《史记·扁鹊列传》,并将他列于医学之首。该传云:“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浅析医经、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辽宁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大连116001)杨麦青《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中医经类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旁篇》等七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十一家,年湮代远,多已佚失。今所存者,医经有《灵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扁鹊、扁鹊学派和中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39)李伯聪扁鹊是中医史上一个关键人物。《史记·扁鹊传》云:秦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扁鹊之名当初得之于赵地,或初行之于赵地。对于扁鹊在中医史上的...  相似文献   

11.
史学家陈直提出:春秋战国至秦汉,医学分两大派系。一是秦医学派,以医缓(左成十年传)、医和(左昭元年传)等是;一是齐医学派,则以秦越人(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等人为代表。在治则方面,秦派重针灸,齐派重汤药(陈直:《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科学史集刊,1958年)。对齐医学派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疾药界和医史学界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越人里籍与齐派医学问题,仍有待深入考证探讨。故撰本文以就正于方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史记·扁鹊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写这句话的依据是秦越人在“宫门下”让“中庶子”转报时所说:“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19世纪,日本汉方医流派伴随着明清时期中日交流的愈加频繁而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与考证派在中日医家相互往来、医籍东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各流派的代表医家大量汲取了中国医学思想,除当时中国盛行的金元四大家学说以及《伤寒论》研究之外,儒学思想以及清初的考据学对汉方医各流派医家同样影响颇深。日本医家在此之上创新研究,立著成书。日本医者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流派不断丰富与完善,故而汉方医流派的形成也是日本确立其独特医学体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医科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医科学性的思考大连大学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116015)张敏智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王维姣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清楚地看出,《黄帝内经》之所以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是因为它第一次用气、阴阳等理性观念把《黄帝内经》以前零散的医...  相似文献   

15.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只列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医家无席位。而医家实际是存在的。历史学家陈直还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医学分为秦派和齐派(《玺印示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科学史集刊,1958年1期),愈慎初则明确地提出扁鹊和仓公同属齐派医学(中国医学简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56—57页)。只惜俱未深入发掘以展示其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杰出的道教学者,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博学多才,著述约八十余种,在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地理、经学、兵学、炼丹、炼纲、铸刀剑等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显著成就,其中以本草学,医学的贡献最大。医著《效验方》五卷,现已亡佚,今仅就《正统道藏·正乙部》署名为《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者,其中有陶弘景另一医著即《补阙肘后百一方》之残存部份,本文即就此资料(散见其它医学医著者未计),探讨其医学成就,分析其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9.
千禧之年,案头赫然多了两部医史译著———《从体液论到医学科学———美国医学的演进历程》和《剑桥医学史》。反复翻阅,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爱不释手,深感欣慰。除因主译者为爱生张大庆,其他亦多为富有才华的中青年医史学者,令人备感亲切与喜悦外,两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独到、编排新颖等特色更令人叹服。感慨所至,现仅对《剑桥医学史》作一简要评介,以抒情怀。《剑桥医学史》原作名为《TheCambridgeIllustratedHistoryofMedicine》,中译时略去“图解”或”插图”之意,简明地定名为《剑桥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医学史上 ,名医众多 ,著述林立 ,不乏创新学子 ,但多系承源导流 ,补辍引伸 ,却鲜有像清代医家王清任 (176 8~ 1831)那样 ,遵崇结构功能一元论的医学思想 ,把解剖和临床结合起来 ,创立气血病因学说和逐瘀疗法 ,他践履笃行 ,执著不懈 ,敢言改正医林之错 ,其著作精义至理 ,约以存博 ,以三万字的《医林改错》昭然大显 ,唤发人们对中医学发展路径的慧心反震。对人体的认识 ,东西方人都是先从形态结构开始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上古“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的解剖学家俞跗。甲骨文、契文、金文中关于人体骨骼和脏腑的文字造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