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青 《管子学刊》2013,(3):118-127
本文从篇数及其学派归属、成书时代及作者、校勘注释、词汇、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晏子春秋》进行综述,通过这一综述,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中所取得成绩固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由于新出土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契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今后应着重从《晏子春秋》和《左传》等书思想方面的比较、晏婴和《晏子春秋》思想的区分、《晏子春秋》和稷下学派的比较、《晏子春秋》和出土文献、《晏子春秋》在整个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晏子春秋》中的论辩术等几个方面作出突破。  相似文献   

2.
齐国法家及其代表论著《管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管子》一书在顺民心的前提下,主张运用法治制衡,培养民众礼节来进行社会的合理控制。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管子》所倡导的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手段是最为有效完善的。《管子》从治国实践的角度认为,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国家和百姓进行合理的控制安排,实现百姓安居,国家长治,在治国方略上就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一方面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管子》礼法并举的社会控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道德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管子》民本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它主张治国安邦以民为本。如何做到"以民为本"呢?《管子》认为首先要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其次,在治国方略上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即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同时,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和谐发展。再次,在用人制度上必须坚持尊贤授德,察能授官,重视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管子》与《晏子春秋》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与《晏子春秋》作为两本流传至今的诸子著作,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也涉及到教育,并将教育提高到治国必需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本文依据《管子》和《晏子春秋》,阐释了它们主张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范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等。本文认为《管子》和《晏子春秋》中的教育思想虽有着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却仍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子》、《晏子春秋》所倡导并采用的一些教育方法,即使对今天的教育来讲,仍不失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子》是战国时期一本重要的治国理论著作,它包含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告诫君主要坚持以民为本,才能国强民富,赢得民心,进而实现治理国家的目标。本文从利民、富民、顺民和爱民四个方面对《管子》的民生思想进行剖析,概括《管子》民生思想的精髓。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赵玉环 《管子学刊》2009,(2):33-35,99
《晏子春秋》记载了齐国贤相晏婴的大多数事迹。本文以《晏子春秋》为依据,对晏婴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晏婴具有重德、尚礼、省刑三个方面的法律思想,对后期齐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罗国杰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域。笔者认为,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罗国杰关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思想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重要参考。在此文中,笔者从罗国杰关于法治与德治思想的内涵界定、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论述、关于如何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及其重要意义的思考三个方面,对其法治与德治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管子》一书以法家著作为主体,尤其是其中“以法治国”的理论系统,集中、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撰写的《从“经言”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见《管子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已论证过《管子》中的法家学说应是田齐变法改革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9.
晏子名婴,历史名相,事灵、庄、景三公皆顺,尤以节俭名于世。治国以民为本,尚礼治。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礼治的行与废有着密切的关系。《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晏子曰:“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者久矣,与天地并。...  相似文献   

10.
谏君是晏子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本文以《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谏下为解读文本,从爱民恤民、任贤远谗、赏善罚恶、重人远神、守礼中节、社稷无常奉等方面,对晏子的谏君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考辨。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的代表作《管子》中记录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所倡导的各种"管人"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以"以民为本"为理论基础,以能力作为使用人才的根本原则,注重运用赏罚激励理论和实施网罗精英人才策略,这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格心思想本出《尚书》,儒家为论证王道政治且制约君权而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却因忽略由孟子开辟的心性哲学这一思想源流而缺乏理论证明。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虽接受格心思想的传统释义,却又在"性即理"的命题中以新义赋之。以陈澔为代表的朱子后学自觉接续朱说,通过引入礼学思想重新阐释格心之论,在完成将"理"落实于"礼"的同时,又回归到《尚书》本义,从而为格心学说既提供思想依据,又强调其政治实践的特性。还因陈澔阐发朱子学格心思想中"正己"的内容而丰富了朱子学思想体系,至其《礼记集说》立于学官而始对士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道"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孝孺由"为民立君"的政治起源学说推出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准则,围绕君职论阐发了"为天养民""君臣共治"和"立法利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明夷待访录》沿袭了方孝孺政治伦理学中这些充满批判君主专制色彩的主张,在继承其民本主义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公私之辨"为线索,以君职、臣道和制度建构为重点,重新构筑了民本论政治哲学范式,其...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和"自明诚"两条相反相成的工夫路径,提出了立志向道、循序渐进、安身求道、注重内容和实质的道德工夫原则以及学、问、思、辩、行的具体方法。这种道德工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敬畏"与"慎独"两方面对之着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马斗成 《管子学刊》2004,(4):5-9,42
“刑、德”命题是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近乎永恒的命题。《管子》中有丰富、深刻的刑德思想:《管子》肯定刑在治国施政中的必要性,却大抵主张轻刑;《管子》更重视德,倡导以利民、惠民、养民为内容的德政及以“礼义廉耻”为主要特色的德教。其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思想,可谓远绍周、吕,近承管、晏,下启苟、董,在中国古代正统刑德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是重要一环。《管子》刑德思想还打上了齐地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具有浓厚的齐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思想是两汉诸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们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以《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为培养汉代治国人才服务。两汉诸子从学校教育与治国,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学校教育,对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智者仁者勇者──《晏子春秋》中的晏婴形象阎敬之《晏子春秋》一书记载着晏子一生的言行,从各个侧面表现了他的为人,内容繁富,思想深邃,语言隽永。其中《内篇杂上下》两卷及《外篇》三卷尤为脍炙人口。故虽自唐柳宗元发难,学者多指为伪书,而其价值终不可泯。观其就...  相似文献   

19.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是以赤色、青色为主色的缣素写本。"丹青之信"象征的是在君臣民社会体系中,施行仁政和教化的思想。君王施行仁政是道德仁三统之一,仁政主要是注重民生、减少刑罚,以民为本。教化主要是使臣民"孝、忠、顺",以孝为第一。《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述丹青之信,阐明君臣民在施行仁政和教化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5,(3):104-112
汉斯·巴龙在《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危机》中以布鲁尼为核心建构起"公民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他对"公民人文主义"内涵的诠释及对该思想意识形态的原创性与真实性的主张统称为"巴龙论题"。"巴龙论题"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路和指向,西方学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内对"巴龙论题"的热议及反响足以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学术延续性和鲜明的时代生命力,巴龙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值得所有文艺复兴研究者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巴龙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