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弟子职》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集成""《管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历来为各代教育者所重视。《弟子职》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可以归总为三个字"""三以律":即以"德"为先、以"师"为重和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2.
季中 《管子学刊》2008,(3):28-33
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兴衰与田齐政权的存亡相始终,在它一百五十年的兴衰史中,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学术的繁荣发展,也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稷下学宫在养士、用士方面的创造性举措,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用人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稷下学宫的历史经验,从制度层面上分析了其对当前我国人才选择、培养、管理工作中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中认为:“《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作为稷下学宫学则的《弟子职》,则集中反映了稷下教育思想的核心——尊师与重道。我们首先看尊师。战国时代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时代,也是一个布衣卿相之局的时代。当时的士人凭借自己的治国理论和谋略,奔走于列国之间,择君而仕,为各国诸侯出谋献策。他们“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叛)魏魏伤”(《论衡·效力》),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不但使得名士得以出将入相,而且他们的弟子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推荐出将入相,成为左右时局的人物。而培养士人最有名的地方莫过于稷下学宫。  相似文献   

4.
稷下学宫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弟子职》作为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集中体现了稷下学宫在这一方面的重要价值。稷下学宫有非常先进的"以生为本"的学生教育和管理规范化理念,并且这一理念也切实贯穿到了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规范化的第二课堂教育以及规范化的日常生活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稷下学宫具有后世大学的基本要素,是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功能的高等教育大学堂。稷下学宫绝不是历史上官学的复归,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重生:使官、私学结合,让官学走出官府,成为社会之大学;变"政教合一"为政教结合,提升了大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内涵;稷下学术的交流、发展,创新、突破,哲学大师的不断成长和涌现,使其真正具有了后世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本质属性。稷下学宫在继承、发展了孔子私学的本质属性和诸多优势的同时,对私学的创新、超越展现在: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为百家之学的传承与争鸣;变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为研究现实、面向未来为主;由个体私学向私学教育联合体性质的实体发展。并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导引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稷下学宫的务实精神与田齐的兴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杰 《管子学刊》2000,(2):50-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然而稷下学宫自其产生就与田齐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就是田齐政权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务实产物。稷下学宫成立后也充分发挥了智囊机构作用,为齐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张岱年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孟荀列传》说:"自邹衍...  相似文献   

8.
齐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开明的政治政策、良好的思想传统促进了稷下之学的兴盛,稷下之学的兴盛又滋养了稷下逻辑学。在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百家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这又是一个蓬勃向上、人心思进的时代,一心要建功立业的统治者,也很需要充当其“智囊团”的稷下学宫中的“百家争鸣”。正如《准南子·要略》说的:“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这种论辩之风的泛起,为稷下逻辑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战国中晚期的荀子盱衡当时之政局,企图规划更完善的治国之道,乃以《王制》为总纲,以下再搭配《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仕》《议兵》《强国》等篇,共同组成较完整之治国施政系统。由于《君道》《臣道》《致仕》攸关其以礼义治国,以达到王者之国的一贯常道,将另辟专题进行讨论。本文之重点,则放在其余与其王霸问题高度相关之各篇,且以成就霸道为主轴,与稷下学之创建宗旨最为相近。全文在前言之后,其次论述稷下学宫成立之背景与目的,然后三论荀子与稷下学宫之因缘,接着,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分析荀子王霸理论之内涵,并随文述说该理论与稷下学之关系,最后则稍作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10.
邹衍在稷下学宫创建了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主要思想,反映了阴阳家试图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孟子在齐看稷下学宫的人才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先后两次至齐,在齐国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是稷下先生的代表性人物。孟子在齐国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稷下学宫的人才政策:给予优越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物质待遇,营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注重发挥稷下先生议政、参政的政治作用,提供了来去自由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2.
开创了中国古代百家争鸣优良风气的稷下之学,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稷下学的形成、稷下诸子的思想、稷下各学派的特点等进行探讨的文章不断见之于有关学术刊物,也出版了《稷下学史》这样的对稷下学整体及其发展过程系统考察的专著。但是总的来说,对这一著名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不仅对稷下学的各部分内容需要继续发掘和拓展,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生机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待于改进和突破,对前人的某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也需要在充分吸收借鉴的同时,以新的视角予以反思和…  相似文献   

13.
慎子是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慎子》①一书中。由于资料缺乏,慎子的思想学术派别历来说法不一。②本文以为:慎子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加以演化并与其"尊君"、"尚法"、"贵势"、重"术"的学术理论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法家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重点与核心,他是战国中期由学说林立走向学术融合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的哲学、政治与经济语境中,战国时期的历法文本有着重要地位,这些文本与长期受到误读的阴阳家学派紧密相关。通过关注早期主要代表作之一,即《管子》形成初期出现的历法文本《幼官》,本文重新审视了阴阳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同时,本文试图阐明阴阳思想在齐国特有成熟重农社会中的应用——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管子》之原貌得以形成,并产生了包括《幼官》在内的数部重要历法作品。本文亦试图展现阴阳家学派的后期演变,其对汉代黄老之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稷下学风     
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先秦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创举。它不仅兼有学府、研究院和统治者的智囊团等多方面特点,为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宫中逐步形成的学术风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稷下学风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和糟粕,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是总结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杰出的办学典范,其以讲学、著述、培养人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其成为先秦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稷下学宫是作为一所实体的文化与教育机构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和当代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和办学要素,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学意义和奠基意义明显。具有显著的高等教育思想价值、管理价值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秦典籍,《晏子春秋》对上古圣人明王和风俗文化多怀仰慕眷恋之意,而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则把盛世贤王与衰时暴君区别对待,这体现了历史对该书的巨大影响。春秋时期齐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与前诸子时代的文化对《晏子春秋》思想的影响也很大。此外,该书还吸收了齐国本土东夷文化、姜太公及桓管思想事迹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各种理念。由于《晏子春秋》初步成书于战国稷下学宫,故来自不同派别稷下学士的思想也在该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的趋势即将到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道”治国,这是关系到国家胜败存亡的大问题。长期居于齐国,深谙齐国历史、关心齐国政事的荀子,或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以齐人齐事为据,或直谏齐国统治者,竭力阐发自己的治国之道,为封建统一局面的到来,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管子之著作对法治思想的论述可谓卷帙浩繁,各种关于"道法"的追问亦由是而生。对管子之法伦理思想的探究,重现"缘法而致道"的法伦理图景,或许是理解管子之根基。"引道而入法"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根源,其规范性建构乃是管子为"以法治国"这一统治模式所设立的先决条件;"良法与民心"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要义,其道德性诉求乃是管子所推崇之"法制模式"的应然标准;"至道与宝用"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功效,其现实性作用乃是管子所宣扬的"国道盛行"之目标为君王臣民所带来的实然福祉;"严法与教化"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形式,其明晰性结构乃是管子推崇的"赏罚明晰"之理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于孔宝  刘玉山 《管子学刊》2013,(3):24-26,39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是稷下先生依据齐国历史档案和民间流传的晏子轶事而编辑成书的,反映了晏子的思想和事功,是晏子研究的重要资料;晏子的思想或日晏子之学是独成一家、自成体系的,其忠谏匡君、爱民恤民是其政治实践和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华;晏子对孔子政治主张所认同的是其思想的内核,而要反对和摒弃的是儒者的礼乐形式或外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