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所以道教又称为神仙道教,尊称得道者为真人.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针对理学程朱与陆王二派于后学传习中所见之流弊,通过对理学核心议题的独特解答,企图重构儒学的为学工夫体系。而对于理学心说的检讨及对治心工夫的重释,正居于核心的地位。本篇论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尚书引义》(以下简称《引义》)之《大禹谟一》、《康诰》、《益稷》三篇文章的细致解读,对船山所提出的"人心""道心"各有体用论、"修道存诚"的安心之法、"止""几"相  相似文献   

4.
主敬涵养论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经典文献中关于"敬"的记载,义理性最强的莫过于《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一语,所以程朱的主敬涵养工夫多依此立论。在程朱的讨论中,《易传》的"敬、义"与《大学》的"正心"、《论语》的"直""仁"、《中庸》的"中和"、《孟子》的"集义"等都发生了直接的内在关联,"敬义夹持"的修养工夫在他们的诠释下也成为儒家有别于佛家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些对经学的选择性凸显与内在关联性诠释中,理学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司马承祯"坐忘"论在借鉴佛教工夫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道教典籍的思想资源对《庄子》进行宗教化改造,最终形成了可与"宴坐"相对抗的道教修养工夫。论文对比分析了司马承祯、郭象、崔譔、成玄英"坐忘"说,论述司马承祯从"安坐"到"端坐"的身体姿态变化中内涵的学道阶次。论文还分析了司马承祯在言说身心问题时使用的两个话语体系,阐述司马承祯通过对形神关系和身心关系的融合,将庄子中对身心的否定意诠释为积极的身心贯通的工夫进路。此外,论文还讨论了程颐以"坐驰"释司马"坐忘"说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反思司马承祯在身心问题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从道教成仙修炼看女性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 ,他们以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作为个人修炼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探求了种种健康养生的方术。道教认为女子只要精修勤炼 ,不论哪个阶层的均可达到这一目标。即修道成仙并非男子的专利 ,妇女与男人一样具有得道成仙的可能。得道者将是什么样的呢 ?葛洪认为 :得仙道 ,长生久视 ,天地相毕。……饮则玉醴金浆 ,食则翠芝朱英 ,居则瑶堂瑰室 ,行则逍遥太清。……或可以翼亮五帝 ,或可以监御百灵 ,位可以不求而自致 ,膳可以咀茹华橘 ,势可以总摄罗酆 ,威可以叱咤梁成。①显然 ,得道具有非常的诱惑力。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正统道藏》现存有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其内容与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雷同,由此引发了《疏》是李筌著亦或袁淑真著的争议。本文赞同陈进国先生的看法,认为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疏》的作者,并补充三点证据:1.在《道藏》分三章且有三章名称的注解本中,只有李筌、袁淑真注本将第二章题为"富国安人演法章"。2.《黄帝阴符经疏》中明确提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并称他们为"篡逆悖乱之臣"。3.由李《疏》与袁《集解》中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后的两段话比较来看,该段为李筌所著。  相似文献   

9.
"精白"一词罕见于先秦传世典籍,但在帛书《二三子问》中却集中出现,并作为一个政治话语上的用词被明确提出来。在单字词"精""白"的内涵里,均有德性修养的一面,且上升到君主和大臣治国的高度,此与复合词"精白"的两重内涵是一致的。孔子对此内涵进行了提升,"精白"即是在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心道德的修养,此即内圣的工夫。内圣必然兼含外王,圣人行王者之道,以治国平天下,此即外王的工夫。事实上,这是一种儒家工夫论。  相似文献   

10.
<正>郁罗萧台浮黎座,太上昔日化弥罗。世上学仙访道者,几人曾亲得衣钵。自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函谷传道,西渡流沙。太上登浮黎之座,普化无方;老君留千二百经戒,无量度人。太上之道,乃分三乘,皆以经戒,升仙得道。故非经无以传道,非戒无以扬德。法有三乘,戒分三品,乃修道之梯蹬,升仙之宝筏。吾等出家修道,第一要务,乃是究竟生死;道经有曰:"仙道贵生,  相似文献   

11.
朱子、阳明、牟宗三对《孟子》"尽心知性"章都有详尽的论述。朱子是知行相须的《大学》解,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智之尽、仁之至,其失在从认知角度解尽心不合孟子的义理框架。阳明是知行合一的《中庸》解,将此章比配为生知安行的圣人工夫、学知利行的贤人工夫以及困知勉行的学者工夫,其失在如此比配使此章失去了在成德实践中的普遍意义。牟宗三则是修身立命的《孟子》解,在道德实践中证知本心真性,在存心养性中事天无违,从而挺立正命、超越气命,其失一在以心、性、天为本体上是一,不知通过工夫也可实现是一,二在以尽心知性与存心养性对应于积极工夫与消极工夫,不解其有创业工夫与守成工夫之别。  相似文献   

12.
论点编摘     
<正>○道门入山思想略析朱展炎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道门人士认为,"自古仙人及西王母皆得道,皆自山中成"。因此,入山向为道门修行的重要环节。此外,道门中人还认为在尘世修道、合药有诸多不便,易受各种污秽干扰。这样,在精思、  相似文献   

13.
正刘一明宗师对"志"有这样的理解,其说:"所谓志者,刚决也,果断也。有此刚决果断之志,则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私欲不能起,名利不能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患难不能动,只知有道,不知有他,只顾性命,不顾别事,一切身外之物倶不能碍的,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刘一明宗师的修道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一下《通关文》中关于修道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说刘一明宗师通过《通关文》给修道者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修道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是道士成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成道的目的。而要修成大道,首先要把自身中一些坏的习气除掉,让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或减少瑕疵,如此一来,才能与修道的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正修行人解《道德经》,与一般学者自有不同,区别在于一个站在经的内部,一个站在经的外部。相比之下,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结合自身30年的修道体验,将《道德经》阐释得更为深入和透彻。吴诚真方丈的《道德经阐微》是其平日里对于《道德经》"反复琢磨,用心体悟,遇有点滴心得,只言片语,忙记之,如冬之涉川,深怕转瞬即逝,无法再得"的结果。她说:"余心得书稿,乃自身修道之用,亦作观内弘  相似文献   

15.
我们祖国医学理论的源泉出自于《灵枢》《素问》,这两部古圣医学经典,为轩辕黄帝和歧伯以问、答词著成。据书中各篇章的高深问答,可以证明黄帝与歧伯都是通天得道修炼之人,他们是通过修身炼性到达上乘功夫、窥透宇宙及人体,不仅对自身的阴阳、五行及十二经脉的循环了如指掌,而且对宇宙大自然之日、月、星辰、五运、六气等等运行规律亦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工夫"或"功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曾专门思考并回答过"工夫"问题:"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工夫的内涵——居敬是方法、穷理是内容、修身是目的——,从而全面地回答了工夫的内涵。工夫能够使人修身以成人。因此,学术界常常将工夫当作一种修身方法。工夫固然是一种修身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身方法都是工夫。传统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方法,如《大  相似文献   

17.
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对朱子的"道统—道学之辨"进行了重构,指出朱子那里存在着道统与道学的严格区分:道统是孔子之前的有德有位的圣王之间相传的谱系,而孔子有德无位,只能开创道学却未能继承道统。然而,他的这一重构与朱子的本意相距甚远。对朱子而言,道统是道学的传授谱系,道学是道统的传承内容。而道学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套实现内圣的修养工夫,同时也是历代圣贤相传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在位的人君作为统治者,只有按照这一套工夫系统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够通过内圣的修养实现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对道统与道学的论述包含着对在位的人君进行政治立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心法学,即系统阐释儒家圣贤认识心性、修养心性、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道统谱系的学说。《心经》是真德秀辑录传统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关于心法学理论而辑成的一部有关心性修养的书,它始终围绕"治心"的主题,集中阐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极力倡导儒学心性修养工夫论,表现为与陆王心学迥然不同的心法学传统。1592年,程敏政附注《心经》并很快传入韩国。李退溪是韩国大儒,自称通过《心经》而把握朱子学乃至儒家心性之学的实质与精髓。退溪对《心经》的尊崇深深影响了韩国儒学的文化生态,促使韩国儒学心性论一步步走向心法学,并自觉地排斥陆王一系的心学范式。退溪在研究与接受《心经》心法学思想过程中,通过对门人弟子讲授《心经》及其"附注"而形成了退溪学派对《心经》的推崇,并影响到以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和以丁若镛为代表的实学派。可见,《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儒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9.
陈星桥 《法音》2008,(1):42-56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长阿含经》卷第四  相似文献   

20.
王硕 《中国哲学史》2012,(1):79-87,105
朱子于《大学》三纲领之"明明德"所论甚丰,其中以《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经上〉中的讨论最为集中、详尽。本文立足于该文献,并征其他相关语录,分别对"明德"本体之内涵与归着,"明明德"工夫之内容与定位两个问题进行了辨析与阐发。在分析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引入牟宗三、唐君毅之诠释,意在深入辨明朱子与陆王之同异,并进一步明确朱子为学工夫之次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