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全文紧紧围绕"游"这个中心,描述了"游物"、"游心"、"游混沌"三种不同方式的"游".与三种"游"式相应,庄子之"游"存在着"自然之境"、"功利之境"和"天地之境"三种境界,并由此表达了"无功"、"无名"和"无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苦难人生的深重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极度无奈,折射了情感人世与理智出世相互纠葛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2.
“游”体现庄子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追求自由、诗意的理想境界,集中蕴积在“游世”、“游心”和“游境”的生存体验中。“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及审美的节律呈现,成就于人与自然、身行与心知、个体与社会的有机合一,且融入真实、全面、自由的“真人”之境。在庄子那里,身体之游是以身体之动而身临其境,精神之游则是超越世俗的思想之游,真正的、完整的“游”性体验也必须是身体之游与精神之游的共融及合成。这种身心之游且共融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阐释人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创作心境的变化过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是以"境界说"这种哲学的视角切入来进行文艺分析的,其中探讨了人生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思索与探究,对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对生活本真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视域中的"自得"说,具有内蕴丰富美学意味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强调个体亲身体悟而得道的工夫论意义,一是以莹亮充实、生机畅达、自由宏阔、超越无累、欣乐坦适之心灵境界为学道之最高收获的境界论意义。反求诸己的个体内在直觉体验的自得工夫与审美的把握方式相通,而洒落怡悦、自由活泼的自得境界本身就是审美境界。"心"在自得心境生成中的本源性、能动性以及随事体认的特性,又彰显了自心不受外境拘牵而自由生发意义故能随处成美的创造力,并昭示了美感愉悦向人类整个实存生活全面覆盖的可能性前景。  相似文献   

5.
抱朴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体现务道者的修行宗趣与理想人生境界。它引导人们弃除浮华,弃除物累,回归自我,保持质朴无华的本真,以获得一种朴素的生活、真诚的人生,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合道理想,与当今社会一些人推崇的富贵金玉、功名利禄、势力威权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与现实追求不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却正是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最美好追求!两千年来历代奉道之士对抱朴教义的感悟和实践,使之成为了道教修持修行的根本归依。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艺术观中包含着一种重要的思想,即艺术是一种心理投入和身体陶醉的行为过程,而非最后所取得的作品或者外在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将人的审美情感从内在心理转化为外在现实.正是通过这种观念和实践,才能使人摆脱现实功利,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庄子无待无累精神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审美状态,它贯穿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气韵。把握这种状态,对当代美学的建构意义重大。以往论著有关无待无累精神境界的阐释,大多是从坐志、心斋、体道、齐物、消遥、自然、无为游等角度论述。笔者认为,要理解庄子无待无累的精神境界,抓住庄子的无情和以物观物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9.
"抱朴"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体现务道者的修行宗趣与理想人生境界。它引导人们弃除浮华,弃除物累,回归自我,保持质朴无华的本真,以获得一种朴素的生活、真诚的人生,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合道理想,与当今社会一些人推崇的富贵金玉、功名利禄、势力威权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与现实追求不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却正是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最美好追求!两千年来历代奉道之士对"抱朴"教义的感悟和实践,使之成为了道教修持修行的根本归依。  相似文献   

10.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审美意象急剧提升,究其原因,与明清时期所盛行的金石学是分不开的.金石韵味的紫砂壶装饰此时成为制壶大家所惯用的方法.作为实用性的紫砂壶因此开始充当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补偿和情感寄托的对象.镌刻书法绘画的装饰方法把紫砂壶从"器"的层面上到"道"的高度,成为传承和诠释"道"的典型艺术形式.这种转变恰恰是明清紫砂壶的审美价值所在.返璞归真、自由冲淡的审美理想使得紫砂壶在艺术创造上超越"象"而取"意",即达到"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缘起 陈静先生在"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一文中认为:解读<庄子·齐物论>的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对"吾与我"的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的我',也不是‘情态的我',所以在任何极端的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的‘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它展示的是一个自由的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的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的‘游'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的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周瑛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追求:一是真,包括哲学之真,科学之真,历史规律之真和认识之真,达到"感应之机在我"的实践自由;二是善,包括社会正义之善,个体生命之善和自我与他人相处和谐之善,达到"制物而不制于物"的道德自由;三是美,包括性情理之美,标格与风韵之美,意气神与精壮妙之美,最后达到"神与天游之真趣"的审美自由.这三种自由集于周瑛一身,成就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5.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对空间问题的探索深入而精到,不仅阐述了空间的无限广大、无限深远以及空间关系的相对性如大小、远近、精粗、内外,还揭示了由于受到种囿、境囿、时囿以及知囿、物囿与俗囿等的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极其有限。唯有通过"恬知相养""安时处顺""不缘外物""静观得道"等方式解囿,方能体会到崭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刘行 《天风》2014,(3):I0001-I0001
<正>《小康》杂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开展了关于"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身轻,心却不堪重负,有人"身累"心不"累","累"并快乐着;有人"累"有回报,也有人"累"而烦乱,不得法、不快乐,更谈不上回报了。"身累",大多是压力,为"吃、穿、住、行"奔波之累。但世上大多数人还是"心累"。"心累",有的是源自情感,家庭、婚姻、不良情绪;有的是太过计较,小肚鸡肠;有的是贪恋钱财,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参提前6:10)。"人生无处不挣扎",看来,不累的人还真的难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作为食品的茶从最初的物质属性("饮")发展出审美属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探究这种发展的深层意蕴不难发现,这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过程。其中,作为最高审美形态的"品茗"文化的出现,使茶超越饮食文化领域,上升到具有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然而,本文通过分析"品茗"中的审美要素,指出其中所倡导的"求真"并非寻求茶·人一如观照之境,而仍旧停留在人与物之主客悬隔的状态;其中所揭示的所谓中国茶道,虽然拥有"法自然"之道的探索倾向,却没有进入对以"茶"载道、以"茶"弘道之崇高精神的自觉追求,本质上无法超越身份、学识、价值观相近的少数人之间的趣味性、奢侈性消费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魏晋名士从心、性以及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形骸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认为形骸与心、性以及道具有一致性。在"形也者,物之累"的思想观念左右下,魏晋名士倡导"遗其形骸"的现实追求。遗其形骸,就是心超越形骸的局限,使得自由的生命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并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物我相冥、道我合一。进入此种境界,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能循变顺化达到生死透彻。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美学中,陶渊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他用平淡冲和的形态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美,以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他真正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大自然中,把审美理想建立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之上,追求生命过程的本真与完满,实现了审美式的超越,摆脱了一切羁绊,超越生死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精神达到了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