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改  方平 《心理学探新》2007,27(3):61-65,75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父母仍沿袭传统的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男生知觉到父母有更多的拒绝否认、父亲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女生知觉到父母有较少的拒绝否认、父亲对其有更多的偏爱;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学生知觉到父母更偏爱自己。2)大学生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积极型、溺爱型、放任型、矛盾型四种类型。3)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双亲采用一致的教养类型。  相似文献   

2.
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毅平  谭千保  方柳 《心理科学》2005,28(2):308-310,280
以中国寓言图画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个别测验的方式,考察了特殊学校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及初中一、三年级共122名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结果发现:(1)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3)听觉障碍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明显地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对3-9年级学生施测,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较多地从IUC上知觉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较少从ESU上知觉该行为;(2)在ISC、ISU、IUC、EUC、EUU这五个原因上存在性别差异;(3)除ESU外的七项原因的知觉上存在组别差异;(4)对八项原因的知觉上均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5)独生子女因素对欺负者归因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武汉市某劳教所150名劳教人员为被试,采用追溯报告的方式考察了劳教人员的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结果发现:(1)劳教人员报告的父母抚养方式与常模有显着差异,报告的温暖情感显着地少于常人。(2)劳教人员报告的父母溺爱突出,但他们体验到的关心理解少,这说明劳教人员亲子间感情交流少,沟通阻塞,这个表面似乎相悖的特征,可以解释劳教人员,尤其毒犯的行为偏差。但不同于有关资料揭示的违法者父母过多拒绝、惩罚的报告。(3)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四种劳教人员父母抚养类型:溺爱型、矛盾型、放任型、拒绝型,都是消极型的,体现了劳教人员报告的父母抚养方式的特殊性,与普通人的积极型占优势形成鲜明对比。(4)劳教人员报告的父母抚养方式不一致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5.
李晓东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2,25(3):270-274
本研究对465名小学3—6年级学生解决不同类型的比较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受问题类型及年级的交互影响。儿童在一致算术问题上的成绩都很好,且显著优于不一致算术问题。在不一致算术问题、一致代数问题及不一致代数问题上,存在年级差异。5、6年级学生优于4年级学生。(2)小学生在算术问题上的通过率高于代数问题,5、6年级学生的通过率高于3、4年级。除一致算术问题外,其它类型比较问题的通过率较低。(3)小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成绩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72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要求被试分别报告亲子沟通、学习成绩、自尊、抑郁、羞怯和问题行为的情况。结果发现:(1)在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中,关系定向的沟通明显多于观念定向的沟通;随着年级的增长,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的沟通都有明显的增加;(2)在亲子沟通的类型中,保护型亲子沟通最多,其次为多元型亲子沟通,放任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最少;四种亲子沟通的年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生的放任型和保护型亲子沟通多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多元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多于初中生;(3)同一种亲子沟通既可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社会适应,同时也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消极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车丽萍 《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本研究选取9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信总水平差异显著,除社交自信外,整体自信、学业自信和身体自信均存在极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一、四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其中三年级自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学业、社交、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学生;年级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及其某些层面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性别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某分维度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五城区12所小学283名三至六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了调查,考察其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均包括惩罚/严厉、爱/支持、民主/信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2.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有显着的高相关;3.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9.
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研究以初一至初三年级的235名问题学生和143名普通学生为对象,对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的自尊除初三外一般比普通学生低,这与普通学生在初三自尊的显著降低有关;(2)问题学生的自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或年龄差异,而普通学生的自尊表现出明显的随年龄增长下降的趋势;(3)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与其自尊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问题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学生;(4)问题学生的自尊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提示自尊发展是影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六城市的228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及人格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5.2%、16.9%、20.8%、27.1%,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各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除撤回爱护与行事效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外,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人格类型可以调节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表现在支持陪伴、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积极适应的影响以及规则引导、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消极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省会城市、县城和农村三种社经层面上共抽取初中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895人,男女大致各半.对被试施以父母教育方式量表,以省城和县城被试为城市样本,对城乡父母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但同时,其对子女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多于前者;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更多,但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不存在差异.3.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差异,但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这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文版),测量了429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亲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父亲惩罚、严厉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母亲教养方式与之呈现出相似的预测模式;(2)自我概念在父亲惩罚、严厉与独创性间起中介作用;(3)在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中,只有自我认同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与创造思维间起中介作用。作者着重探讨了父母惩罚、严厉,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教养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3、4、5年级学生和他们的母亲各694人,采用小学儿童母亲行为问卷、自尊问卷(SEI)与小学儿童母亲背景问卷进行施测,对小学儿童自尊与其母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小学3-5年级儿童中,自尊得分与母亲的各种支持行为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除母亲陪伴性和情感性的不支持行为外,工具性、信息性和极端性的不支持行为与自尊得分之间呈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不支持行为变量组对儿童的自尊水平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支持行为变量并未引起回归方程的显著变化。(2)宽松型、支配干涉型、温暖型与严厉型母亲行为教养下的儿童自尊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宽松型母亲教养下的儿童自尊明显高于严厉型。(3)母亲的行为类型与儿童的年龄、性别、独生与否及母亲的年龄、职业与受教育水平、城乡因素在儿童自尊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独裁者博弈(DG)探讨了群体偏好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1对450名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年级发展特点进行了测查。研究2以168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独裁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3以180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接受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他惩罚行为在1至3年级之间有显著增长,3至5年级之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3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偏好。(3)利他惩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女生比男生更利他的预期相左。结论:小学生至少在6岁就已经出现了利他惩罚行为且逐渐表现出群体偏好;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可能存在“3年级现象”;女生可能更愿意通过非惩罚的方式达成公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281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除自我批评之外)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88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自己的社会适应情况,以此探讨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亲子沟通问题并不是很多.在9项亲子沟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为约束,排在最后一位的问题是缺乏信任.除高二和高三学生外,男女生,以及初一到高一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总体相似;(2)男生报告的缺乏分享明显多于女生,而在9个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缺乏分享方面,初二学生的得分最高,而其余8个方面均为初三的学生得分最高;(3)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亲子沟通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预测不同方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但对自尊和抑郁的预测作用超过对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6,29(4):798-80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53名初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母亲干涉保护、惩罚严厉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3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20.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池丽萍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本研究以246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及孤独感均存在性别差异,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均存在年级差异;(2)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方式不同: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3)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