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水平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61名4~6年级学生进行了长方形面积任务和MPI测验,以考察学生的应用题表征水平及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征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提高,学生在表征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2)无论哪个年级.表征水平都是优等生好于中等生,中等生好于差等生;表征水平越高,学生在问题解决上的成绩越好;(3)随着题目难度的不断加大,各表征水平的学生在解题正确率上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也就是说,题目越难,表征水平在解题中的作用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陈英和  仲宁宁  赵宏  张小龙 《心理科学》2005,28(6):1314-1317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不规则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这些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上看,学优生的成绩要好于学差生,口头报告分析显示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而学差生较多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在三年级时,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到四年级时,正确率却有所下降;(3)在解决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表征应用题的元认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四种不同形式的应用题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应用题表征的元认知监控测试,结果证明,优中差学生之间元认知监控能力有显着差异,加强元认知监控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认知项目设计起源于理论驱动的测量模式,要求在详尽阐述测量建构理论的基础上,鉴别测验项目类型的任务特征,建立和标定与测量建构认知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系统变换任务特征生成项目.本文以Greeno (1994)提出的代理者-情境交互作用(agent-situation interaction)的问题解决观为基础,对代数应用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和任务蕴含性(affordance)进行了系统分析.具体而言,代数应用题被视为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嵌套在现实情境中的某种量化结构.在代数应用题解决的转译、整合、计划、执行的认知过程中需要形成三种不同的表征,即文本基、情境模型和问题模型.其形成及解决过程受到个体问题图式知识的深刻影响.对应于不同表征方式,对代数应用题语法/语义结构、量化元素及结构、问题情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该分析表明,为了保证代数应用题项目生成的科学性,当前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任务特征与问题解决认知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在问题领域整体水平上检验这种关系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表征数学应用题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一个2(成功与否)×2(提示与否)×2(题型)的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解决和差应用题的表征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比较应用题的表征相类似,小学生对和差应用题的表征也存在着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2)不成功组解题者在表征和差应用题时倾向于运用直译策略,而成功组的解题者更倾向于运用问题模型策略,这导致了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列式上的差异,特别是在不一致题型上表现得更明显;(3)在读题前给以“请注意理解这道题的意思”这样简单的提示,对不成功的解题者对和差问题的正确表征并不能起到作用;(4)成功的和差应用题解题者和不成功的解题者在列式正确性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小学四年级高低数学能力学生各40名,呈现问句前置和问句后置两种形式的结构不良应用题,探讨两种被试在问句前置时对应用题的内在表征形式倾向.结果发现,两种被试在问句前置时阅读条件句的总时间比问句后置时显著降低,解题时间显著降低,但高能力被试阅读有关条件句的时间在总阅读时间中的比例显著增高,解答成绩显著提高,而低能力被试相关时间比反而显著下降、解答成绩没有显著提高.这表明,高能力被试建构问题模型与情境模型,而低能力被试只建构问题模型.  相似文献   

8.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玉昌  任桂琴 《心理学报》2003,35(6):818-822
采用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EVM3200型眼动仪,对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配有不同背景插图应用题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无论应用题难易,学生对有背景插图的阅读理解优于对无背景插图的理解;复杂的插图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较难应用题;简单的插图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容易应用题;眼动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插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系一表征复杂性模型编制了复杂程度能序列变化的长方形面积问题,以此测量了4~6年级共310名学生的问题表征水平及其与由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测定的流体智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1)被试对长方形面积问题的表征水平与流体智力有显著相关; (2)表征复杂性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可见,基于该模型所设计的材料能测定随年龄而变化的表征水平.且与经典的流体智力测验结果有稳定的关联.由此体现出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小学二年级单纯型数困儿童与混合型数困儿童进行一致/环一致应用题测验,以考察两类数困生在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正常组学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数困组较多地使用直译策略;正常组在列式成绩显著优于数困组,列式时间显著少于数困组.(2)在两种表征策略(直泽表征、问题模型表征)上,单困组与双困组没有显著差异.(3)在列式成绩、列式时间上,单困组与双困组没有显著差异.(4)简单提示对三类学生的表征策略、列式成绩及列式时间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发散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抽取小学四年级到高三397名学生,采用言语和图形任务探讨知识经验对发散思维的影响.以及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的年级和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知识经验与发散思维呈现倒U型变化关系;研究只在言语任务条件下发现小学四年级创造力低谷;两类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警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言语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曲线上升的趋势,而在图形任务条件下,发散思维呈现随年级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类任务条件下都发现发散思维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不同任务条件下性别差异存在维度上差异性;女生在发散思维某些方面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情绪理解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运用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情境故事、亲社会行为问卷和社会计量方法,对314名1~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施测,探讨了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发现:(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1~3年级提高的较快,3年级以后提高速度变缓。(2)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理解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显著呈正相关,并且自豪的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有显著的预测力,羞愧的理解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3.
以45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成绩的影响。采用2(难度)×2(题材熟悉度)×5(措辞类型)×3(年级)四因素混合设计。结果表明:不同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影响不因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概念性措辞问题和情境性措辞问题都促进了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表征成绩;在容易问题中,额外信息对表征成绩影响较大;在较难问题中,数学运算关系难度对表征成绩影响较大;当解决文本背景较简单的标准措辞问题时,题材熟悉度对小学生的理解产生较大影响;文本长度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取决于所增加的文本是否对理解问题的句法关系和语义情景有益。  相似文献   

14.
以三套分别含有按照解题方法可以分为二类、三类、四类的物理学科问题分类实验材料,对济南市6所中学3个年级766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分类表征层次的差异显著,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学优生的水平明显高于学困生,学优生更多地倾向内在分类表征;随着分类任务的类别数量增多,更多学生倾向外在分类表征;不同性别学生的分类表征层次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物理学科问题分类表征层次学生的物理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测验题对小学四年级单纯型数困儿童、混合型数困儿童和普通儿童问题理解阶段、问题整合阶段的差异,以及问题表征能力与数学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单纯型与混合型数困儿童有效识别信息的能力弱,难于利用相关信息和排除干扰信息。(2)单纯型数困儿童比混合型数困儿童更擅于运用图式表征策略。(3)图式表征策略能促进数困儿童应用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每道应用题涉及集合关系的嵌套程度角度事前分析其关系复杂性,编制了难度序列变化的应用题测验,以考察问题表征能力。采用该测验测查了四至七年级共165名学生,考察事前分析的合理性及表征水平随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1)事前分析对两个事后难度指标(错误率和Rasch模型分析的任务难度)的解释率分别为73.7%、78.7%;该测验得分与测查思维水平层次变化的SOLO分类测验上的得分有较高相关(r=0.65)。(2)四年级的应用题表征水平显著低于五、六、七年级,其他三个年级差异不显著;而且随着问题关系复杂性的增加,年级差异增大。这说明基于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的事前分析是合理的,据此编制的测验能够测查表征水平随年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刘希平  方格 《心理学报》2006,38(6):859-867
研究包含3个实验,分别探查了儿童在“速度定向”、 “准确性定向” 以及“速度和准确性定向”3种任务定向下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3个实验均采用3×3混合设计,选择小学2年级、小学4年级、小学6年级学生各24人为被试,提供难度不同的3种材料,考查在限定的时间内儿童在3种材料间进行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结果:(1)在三种任务定向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2)不同的任务定向要求对不同年级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不同。(3)在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策略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使用策略;第二个阶段,使用策略但效果不稳定;第三个阶段,使用策略且有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使用Crack the Code任务考察单纯型与混合型数学困难小学儿童的执行水平,结果发现:单纯型数学困难儿童在对认知资源要求较高的任务上的执行水平显著低于数学优良生,但在认知要求较低的任务上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混合型数学困难儿童执行水平最低,在两个难度水平执行任务上的表现均显著差于数学优良生、单纯型数学困难儿童.小学儿童执行水平年级差异似乎主要表现在认知负荷较高的任务上,1年级学生与3、5年级学生的执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所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中选取90名被试,结构访谈法考察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一到三年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三到五年级变化很小,而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年级儿童对策略的使用表现出类似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变化趋势,全部被试中,平静化策略使用最多,掩饰策略次之,在掩饰策略的使用上,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妍  路海东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4,27(6):1352-1355
以124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应用题解决问卷考查了我国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应用题的表征方式有复述内容、图式表征、图片表征、直译表征、语义结构分析等;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对各种表征方式的使用次数上没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在各种表征方式下的解题成绩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在图式表征、直译表征和语义结构分析表征下的成绩显着优于不成功解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