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因而被中国人视为洋教。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就意识到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实乃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基督教历史就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过程和独特意义。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就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过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原因之所在。中国基督教会要努力建设一个忠于上帝托付和圣经教导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健康发展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坚持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团结、讲道德、讲服务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人追求真理的中国基督教,一个神人喜爱、荣神益人的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3.
<正>五四时期,面对"非基运动"的巨大挑战,中国基督教界给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答案。一方面基督教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做出了本色化运动的积极探索,这些珍贵的思想和做法为当前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借鉴,有着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一,本色化运动充分尊重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上,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传入我国时,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过程。基督  相似文献   

4.
正景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礼仪制度方面汲取了很多中国化元素,使之得以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逐渐传播。探索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文化史研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对于当前的基督宗教中国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唐贞观九年(635),景教(Nestorianism,基督宗教聂斯托里派)沿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景教在入华初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吸收了当时中国占主流的儒释道思想,确定其礼仪和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8,(6):57-57
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自立运动"到"本色化探索",再到"三自爱国运动",尽管以往这些努力往往被称作"本色化""处境化",但其根本目的无不为了基督教的中国化。1998年,在丁光训主教的推动下,基督教全国两会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目的是从神学思想上建立中国教会的自我。这些事实说明,基督教进行中国化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流行口号之一,就是"神学院校是整个宣教事业的冠冕"。如此说来,1949年前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为代表的一众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程度的神学高等学府,就是这顶"冠冕上的明珠"。如基督教传入中国一样,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此前也称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化、在地化等)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其间有缓行期、加速期;也有停滞期、倒退期。神学教育中国化进程集中折射并且有力塑造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神学教育中国化的研究,是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还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传入中国,不像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那样顺利,它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曲曲折折过程。第一次起落中世纪时的中国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富足,文化发达,军事强大,而且宗教也非常普遍。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不排斥外来的各种宗教文化,天主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大地的。唐代传入中国的天主教是基督教东方派的一支——聂斯托尔派(Nestoranism),中国人将它叫做“景教”。它之所以被称为“景教”,据学者研究是取自《圣经·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我在世即世之光”,即耶稣的光明普照的意思。但在…  相似文献   

8.
徐以骅 《天风》2016,(1):24-27
正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流行口号之一,就是"神学院校是整个宣教事业的冠冕",如此说来,1949年前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为代表的一众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程度的神学高等学府,就是这顶"冠冕上的明珠"。如基督教传入中国一样,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此前也称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化、在地化等)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其间有缓行期、加速期;也有停滞期、倒退  相似文献   

9.
中华基督教文社是本色化运动的产物,它于1924年在上海成立,至1930年解散,仅存在七年,但它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它不仅是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本色化最为积极、立论最多的一个团体,也是中国基督教徒对高涨的民族主义的一个反应①.本文论述其发展历史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12.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真正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3.
国内新闻     
颂宥 《天风》2022,(7):61-63
<正>各地消息山西省太原市基督教两会于2022年5月27日,以“共话百年统战,谱写爱国篇章”为主题,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会上,讲员分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理汇通:仁爱”“从历史和现实看基督教中国化的必要”“再思基督教中国化”“从赵紫宸的‘教会本色化’思想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和“三自—基督教中国化的成功见证”为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督教神学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过程。本文将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分为四个阶段 ,即 2 0世纪初至 1 94 9年、5 0年代、80年代至 90年代初 ,90年代中后期。作者分析了在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 80年代至 90年代初 ,中国基督教在教义神学上所作的本色化的努力 ,以适应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景教在中国的兴亡景教是基督教(广义的)最早传入中国的一个支派。它以"聂斯脱利"(Nestorians,叙利亚人,428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命名。在唐代传入中国后,唐人称之为来自大秦国的"景教"。兴盛200余年后,荡绝中原。直至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  相似文献   

16.
在韩国本色化神学上出现的混合主义问题(韩)玄曜翰绪论一个固有的文化圈在接受外来宗教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色化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色化也就是从基督教进入韩国那一天开始的,但是初期驻韩宣教士们,大部分对韩国的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与福...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曾四次传入中国,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初年。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思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又称波斯教。聂思脱里派创始人聂思脱里(约380—451),公元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主张“二性二位说”,一方面同意基督具有神和人两个本性,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此二性结合为统一的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故玛利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为神的基督之母。后来聂思脱里派受到批判,被视为“异端”。435年,聂思脱里被革职流放,信徒因遭镇压向东流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赵紫宸与中西神学之结合卓新平20世纪以来,如何构建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督教思想发展道路,已是中国基督徒所关注和努力以求的重要问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立,既包括基督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的适应、认同和本色化过程,也不可缺少中华民族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