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德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已在全国大专院校逐步开设。这是一门还很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以趋于成熟、完善。现将近年来对德育理论若干问题探讨的几种意见综述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作参考。一、德育的含义是什么? 对德育含义的理解,说法颇多。现归纳几种较普遍的意见:1、德育是教育者、思想言行规范、受教育者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教育者将社会提出的思想言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2、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小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大德),是大德与小德的统一体。3、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2.
近来,我国哲学界随着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深入,重视了对事物矛盾的探讨。从发表的文章看,主要集中在事物运动的阶段性、事物内部包含的内容、矛盾双方的地位、矛盾的不同类型、矛盾的转化形式等问题。现将其中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一、矛盾双方的地位有不少文章探讨了矛盾双方的主次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相似文献   

4.
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要素、结构、运动及其规律,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重要任务。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探讨,应该是这种研究的主要内容。因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运动的内在根源。然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研究,必须同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概念、范畴的研究结合起来。如果忽视制定相适应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中 ,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生前虽然只对生活教育下过定义 ,没有对生活德育下定义 ,但却有丰富的生活德育思想 ,而且其生活德育理论自成体系。文章从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德育途径和德育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 “Choking”现象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进 《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Choking”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其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的赛事中。本文概述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及有关的定义,并进一步讨论有关的理论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动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机制与运动焦虑有直接的联系。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的机制是,由于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导致运动技术发生改变。理论上的分歧,使心理学家很难为运动员提出一个行之有效地预防“Choking”的方案。文章认为,当前的“Choking”理论过于简单地解释“Choking”现象,导致了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在综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一个“Choking”理论的“综合模式”。该理论模式强调多因素原则。在压力条件下,分析“Choking”机制应考虑任务特征和技术水平的因素。文章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建议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分析具体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应付压力的策略,是可以减少竞赛中“Choking”现象的。最后,文章建议了3个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季海菊 《学海》2008,2(3):200-205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并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道德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内外诸多要素之间存在阻碍有效德育实现的不协调的因素.当代高校教育应重视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探索顺应自然的生态化取向,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化和生活化,构建生态化德育.  相似文献   

8.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9.
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相关理论包括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语言的神经理论和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行为研究发现感知觉运动信息与语言理解存在交互作用,而脑机制研究显示感知觉运动脑区参与语言理解。目前的研究对于心理模拟参与语言理解的机制仍缺乏细致探讨,导致结果存在矛盾之处。对隐喻语言里心理模拟作用的探讨也需加强。此外,心理模拟系统如何与语言学信息交互作用的相关假设也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音运动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个人化阶段到体制化阶段,其社会参与的方式及效果均有很大改变。对这一变化的揭示与研究不仅能丰富学术界对这一宗教社会运动的认知,还可由此一窥基督教社会参与的限度与边界。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出版的哲学教材和一些理论宣传文章,在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时,一般都认为,当阶级社会处于没落阶段,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和它的上层建筑之间会从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变成根本性的、对抗性的矛盾,从而成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近年来,本刊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其引起学术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转化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按照过去流行的讲法,它隶属于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发表了荣开明、赖传祥两位同志写的《转化是相对独立的总体范畴》(以下简称荣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转化过程本身不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但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同时,文章把辩证法的所有范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认为矛盾转化与联系、发展是处于第一层  相似文献   

13.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2):3-9
在这个讲演中简单介绍了我国发展心理学的情况和研究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介绍了我国3—12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并从矛盾运动的观点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发展,还提到了研究的协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代农耕文明的“早熟”,使中国社会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特有的宗法制与宗法观念,使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宗法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这一特征充分地表现在中国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是我们对它进行考察时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前提。中国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明清之际以及清末等五个历史阶段。它们前后相续、交互更替,体现了各种德育思想的辩证运动。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数据的搜索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的研究当中。城市文化在研究过程中也多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城市是一个可以进行自组织的有机的生命体,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规律。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以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为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文化基因的隐性要素,无法进行直观的数据论述,文章从文化元素分析入手,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表象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从宗教文化要素、自然文化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再通过POI等大数据应用,对城市文化要素进行抓取,之后通过核密度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文化元素进行空间分析,最终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探讨湟中县城市文化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探索文化基因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象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的提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人"无论作为个人主体还是类主体,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渗透德育的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的和谐;德育自身诸要素的和谐是德育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德育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我们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探索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五年第二期《哲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该杂志编委之一、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И.С.纳尔斯基写的这篇总结性的文章。他把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围绕如何理解机械运动的矛盾问题在这本杂志上进行的争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对已发表了的有关文章重点地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四点结论,并认为如不考虑这些结论,以后对这个问题的任何争论都不能成功地展开。作者指出,静止和运动、间断和连续、有限和无限等等的矛盾问题,今天已经从抽象的思考变为现代物理学、数学及其它科学的迫切的和极为具体的问题。所以逻辑学家、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大大增加了。解决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解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四点结论是:①机械运动是辩证矛盾的过程。离开反映论的范围来全面分析机械运动的辩证矛盾是不可能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同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观点等同起来是错误的。②按照“有与没有”公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矛盾的议论或者是错误的论断,或者是需要通过精确化过程而加以解决的任务的表述。辩证法不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理论认识的一切阶段上起作用,但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从属方面。③辩证矛盾为了以理论判断形式表现自己,并不要求在这些判断中具有意义上相同的、同时既肯定又否定的谓词。④争论表明可以用不同的、包括用不矛盾的方式来描写机械运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认识上“把握”它。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辩证矛盾的类型学。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糖尿病治疗采取控制饮食、运动、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控制病情。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多食、善饥、体重下降与控制饮食、控制体重的矛盾;降血糖治疗与低血糖反应之间的矛盾;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治疗的冲突等,这些矛盾不妥善解决将影响诊疗计划的贯彻。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性治疗中的一个基础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认识到它在解决糖尿病治疗中存在的矛盾上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比拟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控制饮食———…  相似文献   

19.
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是指在高压力下,在进行努力地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产了与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的现象。文章介绍了逆加工理论的双过程模型,评论了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动作控制、情绪控制、消极表象抑制、放松和集中注意的心理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并指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局限:缺乏生态学效度、心理控制的逆效应的测量不够客观和应对策略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0.
简论道德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道德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善恶矛盾运动的过程。道德的发展变化按研究的不同视角及其范围和方向,可以分为道德演变、道德变易与道德流变。辩证地认识道德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止恶从善,弃恶扬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