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镇  李幼穗 《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内隐自尊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内隐自尊研究的趋势及测量方法的进展。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研究对照进行;应用性研究初步开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与行为的关系等。目前在研究方法上以反应时范式为主,最常用是内隐联想测验,还包括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姓名字母与数字偏爱、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等。  相似文献   

2.
内隐社会认知: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社会认知为出发点,考察印象形成的内隐社会认知问题,它采用性质不同的成语作为实验材料,并操纵启动刺激的结构,通过两个实验,180名被试(大学一年级学生),探讨了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事先呈现的积极或消极成语对随后的印象形成产生正或负的启动效应,且启动效应不受加工深度的影响;2.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可以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IAT测验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IAT测验中,攻击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攻击性IAT测验与攻击性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3.攻击性IAT测验中,男女被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测验可以应用于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促进自我理论的深入发展。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的自我研究已经成为自我研究的新生力量。文章最后对该取向的意义和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7.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对人们的影响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认为欲求对攻击性进行量化研究最佳方式是间接测量。本文还对研究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了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攻击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期兴起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从揭示社会认知无意识成分的角度。为探究社会心理的实质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就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发展及其研究方法沿革进行综述,并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9.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片,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90名,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表明:1.加工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且明显影响被试的社会判断  相似文献   

11.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佐斌  张陆  叶娜 《心理学探新》2009,29(2):57-61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论内隐认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的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该文论证了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性、普遍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并就内隐与外显认知过程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全全  耿晓伟 《心理科学》2006,29(3):558-562
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研究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1)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Extensive recent research has begun to unravel the more implicit or automatic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addiction. This effort has increased our understanding of some of the perplex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dictive behaviors. The problem, often, is not that substance abusers do not understand that the disadvantages of continued use outweigh the advantages; rather, they have difficulty resisting their automatically triggered impulses to use their substance of abuse. Existing interventions may help to moderate these impulses. In addition, new techniques aimed at directly modifying implici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substance abuse are being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