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彖传》是易传各篇中成书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是易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易经》本是占筮之书,《周易》的哲理化而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始于《彖传》,易经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彖传》的作者为寻求其间的关联开始试图将六十四卦的内容予以逻辑化、体系比。这种逻辑化的企图和战国时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参见朱伯■:《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易经和易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朱伯■教授所说:“传是对经的解释,但其解释.不是《易传》的作者凭空臆想的,而是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文…  相似文献   

2.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4.
程颐所作的易学著作《程氏易传》只注解了《周易》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的内容,对于《系辞》以下等传皆无所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程颐对于《系辞》不重视,相反,在《二程遗书》中,程颐与学生谈话的主要内容,多从《系辞》出发,程颐以易学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主要概念也是来自于《系辞》的,因此,重视程颐对于《系辞》的解释,对于程颐易学思想的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程颐释易方法角度,勾勒出程颐易学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超切主义的哲学:《易经》哲学的特质 1 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的义理归趣何在? 《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的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的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的。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的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的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的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场有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的“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一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在《周易》经传接受现象中,作为接受本文的《易经》应该被看作一个典型的"言—象—意"的层级化生命存在,而不是一部"客观"的史书或卜筮之书。它联系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却又不局限于形而下的实体性的存在,这些内容被物化为实在的文字符号与卦爻符号后,并不代表《易经》本文的完成。只有在接受者的解释过程中,由言及象,由象达意,实现一种生命体验的超越,才能实现《易经》本文的生命存在。它也不是一部封闭的、客观的本文,而是一部面向接受者开放性的、极富召唤性的本文。  相似文献   

7.
易学是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发展为一套知识系统或理论体系。它是古代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汉朝以来经学家和哲学家对《周易》经传的解说和注疏,都属于易学的领域。易学作为一门学问,是通过《易传》占筮体例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从战国时期的《易传》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体例,一种是取象说,一种是取义说,以此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逻辑联系。取象说是以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易经》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取义说是以八卦和六十四  相似文献   

8.
本文取帛书《易经》乾至蹇卦的卦爻辞与今本对应的卦爻辞异文进行对比,阐释了二者今、古文的使用情况,并对二者诸多异文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的“革”字作什么解,整个卦爻辞作什么解,卦爻辞的含义与《彖传》《象传》是否一致,有不同看法,是值得探讨的.倘这“革”字指皮革,即卦爻辞讲皮革,与《彖传》《象传》讲改革的不一致,那末卦爻辞的意义就不大了.倘这“革”字指变革、改革讲,即卦爻辞也讲改革,那末这个卦爻辞就比较重要,值得探讨,看它对改革提出什么经验教训,可供探索,再看《象传》又是否在理论上对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讨论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孔子是否读《易》。二是《周易》卦爻辞与孔子的关系。三是“十翼”与孔子的关系。关于孔子读《易》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史记》里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相似文献   

11.
李锐 《周易研究》2007,1(3):28-33
本文从陈鼓应先生论证“《易传》道家说”的重点文章《〈彖传〉与老庄》、《〈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指出其论据方面的不足,而且指出其论证方法是使用“丐辞”、“默证”。因此,《彖传》不能成立。甚至陈先生所用的“道家”这一名目,也不适当。从而说明“《易传》道家说”不能成立,其“道家主干说”也因此缺少重要文献材料,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12.
程氏《易传序》是程颐在完成对《周易》的注释之后所写的序文,是其对《周易》诠释的方法论和思想内容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可以看作是他整个易学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此文虽仅短短三百多字,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在程颐看来,《周易》是一部教导后世之人如何随着境遇而改变自身行为以使其符合(天或圣人之)道的经典。从《周易》的传承上来看,历代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至孔子而后大成。而程颐自己则是要接续自孔子之后所丧失的易学传统,让易理重现于世。为此,程颐确立了以释"辞"为路径的解释基础,其特点是:在诠释文本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出孔子所作之《彖传》、《象传》等文本解释《周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战国晚期之初,入魏襄王冢的易学书籍中有《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习者。帛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也有可能与子夏有关。这些说明,从春秋末至西汉初,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一直有《归藏》的内容,子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夏易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周易研究》2006,(3):19-30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学研究忽视了。  相似文献   

16.
与北宋的大多数易学家同样,程颐的《周易》注释也是在与王弼《周易注》的对话关系中展开的。对于伊川而言,要想真正超越王弼以老庄为根柢的易学解释、重建属于儒家的易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套与王弼的释《易》体例有着本质区别的解《易》原则。在根本的解释学姿态上,程颐继承了王弼的立场。同王弼一样,他并不试图全无凭藉地解释《周易》,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解释学视野内置于一个由《彖》、《象》、《文言》和《序卦》构成的前视野。这种解释学态度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彖》、《象》等文本解释…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古典文献之一,但其卦爻辞古奥难训,结构复杂,以往的英译本在字、词、句三个层面都存在大量洪译现象.对于英译<易经>卦爻辞来说,泽者应对原文中的通假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详细的考辩,并对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正确的句读,以及时省略和倒装等语言现象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20.
卦象变数是《易经》象数的组成要素,卦象交数符号系统与卦辞交辞文字系统共同构成《易经》这部独特的经典。作为《易经》、《易传》和“易学”的基础和先导,卦爻象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历代对它的评价却纷争不一,因而有必要从其形成源流上作一考察和梳理。一、兆象与筮数就“象”与“数”的初始意义而言,“象”起源于卜,“数”起源于“筮”。“象数”是伴随占筮活动而产生的。占卜是中国上古社会比较重要的活动,至迟在公元前3000年就相当盛行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占卜遗物是内蒙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卜骨,属鹿类动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