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关于主谓项的周延和存在问题 1、关于特称主项的周延和存在一种看法认为,特称量项只指数量上的部分(包括单个),故为不周延,其量词可为“某些”或“某个”。当时有些著作都是从断定主词的数量上来区分全称和特称的。他们认为,既然全称断定了主词的全部,特称就是断定了主词的非全部,即只断定了主词的部分。故有人把特称判断规定为“从主辞外延底一部分,肯定之或否定之的判断,”其形式为“某(些)S是P”或“某(些)S不是P”,因为它“仅能  相似文献   

2.
经典逻辑与自由逻辑都涉及空词项问题。经典逻辑对空词项采取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它要求命题的"主词非空",在逻辑中排斥带有空词项的命题,从而导致经典逻辑与存在问题缠绕在一起。自由逻辑把空词项视为合法的逻辑词项,允许含有空词项的命题出现在逻辑系统中,并试图给包含空词项的命题以恰当的语义解释。自由逻辑对空词项的这一积极态度,带来了一系列逻辑和哲学上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与此相联系,有必要引证莱布尼茨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莱布尼茨论证说,单称命题具有全称命题的逻辑形式,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具有“任意的”量。既然全称的肯定和特称的否定总是矛盾的……那么这种矛盾在单称命题中如何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应该说单称命题等价于特称命题进而等价于全称命题吗?是的,应该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没有一个S不是(是)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但在逻辑中却存在着是直言命题还是负命题的分歧。究竟孰正孰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命题总是以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来作一番分析。认为是负命题的同志理由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一个S不是(是)P”即“并非有S不是  相似文献   

5.
直言命题的图解问题,是逻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唐晓嘉同志在《论逻辑教学中文恩图替代欧拉图的必要性》(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九○年第六期。)一文中,比较了用欧拉图与文恩图解释A、E、I、O四种形式的传统直言命题的优劣,提出并论证了在逻辑教学中用文恩图替代欧拉图的必要性。我们认为,这些意见是很可贵的、富有启发性的。同时认为,文恩图虽然克服了欧拉图图式与命题不一一对称的缺陷,但它也存在着不能  相似文献   

6.
赫拍特·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却宣称:他自己一直是一个实在主义者,他一直在一些问题上同该派的其他成员有“分歧”。在这篇文章中,费格尔从实在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下面几个维也纳学派的问题: (1)他认为,维也纳学派除了承认认识的意义之外,还承认了感情的意义。维也纳学派所强调的,只是不要把认识的意义同感情的意义混同起来,也不要把形式的逻辑的意义同事实的意义混同起来。 (2)他认为,把命题的意义限制在命题的证实性上是错误的。按照维也纳学派的说法,全称命题是不能完全证实的,而特称命题是不能完全否证的,那么,既包含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就是既不能完全证实的又不能完全否证的,因而就是无意义的。但是,既包括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在科学中却是很多的。还有,如果把命题的意义等同于命题的证实方法,就必须把关于过去历史的命题如“西塞罗作过公开演说”,看作关于现在或将来的命题;这是荒谬的。费格尔认为:在石里克的著作中,的确有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这样的话;但是,石里克所说的证实,既包括直接的证实,也包括不完全的证实。费格尔认为,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所提出的可证实性理论是错误的。 (3)维也纳学派接受了巴克莱、休谟的传统,把一切存在都限制在直接的经验。费格尔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认为,这就不能承认事物的独立存在和旁人的存在,这就要走到唯我论。他认为,关于事物与旁人的存在的命题,是可以通过类似推理得到的,是几率性的真命题。 (4)他认为,维也纳的哲学家三十五年来已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点,有些人现在已经接受了实在主义的观点。费格尔在批评维也纳学派的同时,却也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他甚至认为,彻头彻尾的宗教上关于神的论断也是有事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时期,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些人,曾持这样一种主张:在一个推理中,如果前提是假的,那么,这个推理也就是不正确的,即是有逻辑错误的。经过了多次反反复复的讨论,这种主张已不多见了。但是,改头换面的类似的看法,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比如,有一本专谈怎样纠正逻辑错误的小册子,就专节举出了以下的一些所谓“判断不恰当的逻辑错误”: 1.“特称”误用为“全称”。例如: (1)凡新诗都是不押韵的。(2)一切战争都要反对。(3)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是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則”的。2.“全称”误用为“特称”。例如: (1)有些金属如金、银、铝、铁  相似文献   

8.
关于贝克莱哲学性质,我国哲学史界的传统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近年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并展开了讨论.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贝克莱哲学是一套前后一贯的客观唯心主义.其主要根据是: (1)传统看法是把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Existence is percipience,简写为E=P)这一基本命题视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其实这同贝克莱原意不符.贝克莱这里说的“存在”是指观念的存在,即感觉、思想、情感和想象的存在.这正如他自己所说:“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科学逻辑的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意见,认为科学逻辑的研究要涉及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现的逻辑、检验的逻辑和发展的逻辑。本文认为那种断言发现范围是非理性的,不存在合理性的意见是分析不足和结论过早的。对于研究确证的合理性问题,作者认为比较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向,应当是对证据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者的结合,同时,还应当把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统一起来。本文还对证伪问题作了分析,认为理论是由多层次构成的,而且又是多元的,证伪问题必须放在不同理论系列的历史竞争中来考察。本文还提出,对于研究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比较切实有效的方向和途径,应当把批判传统与继承传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一系列非标准逻辑分支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末以来逻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诸多非标准逻辑分支中,预设逻辑已愈益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最早使用预设(Presupposition)一词的是弗雷格和罗素,第一个赋予这一概念以科学含义的要算英国学者斯特劳森。近几十年来,国外,对预设的研究更加深入、力求形式化。西方逻辑学家认为,预设至少可以分为三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所谓语义预设,就是一般所讲的预设,又叫逻辑预设。一般都同意逻辑学家斯特劳森的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当且仅当S′是S有真假值的必要条件。”(参览P.F.Strawson《Introduction to Logieal theory》1952年伦敦版P.175)例如,当今知名  相似文献   

11.
一、应说SA°P是SA的特殊形式性质判断中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都已符号化,分别记为SAP、SEP、SIP、SOP,即A、E、I、O四种判断。而所有逻辑书对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都只作半符号化,分别记为:某个S是P、某个S不  相似文献   

12.
在数理逻辑史上,二值逻辑基本上属于正统的标准的逻辑,多值逻辑基本上属于非正统的非标准的逻辑。在多值逻辑看来,一个命题可以有三值、四值、五值,以至可数无穷多值。多值逻辑所研究的,就是这种多值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世纪二十年代,为了解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未来偶然性的问题,著名的逻辑学家卢卡西维兹提出了三值逻辑。他认为,一个命题不仅有真假二值,而且,还可以有三个值,他举出这样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空词项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对称性问题陈晓平(武汉大学哲学系)空词项通常是指有内涵而无外延的词项,在传统逻辑中又叫做“空概念”。由于考虑到“概念”一词的心理学成分太多,故现代逻辑倾向于用“词项”(term)。空词项的问题历来是逻辑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  相似文献   

14.
四、命题函项演算在上述命题演算中,是把命题作为真值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并没有考虑命题的内部结构。但是,命题是有各种各样的内部结构的。如前所述,传统逻辑学把一切命题都理解为“S是P”的形式。一般说来,对于陈述对象性质的命题,象“苏格拉底是哲学家”这一类简单命题,用传统逻辑学的处理方法还是可以的。然而,在命题中,也有与这种形式完全不同的逻辑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5.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16.
常信同志在《命题有了“或者”就可分为可兼析取吗?》(见1988年第2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文中认为,日常语言中的“或者”除了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可兼析取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不可兼析取;一个有“或者”的析取命题,当其肢命题不是可以同时为真,而是只能有一个为真时,就是一个不可兼析取命题。我认为此看法不妥。  相似文献   

17.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9.
“虚概念”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逻辑界争论意见较多的问题,现将各种不同意见概述于后。一概念有无虚、实之分?“虚概念”是不是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概念无所谓虚实之分。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者持两种理由:(1) “概念”一词在逻辑学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作为理性认识 (思维) 的一种形式,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和终结;第二,它作为语词的思想内容,是判断的组成部分——主词、谓词等。虚概念中的“概念”属第一种含义,所以虚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2) 为了确定一个概念是否是虚概念,重要的先决条件在于必须确定使用概念的论域。有的概念就客观世界的论域来讲是空类,但就另外的论域,比如人们的主观世界的论域来讲,并不都是空类。那些在确定  相似文献   

20.
广东逻辑研究会1984年年会,于1985年1月25日至28日,在中山市举行。参加年会的近50人,提交论文39篇。年会注意到,1984年本省约有七万人比较系统地学习过形式逻辑,预计今后两年还会增加。但是逻辑教学与这种新形势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改革逻辑教学,已是势在必行。现就年会对该问题的讨论,综述如下。普及与提高问题一些人认为,改革应包括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对于全日制本科主要应抓提高;而一般高等成人教育,如电大、业大、函大以及专修科的学员,则主要抓普及。“提高”应与逻辑发展史联系起来,才能看清方向。此外还要使逻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逻辑教学主要还是普及的问题。怎样正确对待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以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