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LP心理疗法——一种简单快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LP心理疗法是从完形疗法发展而来的一种,目前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NLP心理疗法的主要思想、基本原理和常用治疗技巧,以及把NLP疗法与精神分析进行了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ormati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ons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古典著作,与世界各国一样,也一直给日本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对二战前日本《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日译进行分类,整理出三条主流:初期社会主义者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翻译以及国家机构的翻译,并做以概论。尤其对第一条主流——堺利彦(枯川)和幸德傅次郎(秋水)执笔的相关翻译与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互结合情况做以详细论述,力图判明日本马克思主义普及史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4.
重塑心灵     
正自序我第一次接触NLP(身心语法程序学)是在1992年的冬天。当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很有激励力量的其它课程,使得我做了很多平时不会做的思考。那段时间,我与我的第一位太太关系不太好。我俩对对方的爱都很真很深,亦被朋友们肯定是好人,但就是往往陷入没有效果的沟通模式,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俩人之间是一份紧张和痛苦的体验,但同时各自又都深爱着对方。那次课程使我决心去找寻使这一方面能够有所改善的学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脑如何表征语义信息一直以来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操纵刺激属性或任务要求等实验方法来定位语义表征脑区,这类方法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详细量化语义信息和语境效应等问题。基于语义的分布式假设,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离散的、难以客观量化的语义信息转变为统一的、可计算的向量形式,极大提高了语义信息的刻画精度,提供了有效量化语境和句法等信息的工具。运用NLP技术提取刺激语义信息,并通过表征相似性分析或线性回归建立语义向量与脑活动模式的映射关系,研究者发现表征语义信息的神经结构广泛分布在颞叶、额叶和枕叶等多个脑区。未来研究可引入知识图谱和多模态融合模型等更复杂的语义表示方法,将语言模型用于评估特殊人群语言能力,或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提高深度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伦理有"多元论"和"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从文化间性理论出发,将翻译伦理当作动态的,情景性的概念,认为翻译事件的意义取决于翻译的处境、功能以及翻译与其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却混淆了翻译伦理和一般的实践伦理之间的区别,忽视了翻译伦理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与此相反,"一元论"以"再现伦理"为代表,强调翻译的"语言性"本质,主张译者行为回归翻译本体和翻译对象(源语文本)的语义范围,却忽视了翻译事件的历史性与情境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翻译伦理的多元和动态。多元论和一元论因视角不同,方法互异,而各显利弊,共同构成了翻译伦理的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感谢王金林先生,他撰写的《一个包裹和三封信》和翻译的《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的通讯对话》(《世界哲学》2007,2)让我们更了解海德格尔的纳粹岁月的道德问题。就王先生翻译的马尔库塞致海德格尔(1948年5月12日)一函中,"难道这种消灭不是在1933年之前很久就已经清楚地呈现在其‘领袖’的每一句话中,呈现在救世军(SA)的每个姿态和行动中了吗?",其中的"救世军(SA)"一辞,似是误译。我手头没有原文,无法查证,但根据文字的上文下理,SA似应为纳粹党组织的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en),而不是基督宗教的慈善组织救世军(SA,Salvation Army)。谢谢!甄立德(香港)  相似文献   

9.
大易翻译学以易理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研究翻译。文章论证了大易翻译学的五大观点:(1)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易";(2)翻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太和";(3)翻译的总原则是"求同存异";(4)翻译的策略可归纳为"阴化"和"阳化";(5)翻译应"与时偕行",复译成为必要。这些观点及其论证为大易翻译学的构建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1 巴别塔的隐喻 :复数形式的语言是人的家1 975年 ,美国著名思想家乔治·斯坦纳 (GeorgeSteiner)发表了翻译研究著作《巴别塔之后》。 (斯坦纳 ) 1 980年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关于翻译问题的重要论文《巴别之变》 (见格莱汉姆 (Graham)主编 )。比照阅读这两个文献 ,可以使我们对翻译问题的逻辑起点以及翻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有一种故事性的理解。在德里达的文章中 ,巴别塔这个隐喻被描述为“关于神话源头的神话 ,关于隐喻的隐喻 ,关于叙述的叙述”———还有最重要的———“关于翻译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3)
正对圣经的解释离不开对圣经本质的理解。圣经是文本,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圣经是"经",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圣经"一词是对Scriptures、the Bible、the Holy Bible的中文翻译,包括旧约(Old Testament)和新约(New Testament)。当基督教的正典(Scriptures或the Bible)被翻译为中文的时候,翻译者用中文的"经"加以翻译,并加上一个修饰语"圣"字,以突出其神圣性。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帛书《缪和》"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两"时"当读为"伺",谓明察而及时发现福之时到来,则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有为;明察而及时发现福之时消亡,有利时机已去,而退让归家。"壹(一)阴壹(一)阳"谓春夏之阳与秋冬之阴的对待与转换,"壹(一)短壹(一)长"谓白昼时间长度变化之短长与黑夜时间长度变化之长短的对待与转换,"壹(一)晦壹(一)眀(明)"谓一个月中从朔日至望日与从望日至晦日的对待与转换。"牝德"谓谦德。"盛盈使祭服忽,屋成加,宫成隅",谓大人在处于盛大盈满状态下,在祭祀时戴上冠冕,以示谦虚、谦下;华丽的屋子盖好后,在屋顶加一些草,以示谦下低调;宫殿建成后,要削去一个角,以示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13.
翟萍 《学海》2008,(3):185-188
庞德的第一部译著<华夏>于1915年问世.自此,其在诠释中国古诗词时所产生的误译不断地招致了翻译评论家的非议.该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造成宠德误译的原因,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翻译的跨语言特性,将对庞德翻译文本的接受方式划分为垂直一水平式接受.通过例证,认为,正是与这一接受过程有关的变因,如审美主体(翻译者)、接受主体(接受语读者)和接受环境(接受语的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诱发了庞德的误译.  相似文献   

14.
以公平启发理论为基础,结合不确定管理理论,采用情境实验法(实验1)和行为实验法(实验2),探讨了不确定感这一工具性动机在他人的程序公正与自我的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他人的程序公正会促进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2)不确定感降低了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出现;(3)不确定感中介了他人的程序公正对自我的合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45年7月的一天,我从重庆坐飞机到了昆明,去“中国哲学会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以下简称“哲学编译会”或“编译会”)工作。这哲学编译会,在近代中国哲学界的历史发展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可能是仅有的一个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介绍西方哲学名著为宗旨的学术机构,它不仅主编和组织翻译出版了不少介绍西方哲学的好书,也培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和海德格尔哲学中,Sein一词在一般的意义上被称为Seinüberhaupt,它既可以作逻辑的(logisch)运用,充当逻辑系词Kopula,也可以作康德所说的"绝对的断定",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上的"(ontisch)运用,此时的Sein在断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因而与Existenz(实存)的含义相同.Sein überhaupt和作为逻辑系词Kopula的Sein都应该翻译为"是",但作绝对断定或表示存在的Sein,翻译为"存在"或"实存"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7.
Müler-Lyer错觉作用机制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生产的504型眼动仪,以错觉量和眼动特征为指标,考察了M櫣ller-Lyer(ML)错觉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在ML错觉中,较长箭杆促进长度的准确判断,较长箭翼干扰长度的准确判断。减弱ML图形的总长度线索有助于降低错觉量;(3)箭杆与箭翼的交互作用对注视时间产生显著影响;(3)被试通过整合两条矛盾的线索进行长度判断,实验结果支持矛盾线索理论。  相似文献   

18.
安蔚蔚 《美与时代》2007,(1):116-118
本文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语言充满着隐喻"这一视角出发,揭示英语隐喻意义的一般演算过程,演算(翻译)的制约机制,演算(翻译)后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扩大隐喻翻译的研究范围,揭示隐喻翻译深层次的基理.  相似文献   

19.
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生产的504型眼动仪,以错觉量和眼动特征为指标,考察了Muller-Lyer(ML)错觉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在ML错觉中,较长箭杆促进长度的准确判断,较长箭翼干扰长度的准确判断.减弱ML图形的总长度线索有助于降低错觉量;(3)箭杆与箭翼的交互作用对注视时间产生显著影响;(3)被试通过整合两条矛盾的线索进行长度判断,实验结果支持矛盾线索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生产的504型眼动仪,以错觉量和眼动特征为指标,考察了Muller-Lyer(ML)错觉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在ML错觉中,较长箭杆促进长度的准确判断,较长箭翼干扰长度的准确判断.减弱ML图形的总长度线索有助于降低错觉量;(3)箭杆与箭翼的交互作用对注视时间产生显著影响;(3)被试通过整合两条矛盾的线索进行长度判断,实验结果支持矛盾线索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