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戈德曼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所提出的发生结构主义和科学人学观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讨论了他试图调和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逻辑断裂的理论努力,即总体类型学的观点。在这里,戈德曼想用皮亚杰的发生学的科学结构主义观念为基础,并以主体与结构的接合关系形成他面对世界的全部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说明与理解、真理与方法之间的对立。利科将诠释学巧妙地嫁接在现象学之上,并在结构主义的中介下避免了海德格尔的捷径式存在诠释学的弊端,从而发展出一种迂回长程的作为现象学变体的诠释学哲学。利科诠释学的基本精神首先体现在利科的"文本"理论中。利科的"文本"理论吸取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的积极因素,通过结构的"间距"和主体的"占有"两个方面来解决诠释学难题,从而让结构的说明与主体的理解融合为一;据此,利科先通过行动与文本的同构,扩展和深化诠释学向行动领域,进而又在叙事理论的支撑下在时间视域中考察主体的自我理解,从而实现了迂回策略下超越诠释学难题的三重递进。  相似文献   

4.
B.C.范·弗拉森(B.C.van Fraassen)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结构主义的实在论而作的,他认为若把"建构经验论"做些修改,就可以把建构经验论表述为"经验主义结构论"。众所周知,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上世纪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至萨普的准实在论,再到古德曼的非实在论,发展到21世纪初便出现了"结构的实在论"。所以,面对结构的实在论,范·弗拉森认为,它依然面对着表象的难题。我们究竟如何表象客体?无论是实在论怎样改变形式,都仍然存在着怎样认识理论与实在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会存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因此,范·弗拉森认为,按照结构的实在论的观点,建构经验论也就可以修改为"经验主义的结构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经验的适当性"来理解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其一贯主张的建构经验论的语义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5.
观点采择是用于理解别人的想法、观念的能力,允许人们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事物和客体。已有研究表明空间观点采择涉及自我旋转(self-rotation),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自我视角表征在旋转到目标位置后将缓慢旋转回位,提出了"旋转-回位"的假说。通过两个包含连续观点采择任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任务的目标之间角度差越大,判断所需反应时越长,且角度差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类似于单个空间观点采择任务中目标与被试位置间的角度与反应时的关系;且两个任务间时间间隔的增长减弱了角度差对反应时的影响。研究初步支持了"旋转-回位"假说:空间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视角表征先向目标位置旋转,在任务完成后逐渐回位。这一结果和结论巩固并补充了现有的关于观点采择的理论,并对理解观点采择过程中对视角表征进行的认知操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锋  焦书兰 《心理科学》2005,28(2):395-397
注意选择理论可以分为空间选择和客体选择两大模型,文章首先介绍了这两类模型的观点,概述了客体选择和空间因素的关系与区别,也介绍了包括距离操纵和线索启动在内的客体选择和空间选择分离技术及其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夏甄陶: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 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认识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互相关联的两极,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子系统之间,还有一个把它们关联起来并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中介单元子系统。这就是说,主体和客体这两个单元  相似文献   

8.
人类增强是生命伦理学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莫衷一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是学者们基于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分别在同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两个维度上,围绕自由和公正两个伦理问题展开的.作为人类试图战胜脆弱性的努力,人类增强既给人类带来"变得更好"的希望,也可能会让人类陷入更大的风险中.厘清人类增强面对的本质性挑战,才能恰当地回答人类增强为何会成为一个道德上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诠释的观点来看"中国逻辑"这门学科,"中国逻辑"既然是对中国思想文献的一种诠释,这样的诠释是否与其所诠释的对象原意相符,涉及了逻辑思想是否原本就属于中国思想的一个特征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处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中国逻辑"的意涵,第二部分尝试对"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关系进行辨析,第三部分重新思考了中国思想文献去除了其所获得的逻辑诠释,是否还能有逻辑意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观点认为,列维-斯特劳斯思想的形成源于与结构语言学的突然相遇。然而,在列维-斯特劳斯的读者的认识中,他的著述表现出一种率直的转变,即从科学现代性工程的话语(知识积累与追求一般性)转变为宣称将文化分解为物理化学现象的话语(这是超现代层面),再从这二者转变为所谓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阐述了失落、记忆、向往原始、对人口和环境变化的关注以及文化接触等论题:这些自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开始形成起就存在的论题引起了很大争论,可以称之为"反现代的"。因此,本文试图从现代、超现代和反现代三个层面来解读列维-斯特劳斯的著述,这三个层面似乎从其结构主义思想初步形成起就始终存在,并同时延展。  相似文献   

11.
正理性的深刻道理,有时可以用感性的比喻,浅显而形象地给予说明。用"千手观音"来说明"一一对应"的概念,就是一个例子。"一一对应",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两个集合A、B之间能够建立一个可逆映射,就称A与B是"一一对应的两个集合"。所谓可逆映射,是既可以从集合A映射到集合B的映射,同时其逆映射又可以从集合B映射到集合A的映射。两个集合A与B如果是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通过逻辑范畴的辩证运动,重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觌律,唯物史观需要确立一个完整严谨的表述体系。而正确地选择表述体系的逻辑起点,则是首先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国内关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探讨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新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劳动作为逻辑起点,主张这种观点的同志,看到了马恩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关于劳动决定了人本质的合理思想,用劳动说明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规定人的本质,解释人类历史产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劳动过程展开了唯物史观一系列重要范畴。然而,我认为,并不能  相似文献   

13.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科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两者的方法是同一的,这就是对事情自身辩证运动的陈述。通过这种如其所是的陈述,思辨哲学在概念之中把握事情本身。其次,作为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精神现象学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在意识内部的意识和意识相关项之间的争执与颠倒、在意识的诸形态序列之上起到引领与提升作用的"现象学的我们"。"现象学的我们"就是绝对,它是在《逻辑科学》中得到自身基础的。而《逻辑科学》也需要《精神现象学》给予合法性的演证。正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之中,《精神现象学》获得了自身的定位。它是《逻辑科学》的准备与预演。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进后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通过视、听通道呈现句子,探讨了中国大学生理解空间关系简单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实验结果不支持"结构建造框架理论"中以"先提述参与者"作为表征基础的理论假设,在听觉通道呈现句子的实验中发现了支持优先表征参照客体的证据,当参照客体为"先提述参与者"时会促进个体对句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预览效应是一种在已经存在的多个旧客体中优先选择多个新客体, 对新客体表现出优先加工的现象。文章综述了预览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两种主要观点:(1)旧客体抑制观点, 认为预览效应是由于对旧客体的抑制; (2)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观点, 认为预览效应是由于新客体出现伴随着亮度突然增加捕获注意。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主要争论在于:预览效应与新旧客体亮度变化的关系; 新旧客体的颜色关系是否影响对目标的搜索;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旧客体形状变化是否还会破坏预览效应。文章指出, 预览效应是旧客体抑制机制与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出一种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的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金丽芬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39-1145
从两个方面综述了高水平视觉表征中客体与位置的联系,即客体信息影响位置记忆和客体-位置捆绑。其中,客体信息影响一般的位置记忆及其偏向(如位置估计偏向于区域中央或偏向客体的功能部位)。而有关客体-位置捆绑,以往研究发现确实存在这种捆绑,它离不开背景客体的参与,并且背景客体间的空间关系影响它的形成。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客体信息影响位置记忆的其他证据及背景捆绑改变条件下客体-位置捆绑的存在与否,并探讨位置信息对客体记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现与证明在科学理论的形成中本是统一的过程,但长期被看作是互不相关的两部分,发现与证明的二分法成了传统的标准观念。近几年来,西方科学哲学把注意力放在发现的逻辑上,又涉及到发现与证明的关系,这种情况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培根和笛卡儿都认为科学发现总有某种逻辑规则可循,发现的逻辑与证明的逻辑应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各自强调不同的逻辑方法。培根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的发现方法,也是证明的唯一方法;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