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论文针对王彦晶提出的"知道如何"的模态算子提出了一种新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相比,我们的语义比较弱但是却更容易实现。根据该语义,主体知道如何从状态到达状态?当且仅当主体有一个有穷的线性动作系列使得执行该动作系列停止后的状态即是目的状态。这种弱化的新语义导致了一种弱化的逻辑。原来逻辑系统里面的组合公理在我们的新语义下不再有效。我们也给出了该逻辑的一个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同时,我们也证明了该逻辑具有可判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含例邻域逻辑的萨奎斯特对应理论。这种逻辑可以讨论一个可能世界的邻域的存在性信息,是关系语义和邻域语义的一种混合。增加的表达力和描述邻域函数的关系特征使我们可以在框架层面讨论这种语言可以定义什么性质,是否可以超越邻域语义的KW片段。我们给出对应定理的两个证明。第一个证明直接使用标准翻译和极小赋值的技术,第二个证明通过双模态翻译将含例邻域逻辑的对应问题转化为经典克里普克语义的双模态逻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如何刻画系统中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在计算机以及哲学研究中激起了广泛讨论。其中非常经典的工作包括Pearl、Gales以及Halpern等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提出的因果模型和基于因果模型的因果逻辑。而最新Baltag与van Benthem的工作又提出了通过函数式依赖这一概念分析变量间影响的模型。本文将介绍并探讨这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对Halpern等人的因果模型和逻辑做认知方面的扩充之后,我们能在这两种路径中找到更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子集空间逻辑是刻画知识及其在证据支持度提升时发生变化的一种具有拓扑逻辑风格的简单架构的模态认知逻辑。与关系语义学不同,子集空间逻辑的语义学借助"邻域"而非"可通达关系"来表达不确定性区间。邻域的缩小体现不确定性的减少;在认知语境下,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就表现为知识的增长。子集空间逻辑主要刻画邻域的缩小。与邻域缩小相对应的邻域扩张同样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然而却没有在子集空间逻辑中得到刻画。本文在子集空间逻辑的框架下探讨邻域的扩张。主要成果是给出带有邻域扩张算子的子集空间逻辑,为其引入关系语义学和公理系统,并证明该系统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献(van Ditmarsch et.al.,2007)对认知行动"读"形式化时,语法与语义混淆,给出的语法和语义不够直观、自然。本文在形式化认知行动"读"时,严格区分语法和语义,在形式上更直观自然、更易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读逻辑RL的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完全性。另外,本文还对认知行动"读"的量化进行研究,给出了这个量化逻辑AL的形式化。在表达力方面,本文还得到如下结果:(1)读逻辑RL、公开宣告逻辑、认知逻辑以及单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表达力相等;(2)多认知主体的任意读逻辑AL的表达力要严格大于认知逻辑、读逻辑和公开宣告逻辑。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逻辑,该逻辑是带有宣告算子的无知逻辑加上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算子的扩展,用以表达群组中的每个主体宣告他们各自的无知后什么东西为真。我们对比这一逻辑和文献中相关逻辑的相对表达力,并研究该逻辑的框架可定义性问题。另外,我们也提出一个公理化系统并证明它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并分析理性主体如何知道一个程序或行动的问题。根据动态逻辑中一些合理的直观,作者将"知道一个行动"这样的概念定义为"知道相应行动的输入输出二元关系"。上述思想在"恒常论域"的一阶认知逻辑框架下获得初步实现。文章用这种方式探讨相关推理有效性的一些基本逻辑原则,并且运用它们总结证明一些关于知道行动推理有效的一般性质;然后研究知道复杂行动和知道它们成分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一些有效结果,也为部分无效结果构造相应反例。  相似文献   

8.
经典认知逻辑中的知道算子具有性质"知道的皆为真",但这不符合汉语直观。在汉语中,所知之事的真假还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本文提出一种觉知模型来解释汉语中的"知道"。在此类模型下,"知道?"可以解读为"在当前觉知情形下认识到?"。当前状态并不一定被觉知,由此解决所知皆真的问题。文章引入觉知语义学,将其与信念逻辑进行对比,然后给出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认知逻辑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逻辑是研究知识和信念的逻辑。它诞生于 2 0世纪 60年代 ,而从 80年代起 ,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博奕论、决策论、经济学和军事学诸多领域需要的推动下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形成了若干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支学科。一、欣迪卡型认知逻辑 (或经典认知逻辑 )1962年欣迪卡 (Hintikka ,J .)发表了开创性著作《知识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导论》。他引入 4个二元认知算子 ,用以表达 4种基本认知命题形式 ,据此 ,他提出 6项认知条件 ,从而构造了认知逻辑语义学。在欣迪卡工作的基础上 ,一些逻辑学家寻求更…  相似文献   

10.
以活动为认知对象的逻辑还没有系统地建立。本文我们采用半无穷方法、自代入方法、固定点方法和拟赋值方法全面建立这样的逻辑,从而研究知道一个活动的各种逻辑特性。根据这些方法,我们分别提出四类刻画知道一个活动的逻辑系统和相应的语义,然后证明这些系统相对各自的语义是可靠和完全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到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大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费奇悖论的形成原因是没有将证实原则和摩尔句子进行准确刻画。证实原则“真命题都是可知的”并不是指每个真命题都在当下可能被知道,而应该是指对每个真命题来说都存在一个时间点使得在这个时间点上此命题被知道。摩尔句子“p并且主体不知道p”应该是指“p并且在t时主体不知道p”。利用混合逻辑的技术可以对认知算子进行时间标记,进而可以形式化出证实原则和摩尔句子的准确思想,最终可以消解费奇悖论。  相似文献   

13.
认知逻辑最初是以逻辑的方法来研究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因此,认知逻辑有着很强的哲学背景。哲学家对认知可以说有着悠久且值得骄傲的研究传统。“我们知道什么?”、“什么能够被知?”、“‘知道某件事’的意思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在哲学中被广泛讨论过。逻辑学家的任务是用逻辑的方法将这些哲学观点刻画出来,使之更加严格化、系统化。这项工作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首先,哲学家无法证明其所有的认知观点的一致性。逻辑学家为其提供了严格的证明工具。其次,严格使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哲学观点所蕴涵的命题。例如,“我知道我知道……  相似文献   

14.
论逻辑语义     
符号、由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语义是语言哲学和符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逻辑符号、由逻辑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逻辑语义则是逻辑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逻辑 ,特别是现代逻辑 ,通常是用形式语言和形式系统表述的。但逻辑学家建立逻辑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的思维规律和推理能力 ,这必然要涉及形式语义和形式系统的逻辑语义。逻辑语义可以分为两大类 :直观语义和形式语义。很少有论文专门论述逻辑语义中的直观语义以及它们与形式语义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这些问题。给定一个形式语言L。我们知道 ,从本质上说 ,L由一堆抽象符号…  相似文献   

15.
关系语义是相干逻辑中最为重要的语义学之一,但是关系语义一开始就以"纯粹"的形式语义的面貌出现,其中三元关系R的直观意思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关于关系语义的多种解释。我们认为,R所代表的是推理规则集、前提集和结论集三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推理语义。推理语义以推理的形式结构为背景,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本文以相干逻辑系统R+为例,证明出推理语义是与关系语义等价的语义。从推理语义与关系语义的这个等价关系上看,推理语义完全可以作为对于关系语义直观解释的一个中间环节。由此不仅使得关系语义有了推理结构的解释,同时说明了相干逻辑是一种关于推理的逻辑。这与相干逻辑产生的历史也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一个智能主体对某一信息的相信及相信程度分别与证据和证据支持度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模态逻辑方法,从语义及公理化角度探究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之间的联系。在文中,分别用KD45和KD正规模态表达强信念算子和带程度的信念算子,用带程度的模态算子表达含程度的证据,通过在模型上加约束条件的方式将证据关系和信念关系联系起来,表达出了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一个可靠且完全的公理系统。这实现了证据支持度和信念强度联系的形式化研究,为处理不确定信息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信念逻辑RB,其特点是将关系信念,将信念看作是引用的公式和信念背景。其主要谓词是三元组:B≤xyb,读作:"在背景下,最多与同样可信。"背景在语义及认知语用目的上起作用。RB的表达力足以表达对角线引理。因此,RB也许被认为是不一致的,如共同认知逻辑。但是,从RB的公理中并不能推出矛盾。事实上,可以找到RB合理有趣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知识表达是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倍受重视的一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怎样把知识表征在人的大脑中,而人工智能研究则关心怎样把知识表达在系统的知识库中。本文主要介了绍人工智能研究中知识表达的三种形式(语义网络、产生式和框架),并介绍了有关的知识表达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对怀疑的哲学讨论出发,在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怀疑的定义、怀疑的形式化研究后,主张继续以形式化的方法来研究基于证据的怀疑。本文借助邻域语义证据模型,分别从两个方面对怀疑的逻辑性质进行考察:第一,将怀疑作为一种静态的认知态度,考察了信念、证据和怀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怀疑的相关逻辑性质;第二,将怀疑作为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考察了初始认知状态为相信某个命题,在引入该命题否定的证据集后,认知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且给出了动态算子的归约公理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认知逻辑技术结果背后的思想,着重强调其在方法论方面的一般想法。文章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重点考察了归约公理的意义,揭示了其本质是在基本语言中提前解析动态信息对认知产生的影响。文章以公共知识为例,说明了并非所有的逻辑算子都能找到归约公理,有时候我们需要丰富基本语言的表达力。而且,我们从如何给出一个逻辑的角度提出,动态认知逻辑实际上是在“动态化”认知逻辑,这种动态化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其他静态的逻辑系统中。我们以动态偏好逻辑为例,说明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