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书书  张积家  朱君 《心理学报》2019,51(11):1229-1243
采用色环搜索单任务和双任务范式, 考察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和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辨别是否存在颜色范畴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 以下简称为CP效应)。结果发现:(1)纳西族对蓝色和绿色的区分比汉族困难, 体现了语言的作用; (2)语言中蓝、绿混用的纳西族与语言中区分蓝、绿的汉族都出现显著的蓝绿CP效应; (3)两个民族被试的左视野的CP效应受到图形记忆次任务的显著干扰, 说明左视野的CP效应与右脑激活有关。整个研究表明, 颜色CP效应既存在普遍的知觉机制, 也存在语言驱动机制, 语言的作用存在直接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2.
动态量化方案是关于语义悖论的一种新型语境敏感解决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悖论推导过程中表达关系在语篇中的凸显导致语境转变,产生新的真值条件进而扩张量化域,使得悖论性语句先后呈现不同语义状态。探讨该方案的主要争议可得,其中"语境转变"的解释植根于语言学基本观点,提供了悖论语篇语境研究的新角度;其真理分层的理念能够克服塔斯基经典层级论的困难,保持了真值谓词层次间的连贯性;其量化限制的做法依据"名词化"直觉,具有较高程度的非特设性。  相似文献   

3.
公理化真理论把真看作一个原始谓词,并用一组公理和规则给出真谓词的意义,真首先是语形概念。在公理化真理论的标准模型中,一个定理可解释为真。因此模型真和语形真在概念上需要作出区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公理化真理论都能较好地处理悖论,但DT和KF系统同时证明"说谎者语句λ"与"λ不是真的",此时语形真和模型真产生了冲突。莫德林和费弗曼等国外学者从哲学解释或技术上对此进行的辩护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从语义视角入手建立起一种真对应关系后指出,这一受到质疑的结论既不应归结为形式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意外的推论,也不必从其他哲学角度进行辩护,问题是由克里普克语义真理论自身在处理强化说谎者悖论时失效所导致的。KF系统两种真的冲突,反而以形式方法揭示了当内、外逻辑不一致时,真理论所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患者的一般颜色与药物颜色偏好的不同,探究患者对药物颜色的态度及服药时间对二者的影响。通过对699名患者的调查发现,其一般颜色偏好仍是蓝、红、绿、紫、黄,但药物颜色偏好紫色。与深色相比,患者更偏好浅色药物。患者认为药物颜色的作用主要是区分药物种类,而且服药时间越久,对这种功能的需求越强。这些结果支持了生态效价理论,并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药物颜色偏好的其它影响因素和心理效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3~6岁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6岁儿童11种基本颜色的命名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汉语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的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顺序是白、黑、红、黄、绿、蓝、粉红、紫、橙、灰和棕。(2)汉语儿童对基本颜色分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儿童对基本颜色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5岁儿童有了一定标准,并出现按“彩色/非彩色”和“冷色/暖色”分类的倾向。6岁儿童颜色分类标准更明确,开始由主观标准向客观标准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积家  陈栩茜  尤宁  王斌 《心理学报》2018,50(4):390-399
在汉语中, 红、紫、蓝、绿都有各自的语言标签。但在日常语用中, “红”与“紫”比“蓝”与“绿”的语用关系更加密切。“红”与“紫”具有更多的联合表达, 具有更为类似的颜色感应。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汉语母语者对“红–紫”色块和“蓝–绿”色块的认知, 探讨语用关系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语用关系不影响汉语母语者的颜色相似性判断, 却影响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与“蓝–绿”色块比, 汉语母语者在包含记忆成分任务中对“红–紫”色块具有认知劣势。整个研究表明, 由语用关系引起的颜色感应在颜色认知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记忆编码在此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9.
英美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物理主义盛行,而以斯塔普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家却从物理学内部发出有力的反物理主义声音。借用斯塔普关于内在描述与外在描述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心智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预设了经典物理学的定域原则,又把定域原则不能解释的意识整一性从观察方投射到对象上去,犯了"整一性投射谬误"。抛弃定域原则,以量子力学的基本前提出发,就能避免这种谬误且有望对心智现象做出突破性的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我国3——6岁壮族与蒙族儿童颜色爱好的异同。结果表明:3——6岁的壮族儿童的喜爱颜色顺序为红、黄、绿、橙、白、紫、蓝、黑;蒙族儿童的喜爱顺序为紫、红、蓝、绿、橙、黄、黑、白。不同民族的儿童颜色爱好,表现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里,可你知道吗,朋友?颜色不仅与人的视觉有关,而且有着奇妙的心理效应,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还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橙、黄等颜色,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看到青、绿、蓝等颜色,会产生清凉和寒冷的感觉,这就是色温效应,色温效应对我们的日常十活很有帮助,我们可  相似文献   

12.
首先,本文在第二节中提出了谎者悖论所包含的一些问题,比如加强的说谎者悖论,Curry悖论,Yablo悖论,偶然的说谎者悖论,以及塔尔斯基的真不可定义性定理。其次,在第三节简单介绍了塔尔斯基的分层理论,并且指出了他方案的一个最大不足之处就是把一个真谓词分成了很多个个真谓词,这和我们的直观很不符合。之后在第四节介绍了我的一个解悖方案,并讨论了它的一些性质,比如可靠性,完全性,以及我的方案和塔尔斯基方案的区别。第五节说明了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我的这个方案下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3.
“悖论”(Paradox)一词是有岐义的。在关于演绎逻辑的讨论中,悖论是指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从命题A可推出非A.从非A又可推出A。但在关于归纳逻辑的讨论中,悖论不仅包括一切逻辑矛盾,而且包括那些与人们的直觉或常识相违的推论亦即怪论。这种广义的悖论在归纳逻辑中是为数不少的,其中最基本的并且至今悬而未决的悖论包括认证悖论和绿蓝悖论。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归纳悖论。一、认证悖论认证悖论(the Paradoxes of Confirmation)是由著名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亨佩尔(CarlG.Hem. Pel)于1937年首先提出,以后他又在“认证逻辑研究”(即[1],此文最早发表于1945年)和  相似文献   

14.
梁辰 《哲学动态》2023,(7):86-94
本文试图解读康德“Sein不是实在谓词”的著名论断,着重阐发以下观点:(1)该论断的重点不在于Sein显然的系词功能而在于其可疑的谓词功能;(2)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的区别是句法和认知两个考察角度的区别;(3)实在谓词指称实在性,即事物之可能的规定性;(4)Sein的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统一于认知主体对概念对象的断定或设定活动;(5)存在命题皆为综合命题,因为主体的设定活动不能从任何概念的内容中抽绎出来。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若干见解,澄清了如“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是互斥的概念”“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系于上帝不是可感的实体”等误会,并考察了客观综合命题与主观综合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与汉族4—6岁幼儿颜色爱好异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儿童颜色爱好的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前人曾在3岁以上的年龄儿童作过一些研究。卡兹(S.E.Katg)对西方5—15岁儿童进行的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颜色爱好的顺序是:蓝、绿、红、紫、橙;温肇桐对中国小学生颜色爱好的调查结果是:男生是紫、黄、橙、绿、红、青、黑、白,而女生是绿、橙、紫、红、黄、青、白、黑;陈立、汪安圣对我国儿童的颜色爱好研究的结果表明:从学前到学龄没有多大变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采用视觉作业速度、眼肌调节辐合时间变化和主观评价三项指标,对VDT显示的白、绿、蓝、黄、红、紫红6种颜色的视觉工效进行了比较。在实验中三项指标得到一致的结果。绿色显示的工效最好,红色与紫红色最差,蓝、黄、白处于中间,三者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屏面背景亮度与正确辩认CRT 红、绿、蓝三种颜色字符所需亮度对比度阈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CRT 颜色字符的视觉辩认绩效与屏面背景亮度和字符亮度对比度有关。随背景亮度的提高,正确辩认CRT 红、绿、蓝三种颜色字符的亮度对比度阈均随之下降,且在一定的作业绩效水平上,背景亮度与字符亮度对比度阈间存在“代偿关系”以及“代偿比例转换”的关系;(2)在同等背景亮度下,正确辩认CRT 红、绿、蓝三种颜色字符的亮度对比度阈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红色字符的亮度对比度阈明显低于蓝色字符。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是对人的一生爱好颜色的发展的横断研究。被试从3岁至90岁,共行13000余名。实验颜色有红、橙、黄、绿、蓝、紫、棕、黑、白、灰10种,用蝴蝶、衣服和正方形3种物体图形做成颜色卡片。要求被试分别从同形异色的色卡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结果表明:从幼年到老年对颜色爱好的变化是按一定的趋向逐渐转换的。颜色爱好的次序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常用"灯红酒绿"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或是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景象,"灯红"很容易理解,可酒何以"绿"呢?中国古代的酒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本草纲目·造酿类》中说:"酒,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除了红、绿、白色的酒之外,还有黄酒、琥珀色的酒等。酒之绿,与古代酿酒工艺粗糙有关。古时酿酒,尤其是家酿,有的根本不过滤,有的虽滤而不净,由于杂质多,尤其是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时间  相似文献   

20.
用涂料研制成一套摄影用标准灰板和色板。色板共六块,包括红、绿、蓝、黄、品、青六种颜色。灰板共七块,其中包括六级灰板,其光谱反射率分别为91.8,44.6,23.4,12.8,6.0,3.8及一块反射率为18.0的中性灰板。灰板和色板经国内七家电影制片厂试用和评定,效果良好,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可作为彩色还原评价的标准器件。此标准灰板和色板已通过技术鉴定被定为国家标准[GB3356—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