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是在对各种以往道德实在论的批评中形成的。它把道德客观性看成是非个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用投射论下的第二属性作为客观性的依据,自称是一种弱的实在论。虽然它得到了不少认可,但也遭到了不少挑战。在对主流道德实在论的批评和反思中,另一种以"善"为核心的道德实在论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当代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它可以表述为:像自然数、函数或者集合这类数学对象是否是独立于我们思维的真实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立场,即数学实在论与数学反实在论:数学实在论认为,存在抽象数学对象,它们既独立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又独立于我们的思维;数学反实在论认为,不存在抽象的数学对象,或者数学对象不独立于我们的思维。①  相似文献   

4.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然种类实在论的辩护涉及哲学语义学、本质主义及必然性问题的探讨,需要一种认识论的补充。但是,对于相关认识论问题的反思,不仅促成关于自然种类的弱实在论和多元实在论,也催生出关于自然种类的"消去主义"。自然种类实在论和"消去主义"都诉诸性质"揭示"解释自然种类作为类的同一性,二者都关注属于同一个自然种类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及其关系,但是对这些性质与其他性质之间的组合关系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们应用自然种类的实际。从分析的形而上学对于性质的研究来看,从性质"揭示"的角度解释自然种类,需要区分性质的"揭示"与"显现"。着眼于性质的"显现"解释自然种类,需要一种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本体论视角,在本体论实践的舞台上深化关于自然种类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郑祥福 《哲学研究》2012,(10):104-110
<正>当代西方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在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辩护和修正后,中途经历了非实在论的全盘否定,至本世纪初出现了"结构的实在论",形成了一个在争论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说明科学实在论的理论观点确实不像反实在论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实在论所说的对科学理论成功的唯一解释是夸大其词的。但是,科学实在论的真正出路,不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法,而是在知识辩护中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认知实在论遭到一些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的反对。反对实在论的严重后果不仅与历史理论有关,也与政治伦理认识论有关,因为后者首先以一种历史实在论为基础。一般而言,后现代主义批评潮流当然可以有助于更细致地检验现代人文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条件,从而可纠正一种简单化的或机械主义的实在论。罗兰·巴尔特的文化与文学批评即为其例。但是,后巴尔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在历史理论中,却走向了极端。我们要指出,西方早期反(简单化的)实在论和后来的唯实在论(反对瓦解实在本身)可能属于同样的思想方向,即为了更有效地和更…  相似文献   

8.
"特兰德伦堡漏洞"不成立。因为特兰德伦堡仅从逻辑上来理解康德"物自身的非空间性"论证。《纯粹理性批判》对光与空间知觉的分析、第二版所加"驳斥唯心论"、《遗著》"以太证明"对光以太与空间直观的关系的论证,都表明康德的论证以实在论为前提。盖耶尔赞成特氏对康德的批评,并认为康德不能从不可靠的"非空间性"论证得出时空的先验唯心论结论。阿利松借助法尔肯施泰因的工作,回应了特氏式的三种批评,但他不承认康德论证的实在论前提。只有联系康德的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思想,才能真正揭示出康德的"非空间性"论证与其先验唯心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自始至终都作为科学哲学领域重要的两大对立分支在不休的论争中存在并发展。尽管反实在论在整个科学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由于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实在论进行了怀疑和攻击,或强或弱地都表现出了“对科学实在论的乐观主义的‘反动’”[1],因而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结成了广泛的联盟,并对科学实在论进行深刻的批评。正像反实在论的著名代表范·弗拉森所指出的:“劳丹于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科学和假设》赋予我对特定的哲学观点以新的洞察……。它的反实在论和他的论证虽然与我不同,但我们却…  相似文献   

10.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郁欣 《世界哲学》2015,(3):14-20,160
由于对《观念Ⅰ》时期胡塞尔根本立场的不完全理解,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的研究起点与研究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式的,这意味着对同感现象学的本质分析将集中于现象学还原以后的纯粹意识领域;另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目标或意图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实在论现象学式的,或者是一种"现象学的实在论"。施泰因从根本上拒绝将构造问题与"观念论"的立场相联,最终,她所发展的就既不是传统的实在论,也不是传统的观念论,而是一种特殊的、温和的先验观念论。  相似文献   

12.
最近二十年来,有一批道德实在论者声称,道德实在论无须应对规范领域外部的挑战,尤其是形而上学挑战。这一立场可称为元伦理学中的"寂静主义实在论"。虽然这个立场已经引起了一些注意,但它尚未得到清晰界定。这一立场可以归到"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阵营,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认为实在论的主张只能在一阶的道德视角中得到阐明和辩护。寂静主义实在论背后蕴含着对"方法论的自然主义"的抵制。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实在论正代表着其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在科学实在论发展的过程中,被认为是其对立面的科学工具论受到多方面的责难。本文将分析科学工具论的一些基本论据以及对这些论据的批评,以说明纯粹的科学工具论是不能成立的,并进而指出科学工具论也有其合理之处,纯粹的工具论和纯粹的实在论都不能全面地理解科学理论的本质,事实上这两者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哥德尔和科恩证明了康托连续统假设相对于集合论公理系统ZFC的独立性之后,围绕着连续统问题,形式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展开了持久争论。我们在本文中试图论证,武丁有关连续统假设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我们把这些新进展看作是在哥德尔纲领下进行的工作,因此,作为一种哲学立场,柏拉图主义也推动着对集合宇宙的日益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普物南的实在论立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从内在实在论转向自然实在论。这是普特南追问"哲学大问题"时作出的哲学选择。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为了推翻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内在实在论是因果指称理论发展的产物。自然实在论是试图铲除横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无法填平的认识论"鸿沟",认为心灵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的能力,心灵与世界是相互构筑的,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因此,主张通过"二次天真"重返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波澜壮阔、犬牙交错的繁杂景象,但是我们透过浩繁的著作、众多的流派、芸芸的观点和激烈的论争发现,科学实在论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哲学流派,在科学理性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自然而然地要面对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夏佩尔、劳丹、普特南、塞拉斯、邦格等.在国内,也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学者,特别是郭贵春教授的专著<科学实在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为<教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科学实在论的逻辑框架,梳理了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脉络,审视了以"语境论"为核心的科学实在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我建议讨论R.詹宁斯(Jennings)提出的把准实在论(quasi-realism)作为考察科学的一种新途径的主张,我不涉及准实在论与伦理实在论或情绪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本体论取向的非虚无主义的伦理认知主义形式,其否认了道德命题的真理价值,又被进一步划分为强、中、弱模式。与之对应的道德反实在论认为,道德命题的"真"与"假"是无法被认识和确证的。作为一种范式,道德怀疑论主要涉及认识论道德怀疑论、非认知主义和道德误差理论,旨在反道德客观主义,而道德反实在论从内涵上涉及投射主义、语义学的表达主义以及误差理论,特别体现在怪异性论证和相对性论证逻辑上。另外,从本质上来说,道德实在论同道德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David.K.Lewis)的模态实在论(modal realism)是可能世界理论的其中一种,其目的在于对模态语义学给出恰当的解释。模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可能世界,但哲学家、逻辑学家对什么是可能世界却无一致看法。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观点:语言学的观点;概念论者的观点;实在论者的观点。[1]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是第三种实在论观点的代表。模态实在论(有时也称为“极端模态实在论”、“极端实在论”或者“模态柏拉图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一种本体理论:“我们作为一个部分所属的世界只是众多世界之一,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只是处于所有世界的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