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沛  陈莉 《心理学报》2011,43(1):52-64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境模拟实验, 采用“取消惩罚”范式, 引入社会价值取向变量, 发现惩罚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具有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为当惩罚取消后, 经历过惩罚的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水平。惩罚对博弈者合作行为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博弈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历过惩罚的亲社会型被试在惩罚取消阶段的合作程度显著低于惩罚存在阶段的合作程度, 并且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相应水平。惩罚通过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合作程度产生间接负效应, 即惩罚程度越强, 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越低, 进而使其合作程度也下降。  相似文献   

2.
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囚徒困境博弈中, 对手的高兴、中性和愤怒面部表情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的结果表明, 对手的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诱发了更高的合作水平, 且高兴和中性表情均比愤怒表情产生了更高的合作预期, 合作预期中介了面部表情与合作行为的关系; 实验2引入指导语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 发现实验1的结果仅出现在直觉条件下, 却未出现在理性条件下, 且整体而言直觉决策模式下比理性决策模式下更合作; 实验3采用更加严格的时间压力范式操纵被试的直觉或理性决策模式, 发现除了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也诱发了更多的合作行为外, 其他几乎复制了实验2的结果。基于这些结果, 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以期揭示他人面部表情、合作预期、合作行为及个体决策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在大学生群体中,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愤怒沉思、认知重评以及攻击行为的关系,采用了特质愤怒问卷、愤怒沉思问卷、情绪调节问卷以及攻击性问卷对重庆市西南大学的7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愤怒沉思以及攻击行为之间两两相关,认知重评与各变量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特质愤怒通过敌意认知的部分中介作用预测愤怒沉思和攻击行为,但是愤怒沉思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认知重评在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即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会因个体认知重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强度上的差异;(4)对于不同认知重评水平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机制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低认知重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主要通过敌意认知和愤怒沉思的完全多重中介作用对攻击行为产生预测;对于高认知重评个体来说,特质愤怒主要通过其直接效应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偏好是哲学、博弈论、决策论和效益理论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行为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偏好的概念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多姿多彩,它驱使着我们在尘世的种种行为选择。然而,偏好不是静止不变的,建议、命令、以及其他的信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偏好。近年来,逻辑学家们开始对偏好的改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偏好变化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采取AGM理论研究偏好变化,给出变化的逻辑公设。第二、采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对偏好的具体变化机制进行研究,给出动态偏好逻辑系统。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哪种方法,都是采用定性的视角,即,偏好被表示成一个序关系。与此相反,本文采取量化的视角来研究偏好,利用偏好赋值函数给出偏好的量化语义。就逻辑语言而言,我们给出一个包括命题常元的新语言。这个语言既简练又富于表达力。基于这样的量化语义,处理偏好变化的方法就与以往的方法有所不同。根据经典的乘积更新的机制,我们提出了新的加法规则和一个参数化规则,来刻画偏好赋值的细微变化之处。同时,我们给出一个动态认知赋值逻辑,并证明其完全性。此外,我们还考虑道义逻辑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模型同样适用于道义的情境。特别是,这个新的模型能够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义务冲突问题。最后,针对赋值偏好模型,我们定义了适用于它“赋值互模拟”。而且,我们还进一步给出了一个新的互模拟概念“距离互模拟”以结束本文。  相似文献   

5.
在交谈中,当某人对你不怀好意,恶语攻击时,你该如何去回击他?下面我们为你介绍一些在回击对手时常用的逻辑方法。 一、顺推法。所谓顺推法,是指顺着对方的话语往下推论,推出一个对他本人构成损害的语意来。例如: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扩展博弈上,给出了多值逻辑的语义赋值博弈的一般框架,避免了博弈者在多值逻辑的语义博弈中声明无穷对象的问题;然后通过Eloise赢的策略定义博弈的语义概念——赋值,证明了多值逻辑的博弈语义与Tarski语义是等价的;最后,根据语义赋值博弈框架对经典逻辑进行了博弈化。  相似文献   

7.
孙景强 《世界哲学》2006,(3):103-107
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为当今学者探讨中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从外部看待问题的视野。本文通过中法两位学者的谈话揭示了:中国哲学是通过体悟而不是通过逻辑概念表达超越性的;中国哲学里并没有我们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看到的本体论;中西方哲学是两种异质性的哲学,哲学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在构建中国哲学的同时应该走出依傍西方哲学的传统;最后,两位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立足点出发,在中西哲学比较方面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比较进路,而正是这两种比较进路让我们更紧迫地认识到哲学在新的时代需要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到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大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道德哲学而非实证心理学的视角讨论"愤怒"的道德地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个人美德与社会福祉。有些学者,如塞涅卡和纳斯鲍姆等,否定了愤怒的道德合理性,或至多承认它只具有过渡性的价值。通过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而非《修辞学》中的观点似乎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愤怒。愤怒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截然避免的性情;同时,合宜的愤怒或温和的品格亦是一个理性卓越之人的表现,是与非正义抗争的必要助手。所以,问题或许并不在于否定愤怒,而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辨明合宜的愤怒。  相似文献   

11.
依恋回避是指一个人不信任伴侣的好意,防御性地保持行为和情感的独立.愤怒抑制表示抑制愤怒情绪的外在表现.为了探讨依恋回避对愤怒抑制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以具有恋爱经历的成年个体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先后对267人、101人、429人进行依恋回避、亲密关系权力感和愤怒抑制的测量,并检验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亲密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群体愤怒对集群行为意向影响的阶层差异,本研究基于集群行为的双加工模型,通过操纵群体愤怒情绪和社会阶层,测量被试参与集群行为的意向。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况下,较高社会阶层者偏向采取规范的集群行为,相反,较低社会阶层者偏向采用非规范的集群行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阶层和集群行为类型是影响群体愤怒与集群行为意向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438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 通过量表考察父母述情困难、心境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亲述情困难与儿童焦虑害羞行为显著正相关, 父亲情绪愉悦在其述情困难与儿童焦虑害羞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母亲述情困难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害羞行为显著正相关, 同时母亲的情绪波动在其述情困难与儿童愤怒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述情困难风险较高的父亲, 其情绪愉悦水平也相对较低, 进而导致儿童表现出更多焦虑害羞行为;述情困难风险较高的母亲, 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儿童表现出较多愤怒攻击与焦虑害羞行为, 另一方面又会通过其情绪波动增加儿童出现愤怒攻击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认知逻辑技术结果背后的思想,着重强调其在方法论方面的一般想法。文章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重点考察了归约公理的意义,揭示了其本质是在基本语言中提前解析动态信息对认知产生的影响。文章以公共知识为例,说明了并非所有的逻辑算子都能找到归约公理,有时候我们需要丰富基本语言的表达力。而且,我们从如何给出一个逻辑的角度提出,动态认知逻辑实际上是在“动态化”认知逻辑,这种动态化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其他静态的逻辑系统中。我们以动态偏好逻辑为例,说明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 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 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 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 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 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 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 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 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特质愤怒、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450名大学生,采用特质愤怒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道德推脱起部分中介作用;(2)道德推脱在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最优行为的逻辑》和《义务、自由选择和最弱允许的逻辑》两篇文章中,作者主张道,在博弈里,义务(obligation)和允许(permission)分别应被看作为关于理性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根据这个主张他们得到了一个具体的道义逻辑,使得在这个逻辑里的义务算子和允许算子不再是一对对偶概念,并且算子是一个关于"自由选择"的允许算子。类似的道义逻辑在文献里已被提出,例如,有早期的由范丙申(1979)提出的方案,和最近的在《基于布尔代数的道义行为逻辑》里的方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在博弈论中的理性主体的角度,来研究这三种道义逻辑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对比它们的演绎能力,给出它们的翻译,并且着重说明它们关于参与人(players)所应当做的或可以做的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活动主体是所谓“经济人”。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经济人”是指根据自己的理性来从事经济活动、选择经济行为的个人。而经济学家所假设的理性,在经济学范围内被赋予独特的涵义。路斯和莱法曾从博弈理论的逻辑出发,将“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①“经济人”的理性所设定的目的,是符合“经济人”的个人偏好的目的。或者说,“经济人…  相似文献   

19.
跨情境下集群行为的动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心理学报》2012,44(4):524-545
群体性事件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设计的方法, 考察了跨情境下群体相对剥夺如何通过群体认同作用于集群行为, 及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同一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调节群体相对剥夺-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在高群体相对剥夺水平下有更强烈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源自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不同水平下群体效能与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二次调节。对于特定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 无论群体相对剥夺水平的高低, 都有较高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当中, 群体愤怒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 不同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与集群行为意向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该调节作用仅出现在利益无关情境中。此外, 群体愤怒与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有区别:在利益无关情境中, 群体愤怒的影响显著大于群体效能; 在利益相关情境中, 群体效能与群体愤怒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扩展了集群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神经质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性因素,但是其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尝试用由一般攻击模型发展出的神经质预测攻击行为的时间路径模型来解释这一问题,并通过对848名大学生的纵向调查来检验该模型的主要观点。结果发现:敌意归因偏向代表的事中因素和愤怒沉浸代表的事后因素相互预测;神经质既可以通过从敌意归因偏向到愤怒沉浸的路径也可以通过从愤怒沉浸到敌意归因偏向的路径来预测攻击行为;神经质可以同时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愤怒沉浸的中介作用预测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