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逻辑产生以来,逻辑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可说是方兴未艾。与之相伴的是逻辑哲学研究也在 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自 20世纪 30年代始,在金岳霖、牟宗三、沈有鼎等先生的努力下,逻辑哲学研究逐步得到展开,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后,在一大批逻辑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逐渐形成繁荣之势。王路、李小五、张清宇、张家龙和邹崇理等合力完成的《逻辑哲学九章》(张清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以下简称《九章》)则将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  相似文献   

2.
现代逻辑学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是数学基础问题,解决数学基础问题的三种主要方案虽然并不充分,但是在数学、逻辑、哲学上具有深远意义。西方传统的哲学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逻辑的必然性问题,本文用“语言范式论”去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研究室、南开大学哲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共同发起的"第三届京津冀逻辑论坛"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内容涉及逻辑前沿问题研究、逻辑教学研究与动态等。来自中国社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间架,是牟氏哲学地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其之所以能哲学地建立起来,端赖其逻辑进路。由逻辑之先验性照见纯理自身,既而进至知性主体,再由知性主体之不足,而朗现儒学之心性道德主体,这是唯一的先验超越本体,"道德的形上学"至此而建立。逻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理解"道德的形上学"何以必须建立之根本进路。只有把握了这一进路,"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全盘展露。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6.
陈晓华  孟源 《哲学研究》2015,(3):110-114
牟宗三区分了逻辑和逻辑系统,认为逻辑系统是逻辑理性自己的显现,逻辑系统的形成需要遵守先验性的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由于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的先验性以及逻辑概念的有定、有尽性,所以,牟宗三认为逻辑及其系统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乃至理性上的必然性和定然性。笔者认为这个理论对于"逻辑是否可修正"这一问题可以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7.
“智的直觉”这一概念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它构成了牟宗三哲学的前提和根基。牟宗三哲学与传统儒学、尤其是陆王心学存在着深层的内在关联,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方向,以及牟宗三对这种智慧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哲学的最大特点,无疑是沿着熊十力所开启的现代新儒家重建本体论的思路,对“存在”问题作了深入独到的思考和创发。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申发探寻“存在”问题的意义;(二)重构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三)打通转化“存在”问题的限制。他由此而建构了现代新儒学中最为深邃也最具影响的本体论体系。对于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这些批评比较深刻地触及了、揭示了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内在矛盾和思想困境。这个矛盾和困境在于: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在牟宗三和批评者之间,实际上凸显出了一个关系着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哲学如何在形上的追求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留给21世纪中国哲学家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不断探讨,将推动着未来中国哲学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逻辑学界或哲学界似乎只有弗雷格、卡尔纳普、塔尔斯基以及蒯因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严格区分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不少逻辑学家或哲学家,甚至连罗素、刘易斯、马库斯以及赖尔之类的大家都将其混为一谈。使用和提及的区分自始至终贯穿于蒯因的逻辑研究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逻辑研究中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蒯因逻辑观之门的钥匙。本文明确地指出,单独词项(包括变元)在暧昧语境中是被提及的,而在透明语境中是被使用的,并从使用和提及的独特视角,以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蒯因的逻辑观,从而全方位地凸显了他研究逻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逻辑学方法在政治领域的实际运用与具体展开,在其中绝对精神先验地预设与构造了政治国家。黑格尔先后进行了三重论证:主权等于君权、普遍性即是个体性、义务与权利相同一。三重论证的方法是黑格尔逻辑学方法的逐层展开,而中介逻辑的介入是黑格尔创制国家观的关键。通过引入"各等级要素"与"官僚政治",黑格尔机智地调和君王与市民、王权与立法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两极对立。但黑格尔国家观实质是主词与谓词、逻辑与历史以及中介作用本身的三重倒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试图用中介逻辑来掩盖同一性哲学背后的二元论问题之后,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本文只限于讲他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逻辑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依“绝对精神”发展的三大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阶段中,“绝对精神”只是作为超时空以外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发展。自然界则“是不能在时间上发展的,它只能在空间上展开自己的多样性”。在精神哲学阶段中的东西则既在空间之中,也在时间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绝对精神”在其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研究》2013,(1):84-84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创的高水平的逻辑学研究论文,而且提倡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互动;不但主张对逻辑学的各传统基本领域如数理逻辑、数学基础、逻辑哲学、中外逻辑史等展开深入研究;也欢迎对哲学逻辑各分支的探究,以及有关人工智能逻辑、归纳逻辑、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等各方面的工作。不但关注逻辑学在认知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律推理、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也探究逻辑学与认识论、语言和心灵哲学、符号学等领域的沟通,同时还欢迎对逻辑学与思维方式、逻辑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真知灼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然语言的逻辑-哲学分析,在现代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P.帕维辽尼斯的专著《语言的现代逻辑-哲学分析》(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3)告诉了这一问题的范围,阐述了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旨在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问题的当代理论的批评性研究成果,同时说明和论证了解决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新方法。在逻辑学、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逻辑学绝不是无现实意义的诡辩,它不仅具有古希腊辩证法的思想来源,而且将之提升为一种现代逻辑,可被视为自身规定的奠基性哲学方案,并且为现代自由概念建立了基础。逻辑学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三者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概念论才是黑格尔逻辑学的重心和最深层的领域,可以说是逻辑真理的策源地,有必要在当代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文章首先考察作为逻辑学核心与密码的"概念自身",然后重构概念论中从概念通向理念的逻辑理路,最后探讨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统一之理念的逻辑结构及其向自然领域的过渡,以此来革新研究界对黑格尔概念论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王路 《哲学动态》2023,(8):82-92
贺麟先生很早就对黑格尔产生兴趣,开始研究黑格尔。他从1941年开始翻译和研究黑格尔的《小逻辑》,约十年后出版。该书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德国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贺先生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小逻辑》等著作,这部分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而自然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应用逻辑学。所以,贺先生推崇和强调《小逻辑》,体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最核心部分的认识。而且,这不仅是贺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也是他对德国哲学的认识,是他对哲学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研究》2013,(2):F0003-F0003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创的高水平的逻辑学研究论文,而且提倡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互动;不但主张对逻辑学的各传统基本领域如数理逻辑、数学基础、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19.
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的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的,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的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的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的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的,因此也不是更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的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的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的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的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的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的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胡塞尔思想中还是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都构成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再现了胡塞尔前后期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他的超越论逻辑学的要点在于对本质的前逻辑直观,也是最有可能为逻辑学提供哲学支撑的因素。其次,在海德格尔方面,根据律概念成为讨论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的切入点,由此导出他的“存在理解”、“无蔽”和“自由”的概念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形式逻辑看作陈述逻辑,并试图用前谓词判断的哲学逻辑学来为它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