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大陆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自由信仰政策的指引下,各地佛教道场相继恢复,僧才培养工作也逐步开展,但由于办学模式陈旧,修学并重的教言未见落实,加之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师资力量乃至课程安排等方面未能契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尽管国内拥有数十家佛学院,而真正能够与时俱进,统领大众,承我佛制的殷殷僧才仍然匮乏,从而导致庙堂虽多,常住无众,信众虽多,统领无头的尴尬局面。这些与对岸台湾的庙堂多,常住众,信众多,领头雄形成强烈对比。因此,通过对现代僧伽教育现状的调研,探索出一条契合当今时代潮流,适应众生信仰,能够传承佛制,可以堪称人天的僧才新路,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斯里兰卡法光(K.Dhammajoti)长老在一次国际佛教教育专题讨论会的发言.文章通过对斯里兰卡僧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介绍,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我们的各级僧伽教育中怎样摆正智与信或学与修的位置?在现代僧伽教育中既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应有的知识水准以从事适应时代的弘法利生工作的能力,又要在戒定修持中具有坚持不懈的信念.读了法光长老的文章,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迪呢?如何反思我国十年来的僧伽教育,此其时乎!  相似文献   

4.
房奕 《宗教学研究》2007,4(4):143-147
《现代僧伽》杂志(下简称《僧伽》)是中国近代别具特色的一份佛教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与社会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遗产。学术界在一般研究中对《僧伽》多有涉及,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评述的则尚未有过,笔者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尝试,以候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5.
一、永明延寿生平简介  延寿俗姓王,字冲元,号抱一子,钱塘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入寂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寿七十二。生有异才,长而叹曰:“大丈夫不可坠于凡伦,立身行道,光显宗亲,莫如为学。”(《释门正统》)遂为儒生,精进习文,昼夜不懈,学问日长,其诗句“江边千里海涛深,蟾蜍彻旦光不沉”(《释门正统》)为时人所叹服。十六岁向吴越王钱武肃献“讲德诗”、“齐天赋”,示学有所成。然而,直到他二十岁时,天下的战乱依然不见平息的征兆,有唐以来靠科举立身出世的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大概是因为经历了…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9)
僧伽、达磨、佛陀三者是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僧伽的素质怎样,对佛法的弘传是起主要作用的。古代僧人皆以师父带徒弟的办法,一个一个地进行教学。近现代以来,由于学校组织的出现,各地佛教界为了培养僧伽人才,分别举办各级佛学院,进行定期地集体地教学,效果显著,人才辈出。纵观一下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的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知道办学育才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代道宣律师所记载的僧伽参加佛教活动的史料入手,考证了僧伽的生平,将其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考察了僧伽生前与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分析了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阐明了皇室的推崇、士大夫的宣扬、高僧的引导、庶民的崇信,虽然对僧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这些都是外因,只是形成的条件。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僧伽生前立足中土,把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底层,广施教化,济世救民,因而受到全社会的崇拜。可以说,僧伽信仰是僧伽致力推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僧伽生前普济众生、造福于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9.
圆瑛是近现代著名的佛门领袖,一生创办了多所僧伽教育学校,其教育实践和思想值得总结继承。圆瑛的僧伽教育事业源于对佛教的信心,认为佛教是文化中心、救世根本,佛教教育的根本是僧才教育。新版《圆瑛大师年谱》有关其僧伽教育史料存在诸多错讹和缺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11.
虚法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的高僧。他行脚南北, 讲经建寺,培育僧才,恩润当时,泽被后世,深得缁素四 众敬仰,被海内外佛教界公认为心仪感佩的高僧大德。 一、 从向佛到出家 虚法师于 1875年出生在顺天府宁河县北塘庄(今天 津市塘沽区北塘镇)。俗姓王,父名德清,赋性耿直,慷慨 好施。母亲张氏,天性淑和,孝道殷勤。因家道贫寒,父 亲常年随人在外经商,家务全赖其母支撑。母亲经常教导 子女,要惜福修善,慈悲喜舍。 虚 10 岁时进私塾读书,3 年后辍读,到益隆智记铺 学做生意,半年后辞职。从 15 岁至 17 岁在家赋闲,读了 很多书,逐渐萌生出家志…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1,(6)
杨道明居士《试从教育结构分析当前的僧伽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可资各地僧伽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太虚大师(1890-1947)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僧伽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中国佛教僧伽教育的流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一、太虚大师僧伽教育思想的针对性如所周知,清末民初出现的僧伽教育,本是中国佛教界为应对当时庙产兴学风潮及各种来自社会对佛教的诟病所提出的一项举措,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其兴办僧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4月24日下午,以韩国佛教曹溪宗教育院长玄应法师为团长的韩国佛教僧伽教育代表团一行10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学诚会长的热情接待。会见中,学诚会长对玄应法师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此次来访的韩方代表团团员主要都是从事教育工作,而教育工作对佛教事业而言尤为重要,佛教中"弘法利生"所说的"弘法"就意指教育。从古代的口口相传,到现在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现代科技,  相似文献   

15.
僧伽的仪式     
僧伽、羯磨、结界、布萨、安居等,是僧徒习见常闻的佛教术语,但其概念不一定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平川彰博士是日本研究律藏的有名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年著有《律藏之研究》一书,为佛教学术界所推重。近年又在《禅文化》季刊上发表《释尊的教团》一文,对教团的一切制度进行研究,把晦涩枯燥的律学写得通俗易懂,是广泛地涉猎汉译律藏和运用丰富的印度知识的结果。本文,是《释尊的教团》的第二章,载于一九七九年《禅文化》第85号。译者附记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1)
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3,(10)
在市府宗教科重视与支持下,宁波市佛协、七塔禅寺于7月24日至8月14日,举办了一次短期僧伽培训班,对寺僧进行佛学基础知识、寺院管理知识和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知识方面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短期培训班,每日上午授课一个半小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5)
经云南省佛教协会半年多的筹备,云南省佛教僧伽培训班(汉语系佛教),于3月10日在昆明市圆通寺正式开学。本期培训班学制为一年,学习内容有佛教基本知识、佛教史、语文、书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归元禅寺僧伽培训班于五月十五日举行开学典礼。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培训班书写了匾额。湖北省及武汉市统战、宗教事务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学仪式并讲话,鼓励学员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佛教知识的爱国爱教的接班人。目前,培训班有青年学僧二十余名,由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任主任,显光法师任教务长,设有天台学、法相学、佛教历史、文化知识、政治常识等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