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符号学,这門介于語言与数学之間并跟邏輯学和认識論密切有关的具体科学,过去一直是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专門研究领域。随着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发生、发展和它們在工程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符号学作为一門具体科学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修正主义者企图用符号学来“补充”馬克思主义哲学,用符号学的具体科学內容来代替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資产阶級学者过去在符号学中散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偷換唯物主义和辯証法。克劳斯和賽格特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在“建立一种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幌子下,把作为具体科学的符号学抬高为馬克思主义哲学,販卖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抄袭莫里斯的观点,討論思維反映的对象、語言符号、思維反映和使用符号的人这四个因素所組合成的各种二項关系,将符号学分为研究符号和符号的关系的邏輯語法、研究符号和反映的关系的邏輯語义学、研究符号和对象的关系的信号学与研究人和他所使用的語言的关系的语用学四个分支。作者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語言符号及共相互之間的关系、語言符号与思維、客观实在和人的关系的一般理論”,把符号学当作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說什么“我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符号学为认識論的一个分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討論了語义层理論,尤其是它的这样一条原理:一个表达式决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語义层。他們把这条原理当作哲学原理,說它“无非是一般唯物主义反映論原則的精确化”,并責备馬克思主义哲学家,說“在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中各层語言的区分还决不是众所周知的”。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討論了符号学的应用,把符号学当作“一种一般的学术批評理論”,否认馬克思列宁主义是学术批評的准則。作者认为“学术批評确实跟社会状态无关”,可以不联系社会的經济和政治状况,不要阶級分析,而只限于作語法方面的和語义方面的批評。而所謂“語法批評”, 仅仅涉及一种学术理論的“內部結构”,“針对不能允許的語句构成、語詞在語句中的錯誤摆法和語法上的毫无意义”。所謂“語义学批評”,仅仅涉及“語詞、語句等等与它們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批評“它們沒有妥帖地再现它們所涉及的事态”。作者抄袭資产阶級語义哲学家的观点,把学术批評局限于語言方面,并为这种唯心主义的“內在批評”作辯解,說什么“关于內在批評,常常有一种很不正确的謠传,說它謀求脫离社会批評的科学研究,过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这种責难是不公平的”。作者还从莫里斯那里剽窃了語用学批評,企图把它塞到历史唯物主义中,說什么“語用学批評是責难一种学术領域的命題或理論滥用詞汇、不熟悉生活、脫离具体社会需要,等等”,是“有哲学的党性范畴的领域,主管語用学的批評領域的哲学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篇以新实証主义代替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奇文。修正主义者贊赏它,例如米丁在談到达篇文章时說,“克劳斯和賽格特在唯物主义地解释符号学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試”,他們的“論文中所包含的論点是很有意义的”(“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与符号和意义問題”,載苏联《哲学問題》1963年第6期)。进步的哲学家反对它,例如岩崎允胤(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批評这种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任意的、主观的,反映了“一种数学主义符号論偏向”(“符号邏輯·控制論·符号学”,載日本《唯物論研究》1964年夏季号)。  相似文献   

2.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4.
辯证邏輯的问題是近年來爭論較多的問題。爭論的焦点多半集中在辯证邏輯与形式邏辑的关系和邏輯、辯证法与认識論的关系等问题上。要解决这些问題,不能撇开对辯証邏輯的具体內容的研究馄恼轮皇窃谡夥矫娴囊桓龀醪匠⑹浴T谖恼轮?不能涉及辯证邏辑的全部问题,甚至連一些重要的問題,如辯证思維的規律,邏輯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邏輯、辯证法和认識論的一致等等,也不能涉及到。而且已经談到的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如关于判断的分类的问题的叙述就沒有展开,在推理一节中也没有談到推理的分类等等。这些問題,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們所以願意把这样一篇不成熟的东西发表出来,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想借这个机会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帮助,以改进我們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6.
这是中村秀吉的一本論文集,收入了他自一九五四到一九六一年所写的以下八篇論文:《邏輯实証主义和馬克思主义》、《形式邏輯的对象和辯証法》、《归納邏輯的問题》、《理論构成的邏輯》、《科学认識和价值評价》、《理論的检驗》、《对普通語言学派的当头一棒》、《对真理概念的邏輯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一馬兵同志在《形式邏輯的規律与思想的形式化方法》(載《哲学研究》,1961年第3期,以下簡称“馬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只是邏輯結构的規律,只与思想的联系、联結有关,只是决定邏輯演算公式的正确性的規律。正因为这样,也就不可能从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中,深刻地揭露在思維中,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同思維活动方法、思維形式(結构也是形式之一种)、思維內容之間,以及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同感性认識規律、它的客观基础的規律之間的有机联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虽然承认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以客观事物的质的規定性为客观基础,但却把亚里士多德关于不矛盾律的客观基础的某些論述当成了形而上学;虽然承认思維和感性认識的联系,但却不願意承认感性认識对思維的制約和影响,从而不願意承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本文中討論狹义的意义,即符号的意义問題。他說“維也納小組”的新实証主义者把“有意义性”和“可检驗性”等同起来。这个“意义是检驗方法”的公式成为一系列新实証主义“意义”观念的出发点。这些观念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意义归結为主体对符号的这种或那种反应,其中包括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这种看法与石里克的看法相接近。罗素也把意义解释为詞或符号对行动的关系。維特根施坦晚期认为意义是用詞的方法。作者认为把意义看作反应、行动,是不正确地把动物行动的特征搬到人的自觉活动方面来。(二)是把意义同由符号組成的結构等同起来。这一看法在一定范围內是正确的。这里牵涉到意义的形式化解释、机器翻譯等問題。但作者认为卡尔納普、奈伊拉特都把这种看法絕对化了。作者在批判新实証主义对意义看法的同时,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的定义。他說,意义是由詞或由符号来代表的信息的不变項。这个定义着重提出信息,也指出意义不直接反映现实。那些經常具有意义的符号的认識作用也是間接的。由于符号本身具有約定性质,它不能反映现实,但它能促进反映现实的过程。关于意义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問題,作者认为这取决于意义表现在什么信息結构中。它在邏輯关系中是精神的,在生理或机器的信息中是物质的。作者还主张不可能寻找出意义的一般定义,正如不可能寻找出“一般存在”那样。最后作者认为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定义有实践上和理論上的优越性,因为它指点我們根据相应条件运用意义形式中的一种,而新实証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则在这方面会起妨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罗森塔尔所著”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辯証法問題”一書試圖在事实上將辯証法解釋为邏輯理論。作为科学的辯証法,不仅是关于存在的一般規律的学说;并且还研究認識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这就是本書中明显表露出的本題。但是,要將辯証法作为邏輯学来研究,必須將本体論与邏輯学对于辯証法問題的观点結合起来,同时將辯証法自身所特有的邏輯問題分析出來。可是,在这方面,本書缺少应有的明确性。作者坚决主張本体論与邏輯的有机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哲学     
科学的哲学是一个思辨的探究領域,需要深入研究它。不能以某一旣定的哲学来解释科学,也不能在科学的理解中排除哲学。哲学是比任何其他观念系統都更一般的一种观念系統。哲学的理論提供选择科学理論的背景。科学底形而上学前提的探索,科学方法的邏輯,科学家的认識論,科学結論的伦理学都属于科学哲学。为了表明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別,科学可以定义为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观察、假設和实驗的方法,指导人們在探索实体时获得趋向、規律和原因,导致对事件的預見和对現象的控制,在发展的高級阶段上包括用数学陈述的重言式,用工具发現的材料,导致取得自然規律的知識。当人們考察了事实的世界和邏輯的限制而且表明了它們是怎样相适应地連結在一起时,就已发現了一种研究科学的哲学。那就是事实之間的关系,以及由之所喚起的邏輯所包含的东西。哲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某种东西,而是我們借助于它而进行理解的某种东西。知識的获得只有两个起点:归納和演繹。方法所依賴的公理并不是为研究者以一种自觉的方法作为前提而审慎地提出的,而毋宁是为他所实行的方法所认定的。科学分为三个部分:領域、方法和規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它研究領域以发現規律。这里考察的科学的哲学公理有: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方法的邏輯公理;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以及規律的伦理原則。 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是从方法的研究中得出的那种前提。有以下的公理:自然即同一的諸实体;实体的相似、差异是无限的;因果关系依賴于整体的层次;因果律是說明性的。方法的邏輯公理来自事件的邏輯。观察是察看事物之間区別的方法。它导致槪念的形成。归納是构成理論的。检驗假設符合的标准是工具性的。检驗理論一致的标准是数学的。检驗規律应用的标准是有条件的。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有三个主要部分。(一)可知对象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外部世界是不依賴于认識者的;不齐一性构成了认識中的干扰;精神和外部世界是相似的。(二)认識过程的认識論上的假定:随着知識的增长,可知的东西远离着主体;发現的秩序不同于自然的秩序;感觉是能在实驗上計划的;結构是制造感觉的結果。(三)知識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关系的知識的增多快于质的知識;知識为在其获得中所应用的技术所限制;語言从来不能完全胜任地代表世界。科学的伦理原則:就其为应用而言,科学力求为要在这个世界上过美好生活而作准备;科学力图提供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在社会中的首要效果是加强科学之外的社会行为,次要效果是使社会趋向科学。  相似文献   

12.
符号和行为     
本文是从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語言和行为》(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书中第一章的第二、三、六、七、八各节选譯出来的。莫里斯(1901—)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但維尔市,早年肄业于威斯康星等大学,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1925年成为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是乔治·米德(G. H. Mead)的弟子。以后在該大学任教授多年,一直到1958年以后,才轉到佛罗里达大学任教。这本书出版于1946年。1938年以前,他还出版了一本有关符号学的著作,叫做《符号理論的基础》。莫里斯的所謂符号学(Semiotic),代表資产阶級哲学中近代經驗主义的两个主流——邏輯經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同流合污。他的这本《符号、語言和行为》就是实用主义一行为主义的思維观和卡尔納普語义学的一种混血儿(这是莫里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明白承认的)。他企图在这个拼凑的基础上,把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早年已經拟了一个草图的符号学的概念发揮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符号)“符号科学”的体系。这本书共分八章,即:(1)符号和行为,(2)語言和社会行为,(3)表意方式,(4)符号的妥当性、真理性和可靠性,(5)論域类型,(6)形式符号和形式的論域,(7)符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8)符号学的范围和旨趣。此外还有分章注解和附录。莫里斯挖空心思地发明了一整套离奇古怪的专門术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区別四种“表意方式”,即:指示的、評价的、规定的和形成的,以及四种“基本的符号用法”,即:报道的、評价的、激励的和系統的。最后,他以前者为緯,后者为經,纵横交錯地构造出十六种主要的論域型式的一个图表来,即:科学的、小說的、法律的、宇宙論的、神話的、詩的、道德的、批評的、技术的、政治的、宗教的、宣传的、邏輯—数理的、修辞的、文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則完全沒有列入图表,因为莫里斯已經替它在图表之外保留一个“光荣的”地位:“哲学語言是由符号系統的使用所最广泛地支配着的那些論域型式而形成的”,“哲学家是一部符号綜合的机器。”康福斯在《保卫哲学》一书中說:“企图发展一个理論,依照这个理論:一切符号,从召喚供实驗的狗来吃食的信号,直到科学家和哲学家們的說話,只是由于它們起着組織行为的作用而得到它們的意义;而且依照这个理論,全部认識过程在于建立有效的符号系統。”莫里斯爱用狗的实驗做分析,在他这本书中处处拿狗来跟人相提并論,似乎人和狗沒有什么显著的区別可言。这种无視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維发展规律,建立在庸俗进化論的基础之上的、主观主义的伪科学,只能起着“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某种滑稽場面”(康福斯語)的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里斯的那本《符号理論的基础》一书中,即已大談特談符号和宗教的关系,而到了近年,他更把他的兴趣轉移到人生哲学和宗教方面来,企图开倒車地把几种“传統的人生理想”加以綜合,使之适合于现代环境。他的另一本較近的著作《人生之路:世界宗教緒言》(1942),誠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則更加公开、积极地在为僧侣主义辯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談了两个問題:一个是关于思維机器問題,一个关于所謂“交感心理学(传心术)”的問題。关于第一个問題,作者对目前反对創造思維机器的可能性的五个論据进行了反駁。作者认为,虽然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心理都是在生物的、神經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决不意味着通过別的途径創造就不可能。控制論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动搖了神人同形說和蛋白质与生命之間联系的唯一性的观念。作者还认为,意識和思維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仍是可以复制的。作者坚决认为,在原則上不能否认能够創造名符其实的思維机器。作者向人們声称:如果人需要控制性装置具有主观性,能意識其存在,那么也能把这类装置創造出来;如果沒有需要就不必模拟。他还說,創造活动并不是人的“私有物”、“垄断权”,机器也是能够創造的。关于第二个問題,作者认为,交感心理学是神經活动生理学的一个正在形成的部門,它研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条件下对人发生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和基础。长期以来,人們都认为所謂“交感心理”、“传心现象”是一种神秘論,根本不存在。作者却认定它有实在性,反对流行的“偏见”,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作者还說,这意味着人們在交往方式上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作者看来,思想先于言語。在“传心感化”中传递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意象”。“意象”的意义不需要言語,不依賴言語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沒有詞、沒有言語,在相隔一定距离之下是可以传递的。  相似文献   

14.
(一) 辯証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的一元論原則出發,在哲学思想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給于了心理的起源及其本質以唯一科学的說明,指出了心理是高度組織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現实的反映。唯心主义由于把心理同大脑割裂开来,因此不仅不能比較正确地解决这个問題,甚至还不能提出这个問题。唯心主义在原則上不能站在自然科学和人类实践的立场上,于是从根本上否認心理同大脑有任何联系,否認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換句話说,对哲学基本問題的唯心主义解决,完全排斥科学地提出关于心理和邏輯思維的起源問題,从而堵塞住了科学地解决这个問題的道路。唯心主义剩下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把意識加以神化,加以歪曲。这样一来,唯心主义就向僧侣主义和反动派伸出手来,为那些关于心理、意識、思維的本質的謬論作辯护,说什么心理、意識、思維能够从自身中創造出世界来等等。  相似文献   

15.
作者首先指出,目前苏联哲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中有些定义是辯証唯物主义所不能接受的。关于絕对眞理概念,苏联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少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有些作者时而采用前一个概念,时而采用后一个概念,把前者称为就广义而言的絕对眞理,把后者称为就狹义而言的絕对眞理。作者反对把絕对眞理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他认为这种理解是与客观眞理的含义——客覌眞理是人关于客覌世界的覌念的內容——不一致的,而且与辯証唯物主义关于客覌世界对于人的认識来說是不可穷尽的原理相矛盾的。作者还反駁了И.Д.安德烈也夫关于絕对眞理是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之完滿的、全面的知識的覌点。作者认为对于对象的本质的认識并不是对于对象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认識,而且脫离对非本质的东西就不可能实现对本质的认識。作者还反駁了Г.А.庫尔沙諾夫等人的下述覌点:絕对眞理是认識的目的、理想,是用詳尽无遺的方式去认識世界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覌点是把絕对眞理与相对眞理的相互关系問題和在认識論上把认識評价为过程的問題混为一談。作者支持А.А.斯塔欽柯的观点:絕对眞理是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絕对眞理的标准就在于它的不可反駁性。作者认为在給絕对眞理和相对眞理下定义时,不应該以它們內容的完滿性这个特征为出发点,而应該以对眞理与现实的一致的評价为出发点。关于相对眞理,作者不同意Ν.С.納尔斯基关于相对眞理中不包含謬誤因素的覌点,而认为相对眞理就其內容的某一部分来說是可以改变的、补充的或者甚至可以駁倒的,因此相对眞理才能变化和发展。相对眞理中之所以存在着謬誤因素,是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識不可能是純粹的认識,而眞理从其开始形成之时起就只能是純粹的眞理。作者最后联系到审訊中的眞理問題,攻击了А.Я.維辛斯基,說后者正是利用絕对眞理概念的多意义性和不确定性,来为法庭的任意专断作辯护。  相似文献   

16.
在邏輯問題的討論中,有些同志承认思想的擺輯結构(或称邏輯形式)是形式邏辑的研究对象,也承认形式邏輯的規律是思想的結构的規律。但是另一些同志虽然同意或承认思想的結构是形式邏輯的对象,但并不同意或不承认形式邏輯規律是思想的結构的規律。这种情况說明,在形式邏輯的性质和作用的問題上,大家的意見还是不大一致的。因此,就有必要继續討論这門科学的对象問題,这对于修正或发展形式邏辑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是思想的邏輯結构的規律形式邏輯和研究思想的运动发展的辯证邏輯不同,它是关于思想的邏輯結构的思維  相似文献   

17.
形式邏辑和辯証法、辯証邏輯的关系問題,是邏輯学說中一个重要的問題。为了適应我國科学事業的發展以及建設社会主义的实际斗爭的需要,我們不仅要普遍研究形式邏辑的問題,而且更要大力开展关于辯証邏輯問題的研究,繼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遺產,進一步發展辯証邏輯,从而進一步創造性地發展辯証唯物主义。这是擺在我們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繁重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担負起这个任务,我認为目前还有必要來談一下形式邏輯和辯証法、辯証逻輯的关系問題,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这个問題,才能使我們确切知道:創造性地独立地研究辯証邏辑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并对形式邏輯有正确的估价和运用。而我國某些哲学工作者目前在形式邏輯和辯証法、辯証邏輯的关系問題上也还存在一些混乱的看法,这些看法如果繼续存在,无疑会阻碍辯証邏輯这一重要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会使形式邏輯的研究也不能很好地發展起來。  相似文献   

18.
形式邏輯在認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它和辯証法(指辯証的思惟形式和規律、即辯証邏輯)的相互關係問題,是苏联哲学界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有些同志在学習苏联關於这一問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文章叙述了自己的見解。最近“光明日報”副刊“哲学研究”(現已改名為“哲学”)登載了李志才的“论形式邏輯在認識过程中的作用”,“新建設”登載了江天驥的“形式邏輯与辯証法”两篇文章,对这一問題作了探討。李志才还对馬特、花崗两人对于这一問題的見解提出了批評。“新建设”杂志社曾邀請哲学界同志舉行座談,对江天驥的論文交換了意見。他們都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学認為,形式邏輯与辯証法都是人们思惟的必要形式和規律,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对这二者的具体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任务,在于試圖考察人类思維中所經常遇到的矛盾的某些类型,闡明它們的本性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在哲学上关于这一問題有兩种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辯証法的观点,曾經进行过并且現在仍在进行着斗爭。形而上学者認为,矛盾仅存在于思維之中,它們在思維中是不正常的現象,人們应当为“思想的一致性”来和这种現象进行斗爭。而辯証法家則在矛盾及其斗爭中看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和發展的源泉。只有馬克思主义的辯証法或辯証邏輯,才給矛盾問題作出了真正科学的解釋。列宁在这一問題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这篇論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的文章中,对于苏联和国外語言学家在这个問題上所提出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见。作者与之商榷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文章,同时对国外語言学者,如索修尔、现代結构主义者丹麦的塞林森、波兰学者薩瓦托夫斯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把这种在評价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上的分歧归結为:“一些人把意义看成是符号的对象相关性,亦即归根到底看成符号;另一些人則把意义看成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作者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文章后半部,作者闡述了对語言符号与語言系統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这方面,作者对別什科夫斯基、布达高夫、茲魏金采夫等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詞是符号和意义的統一,这一統一反映着客观现实”,“上下文根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决定’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基本上不是从上下文而是从现实中获得自己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