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禅宗方面。本文依据《晦庵先生文集》和《朱子语类》等朱熹著作中所涉及的灯录、语录等禅宗典籍,分别从灯录、语录两大类加以考察,其中语录部分,又分为引及、考见两类,初步确定了朱熹所读禅宗典籍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前 言钱德洪 (1 4 96— 1 574) ,本名宽 ,字德洪 ,后以字行 ,改字洪甫 ,号绪山 ,学者称绪山先生 ,浙江余姚人。绪山与王龙溪 (名畿 ,字汝中 ,号龙溪 ,1 4 98— 1 583)同为阳明门下高弟 ,阳明归越后来学者甚众 ,阳明命先见绪山与龙溪 ,称教授师。绪山在阳明身后则与龙溪一道成为浙中王学的领袖人物 ,时人称“浙有钱王 ,江有何黄”。① 而在中晚明王门学者风行全国的大规模讲学活动中 ,绪山也经常与龙溪轮流主盟一方。另外 ,对于阳明文献的整理 ,绪山更是居功甚伟 ,今本阳明《文录》、《传习录》、《年谱》均出自绪山之手。② 如此看来 ,对于…  相似文献   

3.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畿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是使阳明之学风行天下的关键人物,“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黄宗羲语)。王畿一生讲学,一生论战,同时也是使王学蒙受诟病的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史上的复杂的人物如何分析评价,人们虽然见仁见智,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深入堂奥、系统梳理而又抉精发微的实不多见。方祖猷先生积平生深厚的学术之功,对王畿思想作了长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终于写出37万字的煌煌大作——《王畿评传》,令人可敬可叹!纵观全书,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王畿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天泉证道人手,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于从《朱子语类》文本演变的过程分析"朱子诋吕"这一南宋理学公案如何为朱子后学所塑造和强化。朱熹(1130-1200)和吕祖谦(1137-1181)皆为南宋理学大家,二人交游、论辩甚多,亦多被视为淳熙年间理学家共同体之代表人物。但自吕祖谦过世之后,朱熹对吕氏学问进行了深入批评,并最终造成了吕祖谦未能进入《宋史·道学门》。本文通过对这一公案最重要的文献,即朱熹过世后六十年由黎靖德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一书的结构性分析,并将之与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对比,描绘出黎靖德在此书尤其是第122卷《吕伯恭》中有意为之的增删取舍之处,从而呈现出黎靖德是如何将多元的淳熙年间理学群体纳入到朱子学道统谱系的视域之中。由此揭示出宋代理学中一以贯之的道统意识是如何经由朱子后学之手,更深入地渗透于朱熹过世后的南宋思想史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聚焦于从《朱子语类》文本演变的过程分析"朱子诋吕"这一南宋理学公案如何为朱子后学所塑造和强化。朱熹(1130-1200)和吕祖谦(1137-1181)皆为南宋理学大家,二人交游、论辩甚多,亦多被视为淳熙年间理学家共同体之代表人物。但自吕祖谦过世之后,朱熹对吕氏学问进行了深入批评,并最终造成了吕祖谦未能进入《宋史·道学门》。本文通过对这一公案最重要的文献,即朱熹过世后六十年由黎靖德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一书的结构性分析,并将之与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对比,描绘出黎靖德在此书尤其是第122卷《吕伯恭》中有意为之的增删取舍之处,从而呈现出黎靖德是如何将多元的淳熙年间理学群体纳入到朱子学道统谱系的视域之中。由此揭示出宋代理学中一以贯之的道统意识是如何经由朱子后学之手,更深入地渗透于朱熹过世后的南宋思想史之中。  相似文献   

7.
尽管阳明本人很少结合《周易》乾卦的象义来阐发其思想,但其弟子王畿、王艮、季本,及其后学陈嘉谟、王时槐、唐鹤徵等人则经常借助乾卦来发挥其性理、良知学说。王畿、王艮是阳明最有影响的两大弟子,二王虽都以良知为现成,但两人的学术旨趣实际上差别很大。就两人关于乾卦及对孔子形象的诠释来看,王畿是"潜龙"派,认为天下无道,可以选择潜藏隐逸;而王艮是"见龙"派,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个体"龙德"精神的崛起,"无首"寓象所体现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有思想启蒙与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龙场之悟,学界大多以阳明弟子钱德洪主撰的《王阳明年谱》为依据,但是德洪有自身的立场,这一立场值得反省。本文立足于这一反省,主要从与龙场之悟紧密相关的端居澄默、格物致知之旨以及《五经臆说》三个方面对龙场之悟进行还原式探讨,揭示龙场之悟可能涉及的多层面内涵与意义,从而为阳明龙场之悟的当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缘起王阳明于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乃伐木构……‘玩易窝’”(《王阳明全集》,第1228页。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并撰《玩易窝记》一文,高度赞叹易之功用:“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第897页)弟子钱德洪尝请益于阳明《五经臆说》,阳明笑曰:“付秦火久矣。”阳明去世后,钱德洪于旧文中得《五经臆说》十三条,于《周易》仅存有《恒》、《遁》、《晋》三卦,但阳明在《玩易窝记》中高度赞叹易之功用,且…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王弼哲学,学界一般将其归为"玄学"或"新道家",亦即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展开。从中国哲学史的逻辑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王弼哲学的问题意识是如何接续先秦汉代儒家的"本原追问",以及如何扬弃逐渐固化、异化的"名教制度";王弼哲学的核心主张是"崇本举末",无论是深具道德性的"自然"之"本",还是内发不可为的"仁义"之"末",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向孟子传统回归的趋势。由此,尽管王弼哲学借鉴了老子哲学的言说方式和思维方法,但就内核来看,其仍属儒家,是儒家哲学的自我批判、内部调适和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包含"物质不灭"、"运动守恒"意蕴的"元气不灭论",人类祖先是"植立之兽"的假说,"文化中心多元"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思想,揭示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以上尚属经验性推断,然其思想锋芒直逼近代.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20,(2):51-51
本刊讯本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七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研究员王新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因当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部门要求,经家属同意,不举行遗体送别仪式。特此计告。  相似文献   

16.
冯鹤 《中国道教》2011,(2):41-42
道教是一种尊重生命、倡导健康幸福生活的宗教。如果说修炼成仙对平常人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么对于健康长寿人生的追求就显得尤为真切、可行。然而,即便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也并不那么顺畅,健康、疾病;拥有、失去;欣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欣合和畅。乐的境界就是无论在何种艰难境遇中都能保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儒者胸怀;亦保持着"无入而不自得"的超然和畅的气象。孔颜真乐不仅是王阳明追寻的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亦在他追求的人生过程之中。王阳明将真乐置放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意之中,在不同的层次,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人生之乐。真乐是对人生之乐的提升和超越。真乐亦存在于人生的种种忧虑当中,王阳明以乐化忧,忧中更能体悟和彰显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徵散论     
王徵(1571─1644)是明末天主教徒、维新派和机械工程学家,但长期以来为旧史学家所忽视。本文认为宋伯胤先生《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一书,对王徵的科学成就和宗教信仰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他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从王徵的思想、政治经历,探讨了天主教信仰对他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