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 ) 1 0 85页 :“汝阳令 ,汉旧县 ,属汝南。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按 :何所言不非 ,魏时本有汝阴郡。详下第 (65)条。(65) 1 0 85页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按 :《晋志》豫州汝阴郡 :“魏置郡 ,后废 ,泰始二年复置” ;又本志豫州刺史汝阳太守汝阳令 :“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 ;又《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颍州 :“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 ,魏、晋于此置汝阴郡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汝阴县 ,本汉旧县 ,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然则魏时有汝阴郡明矣 ,后废 ,…  相似文献   

2.
(2 4 ) 10 4 9页 :“东莞太守 ,晋武帝泰始元年 ,分琅邪立。”按 :考《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尹礼为东莞太守 ,事在东汉建安初。则东莞置郡由来已久。魏仍置东莞郡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黄初中 ,“为常山太守 ,迁任东莞。……在郡九年 ,吏民便安 ,将士用命。”此云“  相似文献   

3.
(69) 1 0 90页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属长沙。”按 :《晋志》荆州安成郡领安复县 ,而长沙郡领县中无安成。又《汉志》长沙国领安成 ,《续汉志》荆州长沙郡领安城。按安成郡 ,本志云 :“孙宝鼎二年 ,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据此 ,志文有倒误 ,当作 :“安复侯相 ,汉旧县 ,本名安成 ,属长沙。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70 ) 1 0 91页 :“宁都子相 ,吴立曰杨都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 :《晋志》扬州南康郡无宁都县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以为《晋志》脱宁都县。又《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进封…  相似文献   

4.
胡阿祥 《学海》2005,(4):80
(83)1104页:“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又1114页校勘记:“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只九县。’”按:“晋武太康元年始立”者,指汲郡,《水经·清水注》“又东过汲县北”云:“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而《晋志》司州汲郡注“泰始二年立”,与此异。又河内郡侨治河南,即侨治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所领十县,数之只九县,当有脱漏,对照《晋志》司州河内郡,疑脱“州”一县。(84)1105页:“孝武…  相似文献   

5.
胡阿祥 《学海》2005,(3):191
(78)1100页:“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按:《晋志》序云魏武置郡十二,其中有乐陵;又《晋志》冀州乐陵国:“汉置”。如此,则乐陵郡当置于东汉建安年间。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推测乐陵郡或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又《宋志》有关乐陵郡的叙述,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此既云“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又云:“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当以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为是,且魏、西晋乐陵当属冀州。(79)1100页:“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  相似文献   

6.
(68 ) 1 0 89页 :“庐陵太守 ,庐陵本县名 ,属豫章 ,汉献帝兴平元年 ,孙策分豫章立。”按 :《续汉志》扬州豫章郡庐陵刘昭注亦云“兴平元年 ,孙策分立庐陵郡” ;又《水经·赣水注》 :“汉献帝初平二年 ,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 ,“初平”一作“兴平” ;又《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四吉州 :“献帝兴平二年 ,分豫章于此置庐陵郡。”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周瑜传》及裴注 ,孙策以兴平二年 (1 95年 )渡江。按庐陵置郡当在孙策渡江以后 ,如此 ,庐陵置郡不应在初平二年 (1 91年 )或兴平元年 ,因那时孙策尚未得豫章。郭黎安《读史札记三则》(…  相似文献   

7.
(124)1142页:“河阳令。别见。”又1164页校勘记以为“河阳”当作“阿阳”。按:校勘记以为当作“阿阳”者是。《宋志》秦州刺史天水太守正作“阿阳”:“阿阳令,汉旧名,《晋太康地志》无。”所谓“别见”,正指此也。(125)1143页:“华山太守,胡人流寓,孝武大明元年立。”按:东晋本置华山郡,及刘宋永初中侨置,宋孝武大明元年成为实土。考华山郡,汉、西晋无;《晋书·姚兴载记》:“兴率众寇湖城,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皆降于兴。”则东晋时有华山郡。又《梁书·康绚传》:“华山蓝田人也。……宋永初中,(绚)祖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  相似文献   

8.
(93)1120页:“黾阳令,何志不注置立。晋末平吴时,峡中立武陵郡,有黾阳、黔阳县,咸宁元年并省。”按:“晋末平吴时”有误。按晋起泰始元年(265年),及泰始八年,以王濬为益州刺史,濬造大船,准备伐吴。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伐吴,次年三月吴亡。又所谓“西晋”,止建兴四年(316年),至于所谓“东晋”,更延至元熙二年(420年)。如此,“平吴时”及“咸宁元年”都决非“晋末”。疑此处“晋末平吴时”当作“晋未平吴时”,“未”、“末”盖形近致讹。(94)1121页:“僮阳令”按:《水经·沮水注》:“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  相似文献   

9.
胡阿祥 《学海》2005,(4):100
(87)1105-1106页:“安陆太守,……领县二。……安陆公相。”又1114页校勘记:“领县二按此云领县二而下实安陆一县,疑脱去应城县。《南齐书·州郡志》有应城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分安陆立。本书《孔季恭传》言‘大明中安陆应城县民张江陵’云云,则宋世安陆郡有应城县至确,今《宋志》无之,盖脱去。”按:杨守敬《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云:“‘领县二’当作‘领县一’,下文安陆、江夏二县平列误也。江夏立县始于隋,故《齐志》亦无江夏县。《隋志》江夏县但云‘旧置江夏郡’,不云何代置县。《寰宇记》,隋平陈后,以江夏郡为县,居旧汝南县…  相似文献   

10.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11.
51) 10 77页 :“临汝令 ,汉旧名。”按 :临汝 ,《续汉志》扬州豫章郡领县 ,“永元八年置” ,与此泰始失淮北后侨置的汝南郡所领者别。所注“汉旧名”不确 ,当是“新立”。本志司州刺史南汝南太守 :“临汝令 ,新立。”(5 2 ) 10 78页 :“陈郡太守 ,别见。《永初郡国》无苌平、谷阳而有扶沟 ,别见。何无阳夏、扶沟 ,徐无阳夏。”按 :此陈郡系宋明帝泰始年间失淮北后始置于淮南的侨郡 ,注“别见”可矣 ,而历述《永初郡国》、何、徐领县云云 ,则似宋武帝永初时已有此侨郡县 ,非是。《宋志》乃误将豫州刺史陈郡太守领县沿革情况在此重述 ,实当移…  相似文献   

12.
(129)1145页:“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按:西汉置锡县,治今陕西白河县东南汉江南岸、白石河西,西魏废;郧乡县,西晋太康五年置,治今湖北郧县,元初废;又长利县,西汉置,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复置,次年又废。本志以上郧乡令、锡县令两条述沿革疑有误。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锡县为锡郡”,景初元年(237年)六月,“省锡郡,以锡县属…  相似文献   

13.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14.
(2 0 ) 10 4 1页:“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按:义兴郡始置年代有二说,一说晋惠帝永兴元年(30 4年) ,一说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 ,而又都与周 有关。按周 ,阳羡人,惠帝永兴元年讨石冰,怀帝永嘉元年讨陈敏,永嘉四年诛钱 ,此号称“三定江南”。据  相似文献   

15.
胡阿祥 《学海》2005,(3):36
(72 ) 10 93页 :“青州刺史 ,……孝武孝建二年 ,移治历城。”按 :青州移治历城 ,《宋书·自序》作孝建元年 ,《宋书·垣护之传》及《资治通鉴》皆作孝建三年 ,此作孝建二年。当以孝建三年为是。据《宋书·孝武帝纪》 ,孝建二年十一月以垣护之为青、冀二州刺史 ,次年五月 ,“木连理生北海都昌” ,垣护之以闻 (《宋书·符瑞志》)。考北海郡都昌县 ,本志云“寄治州下” ,即寄治青州治所东阳城 ,可见孝建三年五月时 ,青州尚未移治历城。又青冀二州 ,冀州为侨州 ,割成实土 ,治历城 ;青州实土州 ,宋孝建三年至大明八年 ,青州帖治冀州历城 ,合成青…  相似文献   

16.
(39) 10 6 0页 :“宋末失淮北 ,侨立兖州 ,寄治淮阴。”按 :宋末兖州寄治淮阴的具体年份 ,《南齐志》北兖州 :“宋泰始二年失淮北 ,于此立州镇” ;又《宋书·恩·阮佃夫传》 :泰始“六年 ,出为辅师将军、兖州刺史 ,戍淮阴 ,立北兖州 ,自此始也。”疑作泰始六年是。(40 ) 10 6  相似文献   

17.
胡阿祥 《学海》2006,(5):203
(119)1140页:“南上洛太守,……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晋武帝立,北上洛云晋孝武立,非也。”按:“今治臼。何、徐志”当作“今治臼口。徐志”,说详孙虨《宋书考论》。“臼口”,见《水经·丹水注》及《宋书·柳元景传》。又志文“北上洛云晋孝武立”之“北”字,细审文义,疑为“此”字之误,以与“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相应。考徐志亦有北上洛郡,见本志雍州刺史条:“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今并无此三郡。”又志文“晋武帝立”,盖指侨立前之本郡,《晋书·地理志》上…  相似文献   

18.
(5 9) 10 82页 :“谯郡太守 ,何志故属沛 ,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 :‘既入谯郡界 ,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 ,非明帝时立明矣。”按 :王粲 ,生于东汉熹平六年 (177年 ) ,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7年 )。又《晋志》豫州 :“魏武分沛立谯郡。”则谯郡当是东汉建安中曹操立。(6 0 ) 10 82页 :“去州陆道三百五十。”按 :依志前后例 ,“道”字衍。(6 1) 10 83页 :“襄邑令。”按 :《汉志》陈留郡、《续汉志》兖州陈留郡并领襄邑县 ;又《宋志》南豫州刺史陈留太守襄邑令条注“别见”。依志前后例 ,此“襄邑令”下当补“汉旧县 ,属陈留”六字。(6 …  相似文献   

19.
楼观派     
道教教派之一。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据《楼观本起传》谓:“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令尹之故宅也(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梁谌传》载:三团魏元帝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惠帝永兴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周易丁氏传》二卷,马国翰所辑,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丁氏者丁宽,宽字子襄,梁人。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事蹟具《汉书·儒林传》。宽受《易》于田何,又从周王孙受古义,传同郡砀田王孙。《传》称宽“作《易说》三万言,训古举大谊而已。”《艺文志》易家,“丁氏八篇”,《隋志》不著录,盖佚已久。国翰因陆德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