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前期黄老的文化派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统治者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选取“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从而确立了黄老学说在西汉前期的政治学术统治地位。由传承关系来看,西汉黄老学说应属于“北方黄老学派”,它传自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由此可看到齐文化在西汉前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盛行的黄老思想对韩非子的政治学说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但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考察可知,黄老思想中的因循之道启发韩非子要求君主"缘道理""因人情"而立法,其无为思想则被韩非子用来告诫君主不要凭个人的聪明和能力治国,而要依靠法度;黄老思想中的阴柔玄妙、以柔克刚之术在韩非子学说中既可以被君主用来防范大臣专制,也可以被法术之士用来控制和驾驭君主。总的来说,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起到了减弱君主专制成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援老入易是王弼《周易注》的特色,而道家的"老",不是老庄而是黄老。王弼以黄老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因循"政治哲学为指导,创造性发挥了《易传》中的时位学说,以卦时统帅爻位,从社会人事角度,将六十四种卦解释为六十四种社会时势及其成功之道,为统治者顺应时变,灵活运用儒、法、兵等诸子百家学说经邦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援老入易是王弼《周易注》的特色,而道家的"老",不是老庄而是黄老。王弼以黄老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因循"政治哲学为指导,创造性发挥了《易传》中的时位学说,以卦时统帅爻位,从社会人事角度,将六十四种卦解释为六十四种社会时势及其成功之道,为统治者顺应时变,灵活运用儒、法、兵等诸子百家学说经邦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史实考证入手,指出“黄老”、“道家”概念最初所指,乃是汉初政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乃是汉初黄老、道家的继续。后世所用黄老、道家概念,所指亦是道教。因此本文认为,汉初黄老、道家乃是道教的源头,黄老、道家也就是道教。  相似文献   

7.
黄老道大家都知道它是道教的前身,而黄老道学似前人没有这样的提法。黄老道学是我的博士生韩国留学生金晟焕先生,在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黄老道学的形成及其思想探源》①中首次提出的。他的论文曾经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讨论过多次而最后定下来的。今年夏天论文完成后,李?..  相似文献   

8.
“黄老邪”是我大学时代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一位老师,他姓黄,为人处世不太按章法,故而有好事的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黄老邪”。黄老邪身材修长,玉树临风,常年穿一身笔挺的西装却配上一双老北京布鞋,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9.
徐莹 《哲学研究》2023,(3):68-7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阐述了一种“先德后刑”的刑德相养理论,有的学者以韩非的“刑德二柄”加以解读,认为二者同义。法家讲赏罚,以商韩为代表。商鞅之学在这一问题上,主张“先刑而后赏”。虽然黄老的“先德后刑”与商鞅的“先刑后赏”有相通之处,但黄老刑德概念的内涵远大于刑赏,二者在天人关系、人性驱动论等方面,也具有本质区别。韩非的“刑德二柄”与商鞅的刑赏治术并无二致,“因道全法”也非黄老思想。黄老刑德与商韩的赏罚之术并非同一思想体系,而《管子》务时寄政的“先德后刑”之说则颇具黄老学的气质与特征。通过对“先德后刑”与“先刑后赏”这两种早期刑德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理清黄老与法家之间的思想纠葛,明确黄老刑德学说的思想独立性,并由此管窥战国时期的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到了战国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代表作就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注)、《称》、《道原》等,统称之为《黄老帛书》。《黄老帛书》是我们当今研究道家思想发展环节和探索汉初“黄老之治”的内容及其理论来源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出土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限于史料不足,人们的研究多带推测性,因而见仁见智,看法各异。这里仅就它的书名、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学术思  相似文献   

11.
陈曦 《管子学刊》2008,(3):62-66
对汉武帝推行的各项大政方针,诸如尊儒、兴利,弄法、用兵等,汲黯给予了态度明确、毫不遮掩的大力抨击。在汉武帝不惜动用残酷嗜血的手段,以儒术取代黄老的背景之下,身为黄老人物的汲黯毒所以未遭汉武帝的诛杀,主要在于他始终恪守黄老思想的为臣之道,对刘氏政权是一腔赤诚,忠心耿耿的。政治上他遵循黄老之术,但在为人方霹,他则摒弃了黄老哲学柏贵柔守雌,以奋不顾身的侠义精神解决民生厄困,没有玩弄权术、明哲保身、冷酷无情等黄老人物所普遍存在的人格缺陷。作为《史记》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援黯成为司马迁心目中汉代循吏的代表,折射出了他对黄老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相似文献   

12.
曹峰  刘洋洋 《现代哲学》2023,(1):120-127
从“夜行”的解释史来看,其观念随着时代在变迁。将“夜行”释为“心行”,很可能是战国早中期心学思潮流行在道家的一种体现,而到了秦汉之际,“夜行”则表现为精神活动及其特殊效果。将“夜行”释为“阴行”,与以静制动的行为方式有关,体现了黄老道家行动理论中通过无形把握有形之理念,而这种理念正呼应了战国中晚期日益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时代需求。以“夜行”为代表的名词足以扩大成为一个概念簇,成为先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与审三名的治术,在《系辞传》中亦不乏相应思想。相比之下,在有形的法度规范上,《系辞传》法治意识较《黄老帛书》为薄弱。  相似文献   

15.
裘梧 《中国道教》2013,(1):51-53
在春秋战国之际,道家思想传人山海之间的齐国,其"因循为用"的精神气质与海纳百川的齐国文化高度契合,受到了齐国君臣的重视与扶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老学派.黄老道家的经典,无论是传世的《管子》,或是经考古发现而重见天日的《黄帝四经》和诸多简帛残篇,强烈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同时,黄老道家与生命科学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黄帝内经》和其他简帛医经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学及史学方法,从精气学说、“无为”思想和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黄老思想对中医气一元论、摄生思想、整体观及辨证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黄老哲学使零散的中医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老帛书》所见的另一种德治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老帛书》以德治国说包裹在《君正篇》“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和“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的系统设计中。究其说,“用其德”是利用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及其相互间的积极影响管理国家的一种方略。在对德的理解把握、德治的运作机制、可预期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以及对德治方略的定位等方面,《黄老帛书》之德治说有着与先秦儒家以德治国说颇为不同的致思方向与价值取向。前者注重被统治者道德行为的互动性,表现为对道德的客观规范的服从;而后者则执著于统治者道德品性的示范性,表现为对道德的主观人格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孟乃昌推断:<周易参同契>东汉徐从事淳于叔通东汉末年魏伯阳三次成书.孟乃昌的推断证据充足.笔者推测,徐从事第一次成书时为一卷本,曾命书名为<龙虎上经>.淳于叔通第二次成书时扩为二卷本,大概没有变动书名.魏伯阳第三次成书时扩为三卷本,改书名为<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包含内丹和外丹.魏伯阳讲述的黄老养性之术中包括成套的房中术内容.其继承了马王堆帛书房中术服气与性交结合在一起的作法和贵精原则,吸收了西汉阴道重节制的内容.黄老养性术标志着内丹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学及史学方法,从精气学说、"无为"思想和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黄老思想对中医气一元论、摄生思想、整体观及辨证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黄老哲学使零散的中医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达尔文学说不仅能解释物种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而且还能解释人类为什么不能摆脱某些疾病。这说明达尔文学说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医学领域。但达尔文学说所解释的演化是无方向、无目标的,而生物的进化却显然是有方向的,所以,对这一根本的进化问题,达尔文学实际上没有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