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时文人士大夫善于在园林书斋中陈设清供,以营造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的闲雅生活情景,使清供陈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内心世界的寄托,蕴含了隐逸与闲雅的生活趣味。这样的生活趣味与生活情景在明代《西厢记》戏曲版画插图中有细腻的描绘,通过清供等细节描绘以一种"景观叙事的图像表达"呈现了明代文人园林生活的真实状态,阐释了清供生活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我们可从园中焚香、文房清供、品茗休闲、桌案插花、庭院盆栽、妆具首饰等清供陈设图景中,直观地了解明代文人生活情景,体味清供生活美学在营造日常生活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当今生活之借鉴,赋予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缕雅逸生活之香气。  相似文献   

3.
秦淮乐妓现象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乐妓文化历经千百年漫长发展,到明代才注入了新的内涵-青楼女子不只花容月貌,还具备前朝各代妓女所没有的修养和气韵.在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中,乐妓增添了文儒气息,而一代乐妓名媛也对文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清明上河图》看市肆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这种反映城市社会面貌的绘画作品,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与赏识.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6.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艺术(从1949年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集合,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以各类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公共艺术会间接改变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梳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研究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结合实例分析,促进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江地域黑土文化是当代诸多艺术创作的优秀题材。龙江山水画家更是围绕龙江地域物象创作出众多国画艺术作品。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龙江地域黑土文化给予国画艺术提供了区域特征、民俗传统、价值审美等创作语言,为黑龙江美术乃至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艺术画家遵循从物象到精神追求的努力,形成既有着民族审美趣味又体现龙江地域核心文化相互融合文化表现形式,拓展了人们对黑土文化的审美认知和审美经验,营造符合当代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油画的基本元素之一。色彩既体现着时代的社会背景特征,也彰显了油画家的个人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境界,更体现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赵开坤作为中国"写意油画"的中坚力量,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在赵开坤的写意风景油画中,常常表现出浓烈的色彩语言情感,使用构图、色彩、笔触等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色彩语言的艺术作品,从而创作出具有赵开坤个人特色的油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冰雪山水画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合了龙江区域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既有民族的审美趣味,又不失现代性。冰雪山水画艺术与龙江地域文化核心价值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展了人们对黑土文化的审美认知,营造出符合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肇庆学院的通识课程《美学》实行专题授课以来,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们开设了一些专题课程。本人在开设了《儒家审美文化对大学生的启示意义》之后,对大学生平日里的一些趣味取向做了不经意的观察,发现大众平凡的审美趣味成为社会的主流。学生受当下社会流行时尚的影响,审美趣味停留在感觉、情感层面,生存、生理需求层面。作为美学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增强理性判断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拒绝粗制滥造,抵制低级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由于在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特性的不同。具体来说,中西方由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在建筑审美趣味方面注重群体组合与单体塑造方面的差异,从而给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感受方面造成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也进一步形成了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理想方面追求建筑形态与建筑意境的相异。归根到底,这些不同都是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时尚讯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眼界,资讯的传播渗透,大众审美趣味的追逐也变得渐趋多元。以跨界艺术背景下服装审美趣味的追逐为题,旨在剖析出影响当下人们服装审美趣味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董源是我国五代南唐画家,在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里,董源及他的画风成了南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故在我国画论和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被人如此重视的一位画家却在五代和宋代初期的画学著作中,不见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才给予注意。后经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在他的著作中,对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画风大为赞扬。这样,董源的"一片江南"画风才成为后来文人绘画的范式。将沈括、米芾等人为何将董源"一片江南"的画风作为士夫画的典型图式为切入口,一探宋代士人阶层的文化趣味,厘清其背后的北宋社会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紫砂壶作为中华艺术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蕴含着浓厚的本土美学精神,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人墨客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使壶艺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从而大大提升了茗壶的文化艺术品位,使其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文化,为之著书立说,为艺人们树碑立传。这些著作介绍和宣传了紫砂壶的发展历程,确立了紫砂壶在中国艺术之林的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紫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休谟"趣味标准"理论中蕴含的"规则"与"标准"的双重内涵,体现了这位思想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这两重内涵之间的理论张力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休谟既敏锐地看到个人趣味中偶然而主观性的一面,同时又乐观地相信自然健全的人性与社会历史的进步会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后世对于这一问题的种种争鸣,一方面丰富了休谟的思想,另一方面折射出了时代文化的不同发展、弊端与诉求,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趣味标准"是休谟美学思想的核心论题。休谟指出,只有在身心和文化方面皆处于合适的位置时,人才能充分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同时保证判断的客观性。个人的趣味并非简单的生理快感和功利满足,更来自于对审美形式的洞察,以及与他人交流和达成共识的渴望。因此,良好的趣味需要文化精英的引导。趣味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官能力,又是受文化熏陶的优雅风习,而具有健全趣味的批评家们则肩负着引导和改善整个社会文化风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构图在画面中具有重要的支撑构建作用,是艺术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深刻传达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民族审美趣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他在中国画构图方面的特点,主要有:1.以山水之境融入花鸟之中;2.打破常规,新奇壮阔;3.“造险”与“破险”,险峻奇崛;4.金边银角,画外有画;5.画面分割,秩序明确;6.诗、书、画、印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20.
香薰炉的发展源远流长,秦汉时期香文化初步发展,汉唐时期形成,两宋兴盛,明代成熟。于高峰时期的宋代,因为用香形式和文化审美的改变,香薰炉的造型也有所不同,除了实用功能香薰炉还承载着具体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皇宫贵族——君权专政的体现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宗教阶层——强化宗教意识,有利于宗教的传播;文人阶层——身份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与追求;世俗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