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斯兰世界的西化问题陈玉龙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不少学者认为:现在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伊斯兰世界的渗透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人认为,21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在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下将遭受一场全面西化的浪潮。现在西方国家的某些机构和文化界高层人...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不存在任何威胁,普通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恐惧感来自他们自己对伊斯兰的无知和误解。人们对伊斯兰的错误认识可以归纳为四大误区。第一,世界上的穆斯林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并非所有的穆斯林都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是世界性的宗教,凡是信仰伊斯兰的人都是穆斯林,所以穆斯林世界包容了全人类的各种文明。在现在的十二亿穆斯林人口中,阿拉伯人只占其中的18%,那么,十亿以上的穆斯林不是阿拉伯人,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以及世界各地。他们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多数都不会说阿拉伯语,比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是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3.
关于伊斯兰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伊斯兰文化,是一种传播文明的文化。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化的诞生,将阿拉伯世界从奴隶社会带入了文明社会。伊斯兰文化,是一种推动文明的文化。中世纪,伊斯兰文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不存在任何威胁,普通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恐惧感来自他们自己对伊斯兰的无知和误解。人们对穆斯林的错误认识可以归纳为四大误区。第一,世界上的穆斯林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并非所有的穆斯林都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是世界性的宗教,凡是信仰伊斯兰的人都是穆斯林,所以穆斯林世界包容了全人类的各种文明。在现今的十二亿穆斯林人口中,阿拉伯人只占其中的18%,那么,十亿以上的穆斯林不是阿拉伯人,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以及世界各地。他们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多数都不会说阿拉伯语,比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是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5.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6.
<正>文明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当今世界,西方学术界和戴着有色眼镜的媒体利用"IS"这个打着伊斯兰旗号、依附于宗教的极端组织和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激烈动荡,以及席卷欧洲的难民潮,对伊斯兰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曲解和攻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伊斯兰文明的误读。西方利用其无所不在的话语权,将宗教文明的差异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宗教信奉者之间的隔阂。西方极力宣扬基督教文明的普世性,鼓吹伊斯兰教问题的严重性,把政治问题混淆成为宗教问题,使人们对伊斯兰文明的本质、主张和行为真假难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西  相似文献   

7.
中东剧变推助了中东地区伊斯兰力量的此消彼长,"重整和分化"已成为主要的发展态势;原因在于,一是阿拉伯社会民众社会诉求改变的表现、二是伊斯兰文明核心价值观重塑的表现、三是阿拉伯民众欲挣脱阿拉伯"和平与民主"困境的表现;这场复杂的阿拉伯民主运动更使得我国的中东人文外交面临诸多挑战,但却蕴含更多新机遇,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欧洲伊斯兰公共知识分子,塔里格·拉玛丹认为,从伊斯兰原则本身出发,就可获得西方穆斯林与西方社会相融合的基础和动力。西方穆斯林首先应恪守不可改变的伊斯兰基本原则,保持其宗教认同;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可以转变那些与当代世界严重脱节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摒弃伊斯兰与西方水火不容的成见,走向与西方社会的深度融合。为此,拉玛丹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融合的具体路径,这就是改革伊斯兰教育、加强文明对话和重建公民伦理。伊斯兰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同时并存,伊斯兰与西方现代性亦能达成重叠共识与和解共生,而这将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  相似文献   

10.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的问世,既催生了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也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文化进步和学术繁荣做出了贡献;既改变了7世纪转型期的阿拉伯社会并促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王朝的建立,也一如既往地影响着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各穆斯林民族的现状与未来、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思想与行为等.鉴于《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社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具有的深远影响,历代经注学家根据他们对它有关段落的理解和注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并力求通过经注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时代导向.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伊斯兰音乐及其对世界音乐的影响纳光舜阿拉伯-伊斯兰音乐,是阿拉伯地区固有音乐和伊斯兰教音乐的融合体,属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民族的发祥地,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其文明程度就已达到较高水平。古阿拉伯人对音乐十分喜爱,不仅家庭生活和部...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其实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加上基督教。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有着不解之缘。伊斯兰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也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中世纪,希腊的欧几米德几何学、托勒密天  相似文献   

14.
伊本·鲁世德(IbnRushd公元1126年-1198年生于安达鲁西亚)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阿拉伯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伊斯兰法学家,并精通医学、天文学和数学,曾担任艾布·叶尔古卜·尤素福哈里发的御医和近臣,在西方被称为"阿威罗德"。他一生中的主要社会公职是在家乡科尔多瓦担任大法官。奉阿卜杜·穆厄敏哈里发之命,伊本·鲁世德翻译并注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全部哲学著作。他将伊斯兰的传说与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在13、14世纪对欧洲影响极大,仅哲学、宗教方面的著述流传后世的有118部之多。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当今世界,西方学术界和戴着有色眼镜的媒体利用“IS”这个打着伊斯兰旗号、依附于宗教的极端组织和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激烈动荡,以及席卷欧洲的难民潮,对伊斯兰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曲解和攻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伊斯兰文明的误读。西方利用其无所不在的话语权,将宗教文明的差异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宗教信奉者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举措,试图向世界展示自己多元、进步的形象,以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诠释和传播回应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对阿拉伯民族及其信仰的误解和非议,同时也向本国民众弘扬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中的优秀部分,以实现教育大众、开启民智的目的。其中,知识精英和宗教领袖作为除政治人物以外的"亮点",其言行举止往往牵动着阿拉伯读者和穆斯林信众的思维和情感,其在内、外两个维度对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多元诠释和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也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以"9·11"事件为节点,以阿拉伯知识精英和宗教领袖的理论和实践为视角,对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诠释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要有“文明依托”。一、关于“文明依托”纵览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仅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其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文化、文明为依托。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往往有一个全民的宗教(基督教)作为其联络民众情感精神的核心。因此,康有为曾主张,中国要…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阿拉伯本土的伊斯兰苏非,原本不仅指思想,也指涉了行为实践层面。在传入西方现代世界以后,却出现了忽视实践而注重思想的趋势。"ism"是苏非传入西方后被西方人加上的后缀,它被赋予典型的西方内涵,变成了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与现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苏非与正统伊斯兰教相融合的趋势相反,西方"语境化"的苏非主义则凸显了伊斯兰苏非思想中"非伊斯兰"的特质,以适应西方现代文化的需求。它代表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一种"可能的世界"的回归,这个世界区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和理性,代表了前现代、非科学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19.
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是英国第一位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专业历史学家。刘易斯的核心关注是伊斯兰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即伊斯兰与现代性的问题,这让他与文明冲突的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特别是在"9·11"之后,他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使其著作相继位列畅销书的榜首。然而,在盛名之下,人们却几乎忘记了刘易斯的历史学家身份。重新发掘这一点,不仅对于了解刘易斯,而且对于认识西方学界的中东学术史以及理解中东问题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妇女权益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7世纪初,先知穆罕默德经过23年的努力,终于使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成功传播。伊斯兰教对于阿拉伯民族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首先,从信仰上成功实现了从多神崇拜向独一信仰的转变;其次,以阿拉伯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古兰经》的语言,迅速上升为统一的阿拉伯民族语言;再次,各自分散的部落社会首次被伊斯兰教联合起来,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迅速凝聚为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并进而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最后,以《古兰经》、“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道德,成为阿拉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总之,伊斯兰教的成功传播,使得阿拉伯人由分散、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