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店楚简的出土,为研究子思及其学派的思想提供了新资料。子思的修身思想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是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简文对统治者修身与治国安民关系的论述透露出修身的重要性;心性论是其修身哲学的理论基础;“思”是修身理论的途径。修身理论为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证明子思学派是孔子以后儒家最重要的学派,思孟学术传承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体)为线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它们亦可视为儒家修身学的三个演变阶段:其一,以事(身)为焦点而统摄意念、心来做修身工夫,此为经学进路;其二,以意念为焦点而统摄事、本体(心),此为理学进路;其三,以本体(心)为焦点而统摄事、意念,此为心学进路。从思想史视野厘清这三种修身进路的特征,及各自的利弊和合理性,可为修身学及其实践的当下开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以"纲纪"为核心理念,细化的"条例"成为"纲纪"的核心内容。他的哲学思想紧密依附于政治思想,以简朴的"修身"理念为核心,"诚"与"中"构成"修身"的主要内容。合而观之,范仲淹思想的实质是制度之学,其三大特色是:史学立场,职能本位,修身出口。他在儒学畛域之内开启了主体性的制度之学,为此后的道德性命之学提供了永恒的参照物和挑战者,这是他对于宋代思想史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工夫"或"功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曾专门思考并回答过"工夫"问题:"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工夫的内涵——居敬是方法、穷理是内容、修身是目的——,从而全面地回答了工夫的内涵。工夫能够使人修身以成人。因此,学术界常常将工夫当作一种修身方法。工夫固然是一种修身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身方法都是工夫。传统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方法,如《大  相似文献   

5.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6,1(4):51-55
道教的修炼思想中,对于环境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十分慎重而关键的问题。北宋时期,钟吕一系的道士施肩吾,继承和发挥了道教这一传统,在修炼思想中,尤其是在对环境、传人的选择原则中,体现了道教特有的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修身”在儒家学说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条件,那么在儒家理论中,修身的依据、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又怎样去修身?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店儒简对儒家的学术价值是"提供了从孔子到孟子的桥梁"。这种学术思想的过渡性特征,同样既丰富又深刻地贯彻在郭店儒简的道德修身论上,具体说来:在道德修身方面,郭店儒简注重发挥了孔子那个"为仁之方"的"求己"与"内省"方法,所谓"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类,并藉此深化了诸如"君子敦于反己"和"闻道反己,修身者也"的修身之道,而且这种修身之道又肇端了孟子诉诸"反求诸己"来"尽心""知性"以及"知天"的心性修养之源。  相似文献   

8.
骆玉平 《道德与文明》2011,(2):89-91,95
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明智、学可以致用、学可以立德。孔子为学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10.
受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启发,阐述了其理论在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下的解读,强调儒家的为己修身之学从家庭的领域扩散出去,通过人伦教化的落实对主体自觉性的激发,形成对自我心性的超越.这一过程正是对本体存在意义的诠释与实践,也使存在主义的治疗理论落实到日常的修身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就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小的方面说,是个人如何修身做人;从大的方面说,是如何治国平天下;而个人的修身做人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由此,在中国发展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人生哲学虽然产生、发展于古代,曾经是主要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思想,其中却也不乏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所用,而且为现代社会所必需。毛泽东曾经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传统人生哲学给以总结,继承其中的优秀遗产,是这一总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贯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分途或相递进的进路,指明了所有人都须以修身成德为本,从而基于各自的主客观条件而明明德、亲民乃至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将成德进路得以实现的基础确立在可以被概括为"体知"的身心工夫之上。大学之道的本末内外观、身心工夫论和道德社会说,对于当今人们的立身行己、为人处世乃至实现社会和谐,都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主要的和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译颇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1907年)及其修订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1912年)①是蔡元培的代表作之一,在我国近现代哲学伦理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它不单纯是一部专门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德育教材,还  相似文献   

14.
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德”...  相似文献   

15.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音乐教化功能的宗旨是"和",基础是修身,最高目的是达到和人心、和社会、和自然等和谐境界。只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虽然有极少数思想家大声疾呼以礼乐修身,然而大多数统治者却把音乐作为其穷奢极欲的工具。尽管如此,儒家的乐教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其人自幼勤奋好学,为人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被后世仰慕,谥以"文正",其思想智慧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内圣曾国藩讲究修身律己,这是他的大智慧,他以出世之心入世,修身自省,"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了解"势不  相似文献   

18.
伍庸伯的修身之学,主张修身为本,强调身心合一,同家国天下为一体。在功夫上,主张功夫要在诚意上做,合乎儒家的固有理路,并与现代心理学相融通。儒门修身之学可以帮助现代人克服生命中的散乱与昏昧,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意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5)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理学修身,往往被认为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但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手书日记的仔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修身日课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心"的无限苛责,结果导致曾国藩在心理与身体上的极大压力并引发重病。病后,曾国藩改换了修身方式,才进入了学术与事功的新状态。同时,这一修身方式变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曾国藩个人,更开启了中国儒学传统在近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周易·象传》是对《周易》卦象和爻辞所作的解释,实乃存性明理、修身养德、安定民众的典籍,是一部圣人"学易,可以无大过"的教化之书。《象传》极力主张设立教化以化民成德,并与不言之教、无为之化共同构成人文教化的根本途径。强调个人的修身明德,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又特别重视培育圣贤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原则,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