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点评 :1 978年王利器先生依据《宋会要辑稿》的相关史料 ,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认为该序不是出自郭象之手 ,引起了中国哲学史界的关注 ,但并未得到认可 ,原因有二 :一是文献证据力度不够 ,二是没有举出有力的“内证” ,说明《庄子序》与《庄子注》之间的思想差异。因此 ,学术界仍将《庄子序》视为郭象《庄子注》的纲领。博士生黄圣平的这篇论文 ,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新进展。尽管在文献方面做了更细致的梳理 ,并对真实作者的时代和身份作了推测 ,但是该论文最突出的特点 ,是从“内证”角度对所谓郭象《庄子序》证伪 ,指出了该《序》与《庄子注》在义理方面的抵触之处 ,证据有六条之多 ,尤其是对两者“方外”观念差异的分析 ,准确到位 ,可备一说。避开当代前辈名家已反复讨论的重要课题 ,在相对冷僻的领域拓荒 ,对后学者来说不失为好经验。但富有首创精神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正面进攻学术重镇 ,却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所在。犹如在魏晋玄学领域无法回避郭象那样 ,研究郭象则无法绕开《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它关系到对郭象玄学理论主旨的理解。我长期在郭象哲学外围俳徊 ,近二年试图进入其内部 ①,深知这个论题的份量。读黄圣平文赞赏其勇气和敏锐 ,“后生可畏”。王晓毅  相似文献   

2.
王利器先生《<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断定现在通行的三百九十九字的《庄子》郭象序是伪作,而认为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的二百二字的后序才是真正的郭象的《庄子序》,主张以这篇后序来代替今本序文。我们读后有几点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王利器先生断定今本序文是伪作的根据不足,《旧钞卷子本》的  相似文献   

3.
西晋时期,郭象的独化论可以说达到了玄学理论的高峰,如果将郭象的思想看作是向秀思想的发挥,那么<晋书·向秀传>所称誉的向秀<庄子注>之"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无疑可适用于对郭象玄学的评价.但是,在这"自足一时"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的发展,特别是佛教思想的开始流行,人们的欣赏口味逐渐变得多样化,对郭象玄学也就感到不满足了.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张湛<列子注>走上了玄学舞台,对玄学理论进行了新的修补.  相似文献   

4.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今通行本<周易>简称今本,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本或帛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称竹书本,将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竹简<周易>简称阜阳本,将刊发于<文物>1984年第3期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简称<文物>本,将廖名春先生整理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经传释文>简称廖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郭店楚墓的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的"性命"以及传世文献的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因而以刘先生之说为根据的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的结论均不可靠.  相似文献   

6.
"元二"解     
元二之灾,乃汉人习语.前人读两<汉书>,或以"元二"为元年、二年之省称,或以"元二"为"元元"之错讹,均不得其解,因而导致了对某些史料的误读,兹试辨析如下. 按元二之灾,意指一元中的第二次灾难.汉自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行<太初历>,成帝末刘歆改编为<三统历>,以四千六百十七年为一元,据<周易>爻数、营数推演,其中有九次阶段性的厄运.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的成书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本文结合有关史料,考证和分析了<太平经>成书过程的具体演变情况.作者指出,"洞极之经"是<太平经>成书的中间过渡环节,该书之编撰想法似源于王莽执政时期.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刊物2001年第8期刊登<别让"真实"遭尴尬>一文,就<四川日报>记者敬永祥因揭露海灯法师而被法庭判决败诉一案提出质疑:某些虚伪的"事实"何以能在一审、终审中被法庭采信?文章指出,"法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是少数或地方长官意志的体现","法律毕竟不能创造或伪证事实性真实".这些言论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老子>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老子>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老子>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已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道德经>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道德经>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道德经>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亦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曾提出,帛书<五行>篇的经部为子思所作,说部为孟子所作,并以竹简<五行>篇文本为据,专门就经部作为子思的思想进行过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14.
拙文<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诠释的面向--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起>(<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刊出后,引发了一些反响(包括疑问或质疑).其中有的学者指出,该文引述和处理了大量的史料,充分而翔实地展示了问题本身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也扼要地清理出当代视野中几种可能的诠释理路与"面向",但作者本人的观点似乎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于相关讨论在当代伦理与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郭雍是兼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属于程门支流.郭雍秉承义理解易之风,推崇二程、张载而又自成一家.郭雍反对象数派的<河图><洛书>衍生大易的观点.他认为<易>为圣人明道之书.到了春秋时期,大道不行,卜筮成为主流.<易>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所作.对"道、象、数"的关系,郭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雍还认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是程颐的学生,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就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阐明圣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16.
刘虹先生和孙慕义老师合著的<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医学与哲学,2003(24)10:24]一文(以下称<论准生命>),在生命的健康、亚健康、疾病这三种状态之外,提出作为第四种状态的所谓"准生命"这一新概念,并试图以此来消解诸如脑死亡、"植物状态"和重残儿的处置、生育控制、干细胞研究、安乐死的实施和克隆人等长期困挠着伦理学界的问题.这种在伦理学基本理论上的大胆创新,是现代国内伦理学研究并不多见的,因而难能可贵,值得大力提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论准生命>一文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本文想就此方面提出管见,就教于二位先生及其他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所载<恒先>篇,是一重要的思想史文献.整理者李零先生作了精当的释文和考释.①我们在李学勤先生的带领下,2004年4月2日在思想文化研究所进行了会读.②笔者后以自己在这次会上的发言稿为基础,并参照李学勤先生和李锐的会读意见,写成<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一文,分别发表于4月16日、22日的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其间,李锐有<<恒先>浅释>③、朱渊清有<"域"的形而学意义>、④李学勤先生有<楚简<恒先>首章释义>⑤等作.而李学勤、李锐之作,则主要是4月2日会读时的意见.再后来,网上有关<恒先>的论文就愈来愈多了.本文在修改时,凡吸取了新见之处,均一一注明,以示不掠人之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儒家伦理与我们观点的再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史>于2003年第3期刊发了黄裕生先生的<普遍伦理学的出发点:自由个体还是关系角色>(以下简称"黄文").在该文中,黄先生除了对儒家伦理提出了系统的批评外,同时还不点名地批评了郭齐勇对儒家伦理的诠释,故郭齐勇、丁为祥也就以<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以下简称"郭文")与"黄文"商榷.  相似文献   

19.
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解易有返归汉学的倾向,着重于象数的阐发,其阴阳相须的"易理"思想,有别于易学史中义理派之"义理".尚先生认为"易理"是存在于<周易>自身的本然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的阴阳之理乃"易理"的具体的内涵,进而指出在<周易>经传文中屡次出现的"敌"、"类"、"朋"等概念,正是针对"易理"之中的"同性相敌,异性相感"的阴阳关系而产生的.其中,阳与阳或阴与阴同性相遇为"敌",阴与阳异性相遇则为"类"、为"朋(友)".对比帛书<周易>中的"敌"、"类"、"朋"的相关论述,发现尚氏所谓的反映阴阳关系的"敌"、"类"、"朋"并没有在帛书<周易>中展现出"<周易>根本定例"的特征.尚先生的"易理"虽然讲求阴阳之理,但落实到经文的注解,却成为一种反映<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爻位关系的体例,从根本上并没有摆脱象数的内涵.而帛书<易传>对于经文的阐释更注重人文思想的挖掘,即对"义理"的阐发,展现出与尚氏易不同的诠释风格与路数.尚秉和先生提出"易理"的概念虽成一家之言,但考之帛书<易传>,我们仍可发现其"易理"思想中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关于帛书<要>篇"诗书礼乐不□百扁难以致之"一句中的"之"、补文、"扁"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全局,通过数列式可能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否定了以下几种情况:"之"字五道说、古法说:补文之不足/及/止百篇、不读百篇/遍等目前学界已经存在的五种说法,以及不足/止/及百通、不(言系)百篇等四种可能,进而肯定了"不 (籀)百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