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罪犯自杀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监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给监狱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工作实践中看来,近年来受社会发展、罪犯构成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罪犯自杀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监管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为了有效实施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减少罪犯因为情绪失控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确保监管安全,如何有效进行罪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显得重要而迫切。循证矫正理念是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得到引进的,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来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1,它为创新罪犯自杀危机干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就循证矫正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罪犯自杀危机干预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自杀人数的上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1]。对自杀患者进行行为学分析,实施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及认知干预,对提高自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和抢救成功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5年中自杀患者的的行为学及心理分析,应用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分析和干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学生的自杀已成为社会、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自杀已成为社会、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伦理道德对自杀的基本价值态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防范自杀的道德干预机制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防范自杀的伦理机制,从而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呈现或价值实现搭建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自杀是由严重心理危机导致的行为.通过描述自杀高危人群存在的时代状况,从社会学与心理-精神病学的维度分析了高危人群的自杀成因,进而对其自杀前的异常言行表现、自杀的方式及当前各种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同时,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自杀及其预防展开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控自杀动机低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在有认知资源时要显著低于无认知资源时,而高自我决定的大学生在有或无认知资源时内隐层面对自杀的赞同程度无差异显著。说明内控自杀动机在认知资源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酵母的适应性自杀、动物界的类自杀现象、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自杀的事实及目前对于自杀行为生物学机制的探索认识,提出自杀行为可能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并且还可能具有一定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在漫长进化中获得的人类强大自我意识对于自杀行为起消长性作用,但似乎这种强大自我意识并不能彻底压制自杀行为,也不能把人类顽固的自杀行为完全归咎于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人类自杀行为可能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根源.  相似文献   

9.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相似文献   

10.
自杀问题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卫生症候之一,从关怀哲学的视角探究自杀防控理念的历史源流、现实境遇、临床困境与价值诉求,经由医患关怀的和谐转化,医务人员可以在防控自杀病人的进程中达到“关怀”与“防控”的知行统一,一方面为自杀病人提供文化关怀的防控脉相,另一方面为医护人员在自杀防控的实践运用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自杀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 ,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趋势 ,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日本学者对自杀的内涵、分类、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动机、手段、自杀前的心理特征和自杀预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自杀现已成为人类死亡十大原因之一 ,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而 ,从政治、经济、社会、疾病、文化等多视角来寻找自杀的外部原因 ,对探究这个重要的伦理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科索沃问题不仅面临北约、欧安组织、大国等政治军事干预,还受到外部国家、宗教组织、宗教领袖和宗教集团的宗教干预.冷战后发生在科索沃的外部宗教性干预是宗教作为国际关系中日益活跃的复兴型政治元素影响地区安全的重要例证.宗教信仰为特定干预力量提供了可以决定社会支持程度的公开理由.宗教不仅是外部干预的原生主义自变量,还表现为政治利益驱使下的博弈工具.外部宗教性干预本质上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其动力源演进为维护宗教势力的护教、发展宗教实力的传教以及打击竞争性力量的讨伐异端.一般情况下,外部宗教性干预是国际政治领域干预政策的补充和调适者.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青少年对身体的满意度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自尊是否在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采用身体不满意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自尊量表和友谊质量量表对来自湖北、安徽、河南、吉林四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身体不满意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友谊质量在身体不满意通过自尊影响自杀意念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友谊质量较低的青少年中,自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因此,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很重要的因素.着重介绍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发展沿革,大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孙和平 《哲学研究》2012,(8):81-89,113,129
本文写作之时传来美国"死亡医师"科沃基恩(J.Kevorkian)的去世消息,他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平静离世。①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在先验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揭示自杀的风险性质。在蕴含式A→B(如果A,那么B)中,若只有当A为"真"而B为"假"时A→B才是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自杀心理学中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评述性的介绍了国外自杀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自杀评估方法中的危险因素一保护因素核查法、七方面甄选法这两种针对群体的自杀危险性筛查方法;自杀状况表格评估法、四阶段过程评估法、自杀事件的编年体评估法这三种针对个体的自杀危险性进行细致评估的方法.最后做了简要评论,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对我国自杀评估研究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杀是抑郁症最悲惨的后果。据估计美国每年有300000人自杀,其中30000人因此死亡。自杀者亲属和朋友经常的反应是:“他怎么会走上绝路,真是无法想象。”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