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右派和左派知识分子都在挑战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当代适用性.右派知识分子如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而左派也在质疑阶级分析和生产方式等概念是否适用于当下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2.
陈赟 《管子学刊》2024,(1):89-101+2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在这篇文章里,胡克主要借助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虚伪的人道主义与道德理论,来歪曲、污蔑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并进而“论证”这种经验“驳倒”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一、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上,胡克首先用生产力论去曲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宋宏 《学海》2005,(3):118-122
引言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国际间的冲突和西方国家内部存在的种种危机并未因此得以消弭,反而更加引人注目了。几乎在福山抛出颇为乐观的“历史终结论”的同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尾随而至,给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而言,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激进民主浪潮挑战了自由主义对民主的规范理解,也显示了西方国家政治系统的危机,这刺激了西方思想家对民主问题的深层思考。在《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一文中,查尔斯·泰勒忧虑当代西方民主国家的…  相似文献   

6.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福山看来,推动历史前进的最终动力是人的"激情",自由民主理念因满足了人的"激情"而终结了历史,但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末人"的出场。末人世界面临两个挑战: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激情"的满足依然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激情"有被泯灭的危险。走出"末人"困境的出路在于重建道德共同体,保持"激情"与自由民主的内在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有其起点,又有比较确定的行程;自由是世界历史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另一个名称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但这些说法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对于历史终点的问题,黑格尔原本就交待得不够清楚,加上《历史哲学》各版本差异较大,没有一个经过黑格尔亲自审订的版本;历来的学者又聚讼不已,使得讨论这个问题变得困难重重。本文打算区分"历史终结论"的各种含义并逐层讨论,确定黑格尔究竟在哪个层面上认为历史终结了(如果有的话)。  相似文献   

9.
一对“专政”而言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它对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而言,是与“专政”这个范畴相对立的;对于根本利益一致的人民内部关系而言则是与“集中”这个范畴相对立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底,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自由也是这样。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  相似文献   

10.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1.
《论民主》一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内民主,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的虚伪性。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在如何搞清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民主。《论民主》一书认为,实现民主离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命题的提出及内涵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始终是摆在执政党面前一个重大、复杂、敏感的政治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唤产生“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实践迫切要求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内涵,应包括三大内容:理论上解决对宗教问题“怎么看”,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制度上(体现在法律、法规上)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存在前提、活动方式、社会作用及基本走向等问题。实践上解决处理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究竟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选择论”?其实,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因为唯物史观的决定论和选择论思想是相互包含、融为一体的:它讲的“决定”,是“选择”背后的“决定”,以承认人类历史活动的选择性的创造性为前提;它讲的“选择”是“决定”条件下的“选择”,以承认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决定作用为前提,二者表达同一个思想:人类自主选择和创造历史的活动遵循和  相似文献   

14.
在这篇文章里,胡克在批评历史哲学中的狭隘经验主义和超经验的“形而上学”这两种倾向的掩饰下,集中火力攻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旨在调和阶级矛盾的所谓民主主义历史哲学来同它相对抗。一、他依据皮耳士的实用主义意义论,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惯常的表述和应用”,“把命题变换成为一个非经验的表述”;二、他攻击“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命题是“虚假的”,因为美国的“华格纳劳工关系法案是说明国家在某些时候是反对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的证据”,“那个迫着要国家让步的力量,在实际上乃是控制国家的力量”;三、他说“随着现代极权主义国家的产生,经济上的考虑就成为次要的,而政治上的考虑则成为主要的了”,例如,“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就西方而论,它是为了保卫它的民主制度而战的”,再如,“民主国家的国内经济,是服从于为了政治目的而实行的控制的”,四、他认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冲突”,“不是存在于资本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而是存在于民主主义和极权主义之间”,这个冲突的和平的还是非和平的解决,“取决于一个对核能的一切资源的国际控制和视察的”“计划的命运”;五、他说“技术的进程,却远远地走在社会化进程的前头”,“科学的进步已经把我们抛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自由王国;六、他提出了一套“民主主义的哲学”,这种哲学:(一)、“把政治民主的价值看作是主要的东西”;(二)、“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从人们所共有的东西出发,探究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的可能性,而又保持一切可以和使他们的冲突获得和平的良好的结局相容的人类区别”;(三)、它“既不需要一种官方的形而上学,也不需要一种官方的认识论,而只需要一套同我们在任何经验的探究中解决真理的争端时所认识到的规则相类似的可行规则”。  相似文献   

15.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一词,人们常常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它,如“民主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主义”等等。由于“民主”概念有不少用法,而且人们还赋予它各种意思,所以,要了解“民主”概念的涵义和实质,需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日本以“神道非宗教论”为依据,使“信教自由”与“国教”(国家神道)相并存。不过,“神道非宗教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梳理近代日本“神道非宗教论”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最初由真宗团体从“信教自由”立场出发而提起的“神道非宗教论”,在被政府以“神社非宗教论”的形式采纳后,逐渐从一种“防卫”措施发展成为“信教自由”前提下,国家神道“国教”化的理论依据,为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盟军主导的民主化改革中,“神道非宗教论”失去依附,最终不得不“销声敛迹”。这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依据“神社非宗教论”所构筑的“世俗主义国家”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18.
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纪克思主义的斗争十分尖锐。这一斗争,是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发展而来的。当时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哲学史问题的论战上。它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社会学会议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和资产阶级社会学代表之间展开的思想理论斗争的一个最为尖锐方面,就是讨论“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及其问题”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次全会上以及在下面四个工作组:“马克思主义”组、“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组、“职能主义”组、“理论的模型与形成”组里都进行了讨论。本文作者在会议的全会上作了《论苏联社会学研究的某些理论原则、问题与方法》的报告。在“马克思主义”小组里Ф.В.康斯坦丁诺夫作了《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的报告。在我们所作的、并为全会所讨论的报告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某些原则性的  相似文献   

20.
张晓东 《学海》2002,3(4):15-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三重蕴涵 :第一 ,从性质上说 ,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即“坚持与发展统一论” ;第二 ,从实现途径上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断结合 ,即“不断结合论” ;第三 ,从价值本位说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 ,即“实践本位论”。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