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2.
读不懂的海德格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1,(3):72-76
人们读不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有各种原因 :不仅有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重大差异 ,而且他本人的许多表述和论述也确实不清楚。但我认为还有一条比较主要的原因 ,即翻译问题。尤其当我们以“存在”来翻译他所说的“Sein”时 ,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围绕“存在”这一翻译术语的问题有许多 ,本文只想探讨其中一个方面 ,即本来是可以读懂的著作 ,由于我们的翻译而变得无法理解 ①。下面举例加以说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第一章第一节论述探讨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他从过去一直流行的三种看法出发进行论述。这三种看法是 :其一 ,存在…  相似文献   

3.
“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哲学中,“是”(Sein,being)与“真”(Wahrheit,truth)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自巴门尼德以来,历代哲学家,特别是大哲学家,包括亚里土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我们对“Sein”和“being”的翻译多种多样,主要有“存在”、“在”、“有”、“是”,等等,其中尤其绝对以“存在”和“在”为多。我认为,以“存在”(“在”和“存在”区别不大)来翻译和理解“Sein”和“being”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十分严重,因为它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对西方人所探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 ,历来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 ,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有关的诸多问题仍然是一大谜团 ;近年来 ,“是”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哲学界的讨论 ,与我们讨论了整整大半个世纪的汉语判断词“是”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当我们超越传统语言学 ,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而又以严格的语言科学方法来探讨“是”的问题时 ,我们发现 ,“是”之所以发展为判断词的全部秘密就在于 :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西语 (本文在未加特别说明时以英语为例 )tobe相当 ,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观念于一身。一 tobe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真”是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由于该词本身的特性,它的语义特征在日常使用中并不明显。围绕“真”有许多讨论,形成不同理论。这样的讨论和理论既有语言学层面的问题,也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戴维特详细分析论述了这两个层面的差异,并试图说明二者的优劣以及孰为先孰为后。无论他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不管他的论证是不是充分,他的文章至少是一篇出色的综述,从中可以使我们大致领略当前关于真之形而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一语,首出于《庄子·寓言》,即“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倪。”历来的庄学研究者多注重“卮言”之表层语义,即视其为文学意味上的某种写作技巧,而完全忽视其所蕴涵的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学”的意义,即“道”之意义何以被诠解的语言学之路(在这条路上,或许折射出同西方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之所谓“现代语言学转向”对治的别样光彩。当然,这是本文不宜深究的另一有趣话题)。笔者以为,“卮言”(其它二言只是扈言的文体形式,详后),实际上是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它涉及的问题远不止语言运用的技巧层面,而是…  相似文献   

7.
古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二个基本方面。“器”涉及人类社会的物质环境,没有“器”,人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道”则涉及人类对生存意义和发展方向等根本问题的追问和评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但是,关于“道”的形而上学在古代社会经历过漫长的辉煌历史后,遭到了近代实证科学的冷遇。在十六、十七世纪,当近代欧洲的哲学开始摆脱神学的羁绊时,就已出现了反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倾向。由于实证科学和科学主义的迅猛发展,形而上学像一个失去劳力的老人一样,面临着对自身生…  相似文献   

8.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9.
“强者/弱者政治学”是浙江大学包利民教授提出的一个政治理解模型。如要恰当理解提出这一模型的目的,必须结合当下对“古今之争”问题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语言表述的研究。本文认为该模型的提出基于以下三层考虑,一是在理论层面上回应西方古今政治哲学思想的争论。二是在现实层面上对体现为“古今之争”的“中外之争”问题的回应,其三是在汉语政治哲学修辞表达上的更新。这些考虑是否能得到落实,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由后人编辑而成,经历了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翻译和解释。我们自己也有中文翻译著作和研究解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后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我感到,若想真正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并搞好对它的研究,必须首先注意语言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和研究其中的einai以及与einai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短语,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它们形成的。做好这个工作,可以说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基础。 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中,首先存在着翻译的问…  相似文献   

11.
中西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以《论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义”原本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解释佛经的方法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对于这句话 ,《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 ,认为可以量度 (格 )经文正义”。冯友兰说 :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① 既然是类比 ,当然不会确切 ,据说 ,“格义”之法被鸠摩罗什更加确切的翻译法所取代。但我很怀疑确切的翻译能够离开两种语言之间的类比 ,比如 ,汉语佛经中“有”和“无”、“空”等术语的意义 ,是否能够离开与道家思想的类比呢 ?“格义”在佛经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证明,先验指号学可以理解为第一哲学的一种新范式,就是说,可以理解为语言分析范式的完成。语言分析范式作为第一哲学的第三种范式是继承前两种范式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以及康德意义上(或从笛卡儿到胡塞尔的近代哲学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意识的先验哲学。在我看来,新的范式可以“扬弃”(在黑格尔意义上)以前的两种范式。  相似文献   

13.
我们如何来理解和翻译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要知道这是笛卡尔整个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基础,它究竟是"普遍数学",还是"普遍科学"?它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通过梳理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和形而上学概念就会发现,他的这个神秘的方法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即其中的秩序思想蕴涵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变革倾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更应该把"mathe- sis universalis"理解和翻译为"普遍科学",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和翻译为"普遍数学"的话,就削弱了笛卡尔哲学更加突出的形而上学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14.
对比《管子》两个英译本对《牧民》《权修》《立政》《枢言》《法禁》五篇中7处包含“耻”字的语句的翻译,不难看出,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核心术语的翻译,对于核心术语,应尽可能采用语义翻译,而且应尽可能保持术语的前后一致;不能采取语义翻译的部分,应根据上下文内容保证译文的语义合理性;对句子与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的语即英语的语法规范,保证语言的地道流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关于存在、知识和文化的最高的和超经验的原则的哲学学说。“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是安德罗尼克·罗德斯基(公元前一世纪)在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进行系统化时提出来的:关于“存在物的主要种类”一书(《形而上学》应当是在《物理学》之后。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与对哲学及其对象和在文化中的功能的理解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在20世纪的哲学中,各种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得到了发展。在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中,有许多重复在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中甚至在前康德哲  相似文献   

16.
刘明 《哲学动态》2013,(1):63-67
在道德哲学中,道德责任的问题可以被简述为:在何种意义上,一个行动者应该对其某个行动及其(或其)后果承担道德意义上的责任?当前对道德责任问题的哲学探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形而上学的层面,一是道德实践和日常道德的层面。不过,不论在哪一个层面,当前大部分的相关讨论都试图仅仅借助某种理解的自由或自主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这种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它往往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18.
我们时代的问题确乎太多,但无论如何,公民美德都在最突出且难度较大的问题之列。这既有直接可感的或经验层面的现实理由,又有间接的或超验层面的理论理由,还有较具“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理由。公民美德凸显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性急迫课题,实际上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公民美德问题已然较为严重,此谓之公民美德问题之重。相较于一般公共议题,公民美德显然更为敏感、更为复杂,因之更具争议性,其公共效应也更为复杂久远,此谓之公民美德问题之难。明乎公民美德问题之重之难,实际上也就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探讨这一论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此当所谓“问题意识”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术语:endliche heilige Wesen。按照流行的译解,这是指与"无限的神圣存在者"(神)相对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关于该术语,国内学者有如下几种理解: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所有人;达到最高道德阶段的智者或圣人;康德宗教学著作中的耶稣或圣人理想;人和天使;天使。但是,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偏离了康德的比较框架,未能准确把握endliche heilige Wesen在道德状态上的超人性,以及相对于人类道德进步的终极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术语应该被翻译和理解为"终极的神圣存在者"。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命题的困境和马克思在形而上学领域中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理解从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的转向,就应该理解传统哲学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上的困难以及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形而上学命题中的二律背反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近代,人们对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夫对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有系统的和恰当的分门别类的工作。黑格尔认为,这种分类直到他那个时代仍然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权威。(黑格尔,第4卷,第189页)沃尔夫认为,形而上学可以被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体论(ontology),它是论述各种关于“存在”的完全抽象、完全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