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关系如  相似文献   

2.
道家与范缜     
据著名学者陈寅格考证,范缜的家世夙奉天师道。他在分析两晋南北朝信奉天师道的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三种态度时,首先举了范缜的例子,认为“为保持家传之道法,而排斥佛教,其最显著之例为范缜。”(《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此说新颖独到,是可信的。本文拟就道家思想对范境的影响,再做些论证。一道家自老子创始,至庄子而形成学派,到汉初又演变为黄老之学,曾一度凌驾于儒学之上而成为统治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虽再没有获得高于儒学的地位,但它已经形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与主流派儒学相…  相似文献   

3.
罗映光 《宗教学研究》2006,1(2):157-165
蒙文通先生是蜀学发展过程中承先启后的大师,其道学思想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博采各地众家之长的特色和优势。蒙先生根据其“古史三说”、“古族三分”、“文化三系”的理论,从先秦仙道三派考证,到道家南北二派辩析;从道家道教产生溯源,到上古民族地理甄微;从道家黄老学论演化,到道教“五阶三变”归纳;从重玄道论发掘开创,到道佛相互渗透阐释;从道学理学内在联系,到辑校道书发微钩沉。本文对蒙文通先生在上述研究领域不拘成说、不苟附和的创见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论著,使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变成“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可谓大陆新儒学研究首屈一指的代表者。而《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先秦的原始儒学和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新”在何处?学者们各有所见。过去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新儒学之“新”在于熔儒佛道为一炉,或曰吸收和改造佛道从而创新儒学。例如,范文澜先生指出:“宋学是以《易经》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集》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曹聚仁先生也说:“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家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  相似文献   

6.
有关“道学”定义问题,向来存在不同理解。本文所谓“道学”指的是道家与道教之学,而“道学研究”则是道家与道教的现代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在四十年间走向全面复兴,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道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人学,而且将孔子的“为己”之学发展为“自为”之学。由于孟子把人视作为自为的主体,因而把不为孔子重视的心的地位突出出来。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墨老都没有论心的话,第一个注重心的哲学家,当说是孟子。”(《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张先生的话可谓卓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确实是孟子最先提出关于心的学说。“自为”之学和心说的提出,是孟子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一、从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孟子的“自为”之学儒学是在一种…  相似文献   

8.
十数年前 ,周洪才先生在曲阜师范大学期间 ,我曾经拜读其《两汉书研究书录》 ,那时即佩服其文献目录学之功力。他供职于学校孔子研究所 ,与历代儒学典籍打交道 ,颇留意于当地艺文著述。作为孔子故里 ,曲阜实为学术繁盛之地 ,历代著作琳琅满目 ,学者每有难以搜求之叹。周洪才先生将散见的历代著述裒为一辑 ,成《孔子故里著述考》 ,广搜博采 ,深研细求 ,裨益学林 ,自不待言。该书皇皇八十余万言 ,实乃一部“孔子故里艺文志”。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先生誉其为“传世佳制” ,可谓恰如其分 !研究中国学术 ,不通目录 ,难以言治学。古代艺文、经…  相似文献   

9.
<正> 一 1933年出版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载有陈寅恪先生为此书写的一篇著名审查报告。报告宣示了陈寅恪对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的一些基本论断,也表明了陈寅恪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基本立场。报告劈头即说: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11.
1985年11月,在我的故乡湖南湘潭召开了首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那次会议在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突出地提出并讨论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针对海内外颇为流行的“儒家主干说”和八十年代重新泛起的“复兴儒学”的主张,部分学者根据历史事实,在会上大讲“儒道互补”,并明确提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名源汇流的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主干”的论点(参见《求索》1986年第1期)。在会  相似文献   

12.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14.
陈亮在历史观上同朱熹的论战,为时贤所重。但对其思想“过渡阶段”的著作《西铭说》,却少有研究。陈亮一方面汲取了道学以“理一分殊”诠释《西铭》义理的理路,另一方面又持守经验论立场,拒斥道学所构建的道德进路的本体论,向道学以即超越即内在路向诠释“理一分殊”的思想提出挑战。《西铭说》由“以身体之”的角度,视“理一分殊”为整体部分关系,以“定分”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理一分殊”。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发展到汉代,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家的气论学说衍变成了元气说,并以此形成了宇宙论的体系;道家思想与儒学相融合,使儒学的理论思维进一步深化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换;道家思想向经学的渗透,有效地消除了汉代经学的非理性因素,增强了经学的理性成分;道家思想也为汉代的社会批判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回儒对话——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思想家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就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提出了“以儒诠回”、“以回补儒”的观点,凝炼地概括了伊斯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互动融合的关系。美国日裔学者村田性子认为,中国哲学中“易”的思想内涵与伊斯兰《古兰经》的主旨十分契合。以色列学者若费尔·以色列(Raphael Israel)指出,中国本土的儒学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穆斯林中的神职人员,然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与伊斯兰的网络状的社会分层的思想格格不入。另一位研究中国伊斯兰的学者德·欧龙(D’Ollon…  相似文献   

17.
蔡宏 《中国道教》2001,(2):18-22
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清代以后,发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内在的生命力仍时时在世人面前展现,它启发了一些现代科学家的思维,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相似处,它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中说:“21世纪的带头学科将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生命和认知科学领域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①道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从科学、生命和环保三个方面对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些探索。一 科 学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转到英、法、德等…  相似文献   

18.
帝道学说作为秦汉道家的政治理想,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理源出于天帝为万物化育者的思想,经《庄子》对帝道学说进行阐释后,帝道学说以"体道者帝"为学说本核,并在《黄帝四经》中被论述为"道生法"。而其因循之论和无为之政,成为汉初黄老之治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道学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安徽省成立道家文化研究所侧记王光照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国民精神的渗透很深,它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当今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为了促进对道家文化的研究,日前安徽省成立了道家文化研究所。由任吉梯教授任所长,并荣聘国际知...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以儒学为"中国文化之根柢",认为儒学从根本上说是唯物的,孔、孟之说与唯物论实不相悖,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认为各有宗旨而主会通。就儒、道而言,认为儒学与北方道家同源于仁义,儒家之克己复礼与南方道家心斋坐忘之学异曲同工,二程之学实出于陈抟。就儒、禅而言,两者虽截然不同——儒学为性学,重工夫,主有善有恶;禅宗为心宗,只见心体,主无善无恶,但皆主理事不二,儒可通禅并可摄禅。蒙先生的儒学观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