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由,生发于社会,演绎于概念,它以思想移居的方式构筑了自身的历史。社会史与概念史交织的每一个时段都以思想驿站的方式标度着人类对自由的领悟水平。以概念史观之,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的鼎盛时期,自由的概念是缺位的。希腊化时期,自由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次变成为人类反思的对象,自由的概念史才开始其观念的里程。从发轫于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的对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最初觉解,到近代社会形而上学自由观的确立,自由的概念一经生成,便乘着逻辑的翅膀飞升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精神轨迹。而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批判所创立的"历史科学"则为自由概念史开拓出"社会现实"这一新的思想栖居地。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一次自由的思想移居,它并不是自由自身发展的断裂,而是关于自由的一个新的理论视域的开启,是自由从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扬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性自由观,提出了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信仰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展示了信仰、自由意志和理性三者之间富有张力的依存关系,实现了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自由观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复兴,但由于从根本上并没有克服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现实的人的自由、理性与信仰在黑格尔哲学中都被消解了。即便如此,在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那里,奥古斯丁确立的思维范式依然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作为存在物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活,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公共生活因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历史常态。遗憾的是,社会公共性的历史形态因存在各种悖谬而为人诟病,以至向往自由生活的主体渴望在个体化生存中体验诗意栖居的可能。这样的文化选择使人们诉求主体性时代并沉浸其中,但主体性的完善不能离开公共时空,公共性的缺失使主体性遭遇困境甚至使人们感到虚无。当人们在主体性反思中探求超越现实境遇的可能世界时,社会公共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自由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纯粹理性批判》表面上是讲认识论,实际上却是在为人的自由开辟道路,《实践理性批判》虽主要讲道德,“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①本文试图在对康德自由观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进程。一、康德自由观的历史考察1.苏格拉底与智者派:善与恶的冲突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它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他说:“没有人自愿趋恶,或接受他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是不合人的天性的。”②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只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纯粹的个性”、“抽象的个性”、“个性的绝对自由”等谬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这些谬论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论为基础、用以腐蚀劳动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作者说,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单纯由人的生理方面的种种特征所决定,而是由种种社会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阶级意识是决定个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规定和制约其他因素的作用。在阶级性的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种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仍然存在。但任何时候,个性总是复杂的客观世界的产物,决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是受到束缚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提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口号,虽然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个性却得不到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解放。作者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全人类的爱”、“全人类的道德”等口号的虚伪性,指出这些口号所隐藏的企图是要使劳动人民放下武器,停止阶级斗争。作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面地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发展个性,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则会加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发展。作者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才能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集体主义制度下,每个人享有真正的人的待遇,可以过真正的人的生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就是集体主义的实质。作者强调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同个性自由之间毫无矛盾,反对个人主义和不守纪律的无政府状态。作者最后说,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千里马作业班运动,这个运动是全面发展个性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启蒙精神逆转的理性根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启蒙”与“启蒙精神”的关注与反思一直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可以说 ,兴盛于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的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至上原则 ,不仅使人们从神的监护下摆脱出来 ,而且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主要价值取向。在启蒙运动中 ,存在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即将“人类自由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进步”等同起来。及至 2 0世纪 ,随着“技术理性”的蓬勃发展与不断扩张 ,哲人们开始了新的追问 :以崇尚理性为惟一准则的启蒙动动 ,在理性已充分发展的当下 ,为什么没有达到其原初的鹄的 ,即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而是走向其反面 ,使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奴隶制、封建制时期国家与社会是同一的、重合的,这种现象导致了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泯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与社会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具有历史进步性,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生活的二元化与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有国家复归于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中,内含着对人的自由、本质、发展的伦理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10.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5,(1):104-106,111
康德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为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更在于确立人的自由:他为知识奠基的工作,同时也是划定知识界限的工作,从而为人的自在-自由的存在留下了位置.如果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是通过为知识奠基而划定知识的界限来为自由辩护,那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则通过回答一切法则如何可能来确立与论证自由的绝对性.自由的绝对性使得自由法则成为一切人文科学必须奠定其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个性?承认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共产党宣言》里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恩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还指出真  相似文献   

12.
摆脱世俗强权和宗教神权的禁锢,以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理性和自由”为起点论道德,无疑是进步的。康德沿袭近代理性主义传统,满怀启蒙世人的情怀,从人人平等地拥有理性和自由出发,以普遍法则如何可能为主线,系统论说道德的形而上意蕴,并引导大家回归现实,提出“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建议。其论理方式虽纷繁复杂但很是严谨,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历史任务谈起,沿着康德为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以及如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的进路,探析“理性与自由”作为康德伦理思想论理方式的起点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1983年以来,文化哲学引起了各国哲学家的极大兴趣。近几年我国哲学界也就文化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概述如下: 一、文化哲学兴起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1、文化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哲学认识根据。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封建神权进行了猛烈冲击,从哲学中赶走了神学,从而使人们不再借助上帝、而是通过对人自身的特点和活动的探讨来说明人和人类历史,这就为文化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而16至17世纪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和斗争,揭示了片面的理性方法与片面的经验方法都不能说明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要求人们在方法论上进行新的综合,通过经验地考察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来阐明其规律性的内容,这就为文化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根据。 2、文化哲学是哲学上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由统一走向对立、再走向统一的产物。在启蒙时代的哲学中科学理性与人道目标之间,是不存在对立的。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与自由的理念表征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精神。从这一基本历史理念出发 ,黑格尔自觉地把弘扬理性与自由视为他的历史哲学的根本使命。但耐人寻味的是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始终包含了深刻的非理性主义因素 ,理性与非理性构成了黑格尔历史理念的内在张力。因此我们也许只有从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 -非理性的动力结构的哲学视角出发 ,才能够更深刻地揭示黑格尔历史理念的基本秘密。一、两个世界的理念与理性 -自由的主题两个世界的理念和理性 -自由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由巴门尼德创始、为柏拉图确立的以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辩证法的特殊维度。辩证法的发展与主体性观念的变革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在黑格尔之前,辩证法主要在形式方法的意义上被确立,其特有的主体性演变为主观性和消极性,从而陷入了理论危机。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原则不仅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辩证法神秘化了。主体性观念的变革构成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的重要根据和维度。马克思通过重新设定辩证法的“主体”,将“实体即主体”变革为“人即社会”,以实践主体的现实性和解放性指向消解了以往辩证法的主观性和消极性,实现了对辩证法的理论变革,确立起作为“社会历史前提批判”的辩证法。在此意义上,辩证法成为捍卫社会生活的丰富总体和自由个性的自觉意识,展现出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德国人所特有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语言 ,对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的主题作了深入而辩证的反思论证 ,并由此肇始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晚年康德的历史理念是他对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精神进行反思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没有像黑格尔那样通过一部体系完整的巨著去阐明考察世界历史的基本哲学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考察世界历史范畴下各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 ,他以其深刻的哲学智慧提出了思辨历史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先行的基础。一、历史理念 :大自然、理性与自由康德的…  相似文献   

17.
责任概念本身具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西方责任伦理思想产生了"习俗伦理责任"、"类理性责任"与"道德责任"三种责任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社会里,人的责任是个人对自己所在社会结构的习俗伦理责任.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外在自由的类理性责任.后现代社会里的责任为个人基于主体意志(内在)自由的道德责任.后现代社会的个体化使得责任解除了外在结构的要求,走向了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世界观因社会体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而有所不同。中西方人的这些观念因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差异甚大。中国文化素以谦虚礼让、中庸平和、修身养性等作为为人处事的指南,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奋斗、人格独立、个性张扬等。在这些显性的东西之后,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主流文化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无一不透射着西方基督教文化“人神共世”的宗教蕴涵。因此,解读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精神特质成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在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获得预想的结果。这时才有自由。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的统一。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根据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从盲目的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状态,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科学医学与中医都是不同传统的医学,两者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平等的地位,都有内在的结构标准。作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医学,它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威,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中的医学。自由社会中的医学,应是给予人们自由选择不同医学的权利,而在理性社会中的自由,只是给人们接近理性"西方人"的自由,传统医学的发展,在科学医学的优势中并没有体现社会的自由向度。在自由社会中,不论是科学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能充分体现医学其实践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