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意义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领域。”(黑尔德,第74页)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概念用于研究“意识的意向性”,而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那里,这一概念则用于研究“此在的在世”和“身体的意向性”。本文的思考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概念出发,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对整个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隐含着困难——“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不能让我们真正面向世界,不能真正解决心物关系问题;第二部分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是要阐述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或理论,而旨在说明胡塞尔为何认为他的意向性概念对哲学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笔者拟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经验的模式、哲学在理解经验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对哲学研究范围的表面限制等问题作些评论。其次,笔者将简要地对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及胡塞尔思想的来源作些说明。本文不奢望详尽地论及以上问题,甚至不拟详细叙述胡塞尔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只是想发掘并传达胡塞尔在探索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他所谓的用以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的技术力量——“意向分析”时所产生哲学的解放的意义。Ⅰ.正如弗勒斯达及其后继者多次指出的:胡塞尔的意识经验理论是两种思想影响的综合产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它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能不对它加以研究和探索。一、哲学中的意识问题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中意识的概念是和哲学中的意识概念相联系的。关于意识的本质与起源,一直是科学与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正是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军对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之一,他的思想既是西方近代“两个重要而背驰的哲学流派的源泉”(罗素,第92页),也是两大重要而分歧的美学思潮的源泉。无论从西方哲学史还是美学史看,笛卡尔的地位和贡献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西方美学史发展看,笛卡尔的主要影响和贡献是他所创立的理性主义哲学为近代理性主义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他的具体的美学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一新的哲学基础上的。胡塞尔说,笛卡尔的哲学沉思“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胡塞尔,第108页)。笛卡尔所开创的“认识论的转向”,他对于人类理性、自我主体以及先天观念的…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心智哲学,他提出的心身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心身区别和心身因果相互作用,似乎构成了迄今为止笛卡尔哲学的辩护者和反对者的共同领域。笛卡尔给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消解二元对立;或者是修订相互作用论,其后世的心智哲学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前进的。而当代心智哲学对意识的分析也具体体现了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灵实体”的解构。一 意识的难解之谜关于意识的研究所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一种是从主观的角度用内省方法得到的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现象”,我们据此承认意…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这个表达———如海德格尔所说———即便在胡塞尔之后也仍然“不是一个口令 ,而是一个中心问题的称号” ;但同时也为海德格尔以及后世所普遍承认的是 :通过胡塞尔的分析 ,意向性获得了“一种原则性的揭示” (参见海德格尔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所撰写的“编者前言” ,见Husserl,Ⅹ ,S 2 5。以下凡引《胡塞尔全集》仅标出卷数和页码 )。这个基本确定同样适用于并且尤其适用于时间意识的问题领域。因为毫无疑问 ,通过他的意向性分析和研究 ,胡塞尔在时间意识领域中引发出诸多的讨论 ,并且因此而开启了更为宽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王球 《哲学研究》2022,(9):97-106+129
濠梁之辩是著名的哲学议题,然而鱼类是否具有快乐或疼痛的意识经验,哲学史上却难觅其解。哪些动物有意识,我们基于什么理由将意识状态归赋给动物,这在当代被称为动物意识的分布问题。分布问题是“他心问题”在跨物种语境下的延续。诉诸非推论主义以及推论主义中的理论优先进路,无法解答分布问题。虽然类比推理是解答分布问题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工具,但哲学家们对哪些外显特征可以作为类比推理的基本类比项存在诸多分歧。泰尔的“牛顿法则”经过修正,不仅能够解除这一困境,而且有望将分布问题从前科学的哲学思辨推进到一种更合理的多维框架讨论方式中去。  相似文献   

9.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意识和意识的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寄南 《心理学报》1984,17(2):32-38
“意识”一词在今天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了。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载,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是最早用英语“意识”这个词的人。后来,约翰·洛克在一篇哲学论文中提到“一个人总是意识到自已在思考”,他在1600年对这句话又作了如下的解释:“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思想里发生了什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简论胡塞尔的意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论范畴内,康德的理性批判开创了认识论的真正反思时代,但他的提问水平还没有满足彻底前提批判的要求,不是在意识存在中寻找观念建构的根据,而是把意识看成自我的认识工具和作用对象,在逻辑层面上确立自我的认识机能。其缺点暴露在“统觉”描述和范畴的“先验演绎”困难上,不能说明一种逻辑机能何以构造对象和何以切中存在对象。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直接的意识构成中探索认识活动的原理,力求克服康德理性批判的困难。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似乎陷入泥沼,终其一生未能真正展开现象学哲学建构。尽管前后经历了描述心理学、描述的本质心理学和…  相似文献   

12.
不纯粹的现象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在这里我准备站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特别是与胡塞尔有关的一些现象学问题,进而讨论某些更为一般的哲学问题。“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是为了免受现象学话语的限制,这样也许比较容易发现现象学作为“某种”哲学努力的意义和问题。现象学要求“转向事物本身”,但是作为现象学最纯粹代表的胡塞尔哲学却并没有完全正确地执行这一现象学要求。胡塞尔试图使现象学成为一种纯粹的现象学,在我看来,一种现象学如果是纯粹的,那么很可能反而远离事物──当然,这里所谓的“事物”并不是实在而是在意识中展开的世界,即使如此,我…  相似文献   

13.
朱刚 《世界哲学》2015,(4):65-73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因作为其哲学结果之一的解构主义而知名于世,但对他的思想的真正的哲学审视,更应当注目于他的这个和诸如此类的结果的逻辑来源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发现,他与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到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E.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翻译和导引》,但现在我们已知道,1953年,当他还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写成了一部专著:《胡塞尔哲学中的起源问题》(J.Derrida,LeProblemedeGeneseDanslaPhilosophiedeHusserl,Paris:PUF,199Q).事实上…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被西方一些人捧为“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他的现象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胡塞尔的思想在几十年中有较大的变化,其文又晦涩难懂,这给人们对它的研究和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深入研究胡塞尔的哲学是很有必要的。一胡塞尔不赞成实证主义对哲学的看法。实证主义者贬低或否认哲学,通常是认为哲学只有认识论或方法论的意义,如马赫认为哲学是科学的认识论,分析哲学认为哲学只是为科学提供一种分析方法。胡塞尔极力想提高哲学的地位,认为否认哲学具有本体论意义、否认哲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 ,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 :“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 ?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 ?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哲学的本质是隐藏在直观现象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现象学的本质 (Eidos ,Wesen)则是直观呈现的纯粹意识可能性。本质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 ,胡塞尔明确地说 :“现象学在此应被确立为一门本质科学———一门‘先天的’或也可以说是‘艾多斯’ (Eidos的中文音译———引注 )的科学”。…  相似文献   

18.
人类意识的起源是自然发展史中的一次伟大事件。它是一个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课题。 人类意识是由猿猴意识进化而来的。从猿猴意识到人类意识,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产生这个飞跃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意识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颇多争论的问题。正确闸明这个问题,对于克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对于深入揭开意识起源这个“宇宙之谜”,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则上,在所有文化中均可找到与“人格”所指相类似的东西,不过其含义始终忽隐忽显.当我们今天谈论人格、人格心理学以及胡塞尔后期讨论的人格性现象学时,我们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人格”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个体统一性.人格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进路在于对本性与习性的发生脉络的关注与追踪.而胡塞尔人格现象学的思考此前和如今仍然处在这样的语...  相似文献   

20.
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