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常常利用宗教的形式,作为动员群众,组织起义的工具。古代的黄巾大起义、红巾大起义是这样,近代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次利用的具体宗教有所不同。组织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是太平道,指挥元末红巾大起义的是白莲教,领导太平天国革命的是拜上帝会,发动义和团运动的是……?  相似文献   

2.
陈铮 《哲学研究》2022,(3):26-33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充分体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术语的革命”中。将古典经济学的“必要劳动时间”推进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实现了劳动时间之社会性解读思路与历史性解读思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商品推进到“劳动力”商品,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来看,他们恰恰缺失了历史性的解读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阐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它奔腾向前的?在前些年似乎已有了定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尔后,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史学界的许多同志对上述“定论”发生了怀疑,明确地提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直接的主要动力是生产斗争”,“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去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革命是解放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1964年第5期刊載了吉敦諭同志的《“两种革命論”是“經济宿命論”嗎?》一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进一步闡发并論证“蔡美彪同志所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本无可非議”,因此,在农民战争問题討論中,其他同志对此提出的批評,“其結果是无损于蔡文‘两种革命論’的毫末的”。吉敦諭同志对自己的观点,竟然作出如此自信的断語,把一切批評商榷的意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借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級观点和历史主义的問题》一文中,我们曾就中国农民战争問题同蔡美彪同志商榷。在那篇文章里,我們批評了蔡美彪同志关于中国农民战争的四个論点:(一) 历次起义农民“只是以封建的綱紀、封建的理論来反抗封建統治”,起义农民只能以“封建的思想理論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二) 历次农民起义只是“反对个别王朝、个别皇帝和个别官吏”,“却不曾指向那个制度(按:指封建制度)那个阶級(按:指地主阶級)”;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期《文史哲》杂志上开辟了《关于学术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专栏。发表在专栏里的有春龙的《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石书的《谈古典文艺研究中的一种倾向》、王仲荦的《谈隋末农民战争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郑欣的《坚持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的分析方法》。这里把上述第一篇文章摘要如下:春龙在《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与秦庆武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刊载了秦庆武同志《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的文章(以下简称秦文)。读后,感到比起作者以前关于分工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在观点、内容、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同时,作为一名分工问题的感兴趣者,也愿意就文中“新技术革命将会导致职业分工的不复存在”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便与作者商榷。 旧式分工是否等同于职业分工? 秦文在第一部分,对旧式分工含义的考  相似文献   

8.
“两种革命论”是蔡美彪等同志关于农民战争不反对封建制度,只是封建制度范围内的战斗这一整套观点的立足点。吉敦谕同志对这个基本论点作了进一步发挥,并争辩说,他们“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否定了主观唯心论”,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于是,他指责不同意“两种革命论”的同志:“惟其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单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运用曲解的命题对一方展开缺乏根据的批评。”在他看来,又有一些人“冒然轻信一家对另一家的批评,按照他们所提出的命题,撰写批评文章”,因此,“实难公允”,“是不足取效的”。我们在反复研读了“两种革命论”的内  相似文献   

9.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曾认为 ,洪秀全所要学习并搬到中国来的 ,“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 ,那正是西方的缺点。……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近代化 ,并不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全国 ,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6册《自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撇开冯先生的论断是否中肯、妥当和公允不谈 ,他的这些话仍然是意味深长的。我们至少可以说 ,冯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说明太平天国在其总体特征上仍未脱出中世纪的窠臼。但冯友兰先生同时指出 :“也不能说太平天…  相似文献   

11.
《文汇报》今年5月7日发表古詩卓的《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問题》一文,认为起义农民是以和封建制度相反的“平均”、“平等”思想作为行动指导的,不同意孙祚民的《在中国农民战争研究中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級观点》一文为蔡美彪的文章(載《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中的一些观点所作的辯护,并批評这种辯护不是实事求是的。第一,作者不同意孙祚民把蔡美彪的“农民向往发家致富,成为官吏”的說法辯解为由于农民“蒙受統治者的欺骗”,因而“基本上是正确”的看法。作者首先指出,孙祚民曾认为不应把发家致富,成为地主、官吏是农民的阶級本性这一結論加給蔡美彪,其实,孙祚民本人在他的一篇文章(《关于‘农民政权’問题》)中正是有类似蔡美彪的上述看法和这样結論的。作者說,孙祚民在上文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如何评价其历史价值,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长期流行的理论,“五行说”的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只有深入发掘其基本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价值。 五行:木火土金水,既循环相生,又循环相克,由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行说”蕴涵的有机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认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其在古代科学文化中的生命力所在。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刊登的秦庆武同志《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以下简称秦文),探讨了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将导致职业分工的消灭。《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又刊登了郝振省同志与秦庆武同志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郝文),提出了同秦文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本文也试图就旧式分工的外延与内涵以及新技术革命对职业分工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秦、郝二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以就教于秦、郝二同志。  相似文献   

14.
包利民 《学海》2001,(6):5-10
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与基督教的政治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如今这两种思想范式已经大多被看作共时性的并列“资源” ,供当代研究或倡导宪政主义或公民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或共同体主义等不同倾向的人考察或选择。然而在历史上 ,它们曾经前后交替。由于它们既共享一个基本价值框架———“大序意识” ,又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交替中呈现出复杂的交汇、冲撞、张力与互渗。本文将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这两位一身而兼熟悉、并企图综合两种范式的重要思想家为典例分析这一交替。一、古典大序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传统 ,其实有两种…  相似文献   

15.
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一门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情感以及美学思想。作为古典园林体现艺术性必不可少的一项,"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特有的魅力使其成为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感受和解读古典园林中"窗"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挖掘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会对当下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性。文章主要探讨古典园林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窗",分别从古典园林中窗的样式种类以及作用、窗在古典园林中展现出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根据自身感受浅谈对创作的感悟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但对于圣经的诠释历来存在差异。1968年,恩斯特·布洛赫出版了《基督教中的无神论》一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圣经做出了颠覆性的解释。在他看来,圣经并非为神启示的话语,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无神之书。其中一方面充斥着“特殊的主人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作为“农民战争的暴动书”,当中又蕴含着体现反抗、革命精神的四重具象。布洛赫认为,“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因此,他取道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高扬圣经中所蕴含革命精神来促使人们看清教会的真实面目,从而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人世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8.
清代咸同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斗争的影响下,贵州省西南部一带的回民,由盘县大  相似文献   

19.
王锐 《哲学研究》2022,(3):63-73
在近代儒学阐释史上,蒙文通的学术遗产十分值得重视。他从“儒史相资”的方法论出发,在尊重基本历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重新阐发中国史学的经世传统,使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历史著作呈现出来,成为评判不同历史时期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彰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义性。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儒家学说诞生的历史背景,挖掘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之中的批判性格,将其视为形塑中国古典政治传统的重要根基,从而阐释了一种并未自外于20世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政治运动的革命儒学。蒙文通的这些观点,对于思考现代中国儒学话语的重构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本书除概论外,以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开创”、“改造”、“完成”、“终结”为题,较系统、全面地阐述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并指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出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同时该书吸取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新成果,改正了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