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机械论到有机论:文化观念变革与唯物史观研究中的问题刘福森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现实世界理解(理论)的理解,都是在文化观念的自发支配下进行的。观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文化观念变革的深层基础是实践,而其直接根源则是科学的发展。因此,研究文化观念的变...  相似文献   

2.
由陈筠泉、李景源等撰著的《新世纪文化走向──论市场经济与文化、伦理建设》一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着力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当代社会生活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围绕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这些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与市场社会历史分析;树立新发展观,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市场经济与制度伦理建设问题。在新文化建设中正确…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更新和发展的若干问题方真一、以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为根据一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因而从实践出发乃是研究一切文化问题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当前有关文化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上的分歧,都与是否立足于实践的新发展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如何审视不同的文化之间及文化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现代化研究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有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来批评现实文化的状况,也有学者以西方文化的结构和特点来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社会主义文化。这两种视角只看到了某种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一、主体论文化的衰落和知识考古学福柯《词与物》一书的主题是继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接着宣告“人之死”。这一惊人之语实际上宣告了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统治西方文化的主体论的终结。主体论(Subjectivism)是一种把人置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奠基者、创造者和最高目的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的必然产物,它担负着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使命。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发展势头趋于衰落,面临理论上难以摆脱主观主义、实践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变化的困境。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分子、思想家同文化及其传统的关系问题,是去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传统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至今尚未充分展开讨论的一个课题(参见本刊今年第2期本刊记者对这次研讨会的述评)。这个论题是从“传统与现实”这个大题目自然引申出来的,因而不是孤立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作何种解答,取决于他们对文化及其传统同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这个根本性问题持何种看法。全面地考察文化史,不能不同时关注文化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历代思想家创立的观念体系之间的前后相承关系;另一是这些体系同当时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以往的文化研究较多地注意了前一条线索,对后一条线索以及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则有所忽视,甚至置之不顾。但我们也看到,那些自觉坚持唯物史观的研究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思想史的孤立研究,而是把思想史同经济史、科技史、政治史和交往关系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道理很明白,既然文化的发展不是观念自己产生自己、思想自我繁殖的孤立过程,那么,在研究和评价思想家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时,所发生的真正的问题是: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了这些有作为的思想家?亿万群众的实践成果又怎样经过他们的努力而升华为精神文化价值?是什么东西担保他们的努力为社会所理解、认可和接受,不致成为孤立的活动而被相反行动的汪洋大海所淹没等等,正是这种穷根究底的追问,有可能为研究确立合理的参照系和评价的客观尺度,因而能显示文化之哲学研究的优势。探讨知识分子、思想家与文化及其传统的关系,不仅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将有助于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正确认识自己在当代文化变革活动中应有的位置和历史责任,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优势的用武之地,认清卓有成效地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现实途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密切关注,是文化研究深化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借发表李宗桂同志这篇论文的机会,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以期真正深思熟虑的成果在深入的讨论中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评文化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俞吾金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倾向是形式主义。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地注重对哲学文比中的方法论,尤其是逻辑方法的研究,忽视了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对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想基础作深入的、批判性反思;二是在文化研究中把概念...  相似文献   

7.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学海》2004,(3):79-84
现代化的全球性进程 ,生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 ,构成了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面对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后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的冲突 ,以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为条件 ,寻找文化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分类、过滤和选择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而它在实践中的兼容与变异则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动力 ,其平等眼光与内部眼光更是对普适性现代化观念和进程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李大钊"调和的进化论"及"调和之美"等思想,为辩证分析气论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岱年、冯契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推进气论传统的现代化。目前,全面深入推进气论传统及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研究,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来关于生存论研究的各种批评意见中,人们对于在今日中国开展生存论研究、特别是将生存论引入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感到不好理解。这里面存在一些基本的误会,需要恰当申说。更重要的是,问题还关涉到生存论研究的反思与深化。故专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一、当代哲学生存论兴起的学理缘由生存论并不是现代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的专利,它既源于古老的生成论思想,也源于最早的哲学存在观念。但是,生存论一开始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领域,而是杂陈、潜居于各种自然主义哲学及其文化系统中,并且连同生成论传统一起,逐渐被裹挟和淹没于实体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普遍交往”到“东西南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时,我以为不应该忘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历史研究应当遵循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它主张用物质实践解释观念的形成,反对单纯从观念去解释实践。而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括物质交往活动。因此,从物质实践出发看问题,就意味着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相互制约作为观察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谈不到“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已经开始向各民族之间的“世界普遍交往”扩展。所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过去 2 0年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 ,由于文化在人的生存和社会活动领域中的内在性特征 ,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一直散见于哲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中 ,以至于人们常常不知如何为文化哲学定位与归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世纪转换年文化哲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越来越明确地走向自觉。一、关于文化哲学本身的自觉反思2 0 0 0年一系列直接以文化哲学为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化哲学的定位、形态、研究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自觉的探讨与反思。(一 )文化哲学的重新定位 很多学者倾向于把文化哲学界定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衣俊卿…  相似文献   

15.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6.
话语体系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国古代以"民"为核心的"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话语体系,不仅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变革了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话语核心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希尔斯关于传统的理论为直接思想资源,指出,对传统价值的反思必须透过传统的文化功能的把握。“同一性”是传统之成为传统的基本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行为的同一性,文化的同一性,心理-意识的同一性三方面。传统的同一性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因与革、不变与变、保守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据此,现代人应当反思自己的文化品质,勇敢地承担起现实社会发展的责任,防止在怨古尤祖中消解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全球化的深入 ,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国家对各自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反思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并成为唯物史观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现就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述评。一、关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文化”课题组:拜读了《“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后,觉得这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文化研究的一个很大进步。《提纲》把“实践”作为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范畴,堪当一篇唯物史观的文化宣言。  相似文献   

20.
商品经济与齐鲁文化散论──兼谈俗文化研究孙竟昊一"文革"落幕后,文化建设得以拓荒奠基。八十年代初掀起起的文化史和文化讨论热,则直接缘自以商品市场经济为嚆矢和杼机的改革开放的激荡和感召。反思文化传统,检讨民族性格,方可以新的精神面貌适应和推进经济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